“有唔有食过阳江嘅豆豉啊?”

南方有海城,数百年前某一天,一位窦姓妇人无意中将煮熟的黑豆发酵成了一种新型的食品,这便成为了这座海城百年“美食”的开端。发酵的黑豆成为了“豆豉”,这座海城,名为阳江。豆豉在阳江的饮食文化中占据浓郁的色彩成分,作为美食,“阳江豆豉”既充实了本地的美食风味,阳江靠海,豆豉往往与鱼一同烹饪,味道新鲜无比,而在广府饮食文化中,豆豉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分支,更是广府菜式的好伙伴。同时,阳江豆豉在南中国的海港大量出口,借助海运的优势变为亚洲知名“食品”。而这背后,其实还蕴涵了我国古代“豆豉”的发展史,走近阳江豆豉,走入中华豆豉的岁月。

阳江豆豉怎么那么好吃 漠阳江上有豆豉(1)

阳江豆豉与中国古代豆豉起源

阳江豆豉起源于阳江豆豉最早的创造者:阳江平冈县妇人“窦氏娘”。在公元17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也正是我国明末清初之时,窦氏娘嫁给了平冈县里的姓王人家,但奈何夫家短寿。窦氏娘带着孩子成为了“寡妇”,失去了丈夫,窦氏娘生活过得艰难,不仅难以找到粮食吃,而且每次还需将粮食分开几次而食。因此,在一次豆豉将煮熟吃剩的黑豆放进瓦罐中储存,不久后打开,她发现了一种新的“食品”,味道鲜美,这就是“豆豉”。

其实中国古代的“豆豉”起源史要比阳江的豆豉早得更多,有文献记载,最早可追溯至三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据《楚辞》的记述,当年有古人将黑豆煮熟,而后储存,得出了一种“大苦,豉也”味道偏苦,被称为“豉”的食物。

当时间再推移到汉代,豆豉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中原人民的饮食生活。因为古代没有“酱油”,因此豆豉是最适合的调味料。《史记》曾经有载:“通邑大都.......药曲盐豉千合.......比亦比千乘之家,其大率也”。汉代有专门贩卖豆豉的大商人,因为豆豉开始与盐结合,味道更丰富,在汉代风靡“千乘之家”。而在东汉,对豉也有了更深刻的解读:“豉,嗜也,五味调和须之而成”,从嗜与豉读音相近的角度来看,汉代人已经将豆豉作为了一种基本的调味食材。

阳江豆豉怎么那么好吃 漠阳江上有豆豉(2)

随着时间进入到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被称为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除了讲述食物的起源外,还有着丰富的步骤。而很幸运的,豆豉就是其中一个,而豆豉严谨、繁复的制作工艺,也第一次在《齐民要术》中展现。

书中有专门的《作豉篇》,大致可分为两个主要的“作豉”过程,首先是“选择做豉”的环境,从基础的“荫豉屋”:“无令风及虫鼠乳也”,其次再到季节的选择“四月、五月为上时,然冬夏大寒大热,极难调适”。“时空”的准备都到位了,那么便开始从一颗颗黑豆开始处理,制作豆豉。

具体的制作过程可细分为七步,分别是:煮豆、冷却静放、制造“曲”、洗“曲”、加入盐和曲、密封发酵、取出干燥脱水。而这里的“曲”,和酿酒的曲一样,是有助于豆豉发酵的“微生物养料”,有了“豉曲”的加入,豆豉成型变快。

阳江豆豉怎么那么好吃 漠阳江上有豆豉(3)

而自北魏《齐民要术》后,古代豆豉的基本生产已经成型,而在明末清初,阳江窦氏因为巧合而制造出的第一批豆豉,其实在工艺上和《作豉篇》的原理是一致的。因此,在中国饮食上传承已久的“豆豉”,在明清这个时期进入岭南之地,并真正开始风靡。

阳江豆豉与广府菜系的完美融合

阳江有着自己专属的“饮食文化”,以当地的“猪肠碌”、“汤粉”而言,除了米之外,粤西阳江市也十分钟情于“面食”。而豆豉,正是搅拌这些面食的最好调料,这些饮食风味,其实也隶属于“广府饮食文化”的一类。

但其实除了在阳江当地的饮食生活中出众,对于广府餐饮其他的“兄弟姐妹”,豆豉也结合之发挥奇效。

在广府文化的中心广州,一直有“豆豉焖五花肉”、“豆豉炒肉片”、“豆豉蒸排骨”、“豆豉蒸花蛤”等等以豆豉为主要配料的菜品。豆豉因为“豉汁”可以入味,相信吃过“豆豉鲮鱼”罐头的广东人,都深刻记得豆豉残留在口中独特的香醇,而广府饮食,把抓一把豆豉混进菜里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阳江豆豉怎么那么好吃 漠阳江上有豆豉(4)

阳江豆豉有着“皮薄肉多”的特点,这也是阳江当地生产的豆豉能在漫长的豆豉文化中崛起的重要因素,就是“黑豆”的品质极好。这种好,到了一种什么程度?

好变质体现在阳江豆豉即便不配主菜都非常美味。中原文化大多数仅以豆豉为调味配料,而以阳江豆豉为主的“广府豆豉菜系”,竟然出现了一道“炒豆豉”的名菜。炒豆豉很容易理解,便是“素炒豆豉”,不加入其它的主菜,很多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粤西地区人民,都曾把这道菜作为主要的“下饭菜”。即便是如今,奶奶家里的餐桌上仍时刻放着一盆“炒豆豉”,味道鲜美,咸中有香醇。

所以在清朝至如今,当地的豆豉一直都是阳江人传承的记忆,一代代人,豆豉在餐桌上贯穿了一整个人生。一日三餐即便没有很丰富的食物,但豆豉绝不会缺席。而每到节日,杀鸡杀鹅,杀猪杀牛,豆豉不仅会被当作“炒菜”、“蒸菜”的主要配料,还会与一些辣椒混合,变成特色“辣椒豆豉酱”。也有阳江人家喜欢将豆豉“干煸”,吃起来虽然没有饱满的口感,但是被油浸泡过的干豆豉,更具有浓郁的“香油”口味。

阳江饮食和广府饮食,还有区别于传统“黑豆豉”的白豆豉,白豆豉是利用“黄豆”作为原料发酵而成,和黑豆豉不同的是,白豆豉是甜的。白豆豉酱偏黄,以糖混合发酵,喜欢甜味的朋友,显然更喜欢白豆豉。白豆豉通常会成为阳江地区人民的“粥”调料,一勺白豆豉酱下粥,搅拌一会,入口味道十分鲜美,偶尔在广东的早场粥店,大声来一句:

“老细,唔该比滴白豆豉送粥”

阳江豆豉怎么那么好吃 漠阳江上有豆豉(5)

这一种平凡又美味的早餐,是许多阳江人、钟爱广府饮食的广东人味蕾深刻的篆刻。

阳江豆豉出口:走出漠阳江,走过海上丝绸之路

随着阳江豆豉在广府文化的发扬光大,自清代以来,属于广东省的阳江依靠着广州口岸,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大量出口外国。阳江豆豉还有一种专属于“沿海地区”的特色,那便是加入了姜,称为“姜豉”。

因为阳江地处沿海,湿气重,当地人喜欢以“姜”驱寒排湿”,因此成就“姜豉”,这可以说是广东豆豉特有的一种。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阳江最早的“豆豉”品牌是“三德豆豉”,阳江人“王三德”壮大了家乡品牌,在随后,阳江的另外豆豉品牌“富记”、“广亨”也发展起来,庞大的豆豉产量,阳江一年几乎达到了一百万斤之巨,这都是大量用于出口。

广州作为海港,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重要城市,把这个源自于漠阳江(阳江母亲河)的特色产品传播到了港澳地区、日本、东南亚地区。其中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地区最盛,因为同处沿海,而且广府文化,是港澳文化以及东南亚华人文化的鼻祖,许多搬迁到这些地方的广东人,依旧钟爱豆豉的味道流连忘返,而他们最早接触到的豆豉,正是阳江的豆豉。

阳江豆豉怎么那么好吃 漠阳江上有豆豉(6)

据《本草纲目》的记载,豆豉“具开胃增食、消食化滞、发汗解表、除烦喘等疗效”,这对于注重养生的广府餐饮而言,也是一项加分,成为了出口的主要核心竞争力。其次,姜豉的创新,更是沿海地区饮食习惯的一大保障,面对着广东地区,东南亚地区潮湿的气候,姜豉的驱寒功效为沿海居民的身体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新中国建立后,阳江豆豉开始成为独立的“合作社”,这时期十分注重内销,巨大产量的豆豉被认为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朴素”的美食,风靡大众餐桌。一直到2013年,阳江豆豉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个自漠阳江崛起的神奇“黑豆”,成功在中国饮食体系占据一席之地。

阳江豆豉怎么那么好吃 漠阳江上有豆豉(7)

阳江豆豉的故事还在继续,这座海城一日比一日壮大,不可否认的是,豆豉带着浓重的中华记忆,而阳江豆豉,则是广府文化从局限到全面的见证。而口中的几颗豆豉,咬下,尝出了一个时代的味道,恍惚间似乎听见窦氏娘第一次发现罐里的“豆豉”

“点解尼滴黑豆变质佐仲甘好食噶”

结语:

豆豉文化是深远的,是作为农耕文明的中华民族特色的一种饮食象征。而当豆豉与沿海饮食相结合,又发生了不一样的碰撞。不论阳江豆豉在广府、亚洲饮食中地位如何,阳江豆豉都是阳江人的重要回忆,从饥饿年代,再到富裕年代,一直都伴随着餐桌而一同走来。既平凡又伟大的味道,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参考文献:《齐民要术》《本草纲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