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部

中国古代子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各派学术思想极其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许多思想家四方游说,著述立说,,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思想流派。后世将这些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称为“某子”。先秦诸子大都是一个学派的著作总集。他们的学说,最初只是以语录、演说或单篇文章的形式流传于世,后来多经汉朝学者的编辑整理,才成为“某子”专著。其中各篇并不一定都是“某子”个人作品,而是以“某子”为主的一派学说总集。比如《墨子》,《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七十一篇,现存只有五十三篇。这是一部墨子与墨家思想流派的总集,并非一人一时所作。

四书的演变过程(四部书的构成及其演变)(1)

道教佛教典籍: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来,儒、佛、道,并称“三教”。道、佛经典文献随之增多,隋志附于四部书之后,唐志则列于子部项下。

道教原为方术与道家思想的混合物,兴起于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张道陵于鹤鸣山首创道教。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道徒称张氏为天师,故亦称五斗米道或天师道。奉老子为道祖,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早期道教经典是:张道陵的《太平洞极经》140卷与于吉撰写的《太平青领书》一百七十卷。道教另一派的代表著作是《周易参同契》,作者东汉魏伯阳。隋志收录道教著作,凡377部,1216卷。唐代李家王朝崇奉道教,汇编道藏则于开元中,编有《三洞琼纲》目录。明代刊行《正统道藏》与《万历续道藏》, 共收道教文献1476种,为现今通行本。此书内容庞杂,除道家典籍外还有诸子百家文集等。

佛教传入中国后,即出现大量佛经译本。相传东汉牟融撰《理感论》是中国佛教的早期著作,其内容针对佛教传入中国后在社会上所引起的种种反响、疑难,分别予以解答或反驳。梁僧佑的《弘明集》、唐道宣的《广弘明集》均属佛教著名文献汇编。根据佛教文献流传状况,南北朝已将佛教文献分为经、律、论而收藏,唐代佛教著述《开元释教录》,包括律、论内容,共收书1076部,5048卷。此后,佛教经典历代均有增加。

理学典籍:宋代理学产生后,社会上出现许多学术思想及哲学理论著作,从而又扩大了子书的范围。《宋元学案》 、《明儒学案》 、《清儒学案》以及《清学案小识》、《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记》等属于子书中的重要文献,对研究宋、元、明、清各朝哲学思想体系与学术源流颇多参考价值。

关于子书汇编,以《百子全书》、《诸子集成》 为主要代表,前者为清光绪年间湖北崇文书局刊行,收书101种, 508卷;后者收书28种,世界书局刊行,是较为流行的本子。

子部书的数量很大,《四库 全书》收录子书计有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推步、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十四大类,凡2984部(包括存目)。《贩 书偶记》与《贩书偶记续编》,收载子书凡3259部,共计6243部。大体来说,今存子部书约在六千部左右。

二、集部

集部文献是指历代文学家的总集、别集、文集等,以《楚辞》为首。别集是指作家生平作品的汇编。,《隋书经籍志》 :“自 灵均已降,属文之士众矣,然其志尚不同,风流殊别。后之君子:欲观其体势而见其心灵,故别聚焉,名之为集。

历代文学家总集、别集、文集,数量很多,但唐朝以前的大部分文集已经散失,保存下来得很少。唐朝以后的文集大致有据可查:唐朝文集278种,约在千卷以上。宋代文集见于著录者七百余种,实际上能够见到的约有347种。

辽代、金代文集不过百余种。过去有人认为元代文集有115种,但从最近陆峻岭编的《元人文集编目分类索引》统计,收录总集3种,别集151种,文集170种,共324种。

明清文集很多,明人文集约2000种。清人文集见于《贩书偶记》著录者2300余种,《贩 书偶记续编》著录者1872部,共计4242部。清人文集数量难以作出确切回答,仅据《清代文集编目分类索引》统计,约有四千种左右。估计清人文集不少于五千种。总计现存历代文集约有八千种左右。

除文集外,尚有历代文编,会萃一代文章名篇。隋唐以前文献散失很大,清严可均辑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收作者3497人,每位作者文章一二篇至十余篇不等,分代编次为十五集,合746卷。

清嘉庆时官修《全唐文》,收集唐五代时期3042位作者所写的各种体裁文章8488篇。其后陆心源又辑有《唐文拾遗》72卷,以补充《全唐文》之不全;

宋代文编,有吕祖谦编《宋文鉴》150卷、庄仲方编《南宋文苑》70卷;

辽代文编,有陈述编《辽文汇》10卷,缪荃孙编《辽文存》6卷;金代文编,有张金吾编《金文最》130卷、庄仲方编《金文雅》16卷;元代文编,有苏天爵编《元文类》70卷;

明代文编,有薛熙编《明文在》100卷、徐文驹等编《明文选》、陈子龙等编《皇明经世文编》504卷、盛康编《皇明经世文编续编》130卷;

清代文编,有贺长龄编《皇清经世文编》120卷、 盛康编《皇清经世文编续编》120卷、陈忠倚编《皇清经世文编三编》80卷。

此外,按照文学类别,尚有《全唐诗》、《全宋词》、《元曲选》 以及历代笔记小说等。

”笔记小说:

类似笔记小说体裁的文献,汉朝已经产生,班固的《白虎通义》、应劭的《风俗通义》,是属于考据辨证性质的笔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志怪. 类小说得到迅速发展。《博物志》 与《搜神记》,是这时期志怪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品。

所谓笔记,由于南北朝时崇尚骈俪之文,一般人称注重词藻、讲求声韵对偶的文章为“文”,称信笔记录的散体文字为“笔”。刘勰《文心雕龙.总术》云:“今之常者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所以后人把魏晋南北朝以来“残从小语”式的故事集为“笔记小说”,而把其他一切用散文所写零星琐碎的随笔、杂录统名之“笔记”。

笵记小説分类:

筅己小説内容十分庞杂,封建士人多将不以经典カ根据的企述,比于小道,叫作小说;將锁闻、杂志、考正、辨汀等无类可归的记录,也一律称カ小説。明胡虚麟曽將小説分刃志怪、侍奇、朶汞、从淡、辨汀、箴归六尖:

一日志怪,《搜神》、《述昇》、《宣室》、《酉阻》之炎是也。一日侍奇,《K燕》、《太真》、《崔菅》

《霍玉》之美是也。一日杂录, 《世说》、《珸林》、《瑣言》、《因活》之炎是也。一日从淡, 《容斋》、《梦溪》、《末谷》、《道山》之奥是也。一日辨汀,《鼠璞》、《鸡肋》、《资暇》、《辨疑》之奥是也。一日箴規,《家训》 、《世范》 、《功善》 、《省心》 之炎是也。

唐代笔记小说大有发展。《传奇》 是唐代短篇小说的别名。中唐作家裴铡的小说集取名为《传奇》(已佚),是我们迄今所知的唐代第一个采用或创造这一辞语的人。 唐代笔记小说反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琐闻类,如《隋唐嘉话》、《唐国史补》 与《因话录》等;有考据辨证类,如《封氏闻见记》、《苏氏演义》 与《资暇集》等;有杂俎传奇类,如《玄怪录》、《甘泽谣》 与《西阳杂俎》等。

宋代笔记小说十分发达。明人所编《五朝小说》序言说:“唯宋则出士大夫手, 非公余纂录,即林下闲谈。所述皆生平父兄师友相与谈说,或履历见闻、疑误考证;故一语一笑,相见先辈风流。其事可补正史之亡,裨掌故之阙。”指出了宋代笔记小说的特点, 即在于就见闻所及来记叙本朝的轶事和掌故,内容较为真实,可补正史之亡。由于宋人并重记载和考证,因而考据辩证类的笔记超越前人,小说故事类的笔记,则不如前代繁盛。

传世宋代笔记小说约有三百多种, 《稽神录》、《夷坚志》等属于志怪、杂俎类代表作品;《归田录》 、《闻见前录》、《挥麈录》、《老学庵笔记》、《曲洧旧闻》、《齐东野语》是历史琐闻的名篇;《梦溪笔谈》 、《容斋随笔》、《困学纪间》 、《鼠璞》 是考据类代表作品。

明清笔记小说的发展,超越任何万史时期。数量之多,范国之广,内容之丰富多釆,前代无可比扠。前代笔记小说各类体裁,应有尽有,而在此基础上又出现章回体裁的长篇小说。除著名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己》、《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 、《聊斋志异》 以及《三言二拍》カ代表的平舌集外,还出现许多名著,如《万万野荻編》、《 典故祠》、《少室山房笔丛》、《阅微草堂笔记》《日知录》 、《 十驾斋养心录》等。

有关笔记小说一类短篇作品,多见于《太平

广记》、《说海》《古今逸史》、《五朝小说》、《说孚》等丛书中。鲁迅的《唐宋传奇集》、郑振铎的《中国短篇小说集》,都是经过整理的笔记小说代表作品,可资参考。这一类古典文献,一向为封建正统文人所排斥,不列四部书内,但其文献资料价值,有的并不亚于所谓正经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