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爵位为什么要称之为公、侯、伯、子、男?

中国的爵位制度,最早起源于周朝,共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可世袭,且都有对应的封地,其中公爵和侯爵的封地为百里,伯爵的封地为七十里,子爵和男爵的封地为五十里。

同时,所有封地均可称国,并在封国行使统治权。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的推行,爵位不在配有直接的封地,而是以食邑的形式替代。 其后,爵位在每个朝代都或多或少有所调整,但总体仍然是以公、侯、伯、子、男这五等爵为核心,直到清朝灭亡,爵位制度也才宣告结束。

古代爵位由高到低依次为侯公伯(古代的爵位为什么要称之为公)(1)

古代的爵位为什么要称之为公、侯、伯、子、男?有什么含义在里面呢?

首先解释公爵,在古代,公是对一个人非常好的敬辞,一般情况下,只有身份和地位非常突出、或者对国家有卓越贡献的人,大家为表示对他的尊敬,就会称之为公。

在西周建国初期,由于姜子牙和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姬旦贡献突出,所以被周武王尊称为姜太公和周公。 与此同时,对于尧舜禹、夏商朝的皇室后裔,周武王为表示对他们的尊敬,也称他们为公,主要目的是彰显他们的血统和身份,要比一般诸侯更尊贵。在这种背景下,等到后来分封爵位时,便有了高于侯爵之上的公爵,而当时获得公爵的国家共有七个,分别是:姜子牙的齐国(淄博),商纣王哥哥微子启的宋国(商丘)、大禹后裔东楼公的杞国(河南杞县)、舜帝后裔妫满的陈国(河南淮阳城关)、尧帝后代禺阳的祝国(济南)。以及黄帝、炎帝后裔的蓟国(北京西南)和焦国(陕县或者嘉祥)。

在公爵之下,就是侯爵。在古代,侯是顺从天道而行的意思,所以在夏商周时期,对于天子之外的国家,如果它臣服于天子,就称之为诸侯,寓意替天子守卫国家,也由此延伸出侯爵。而对于那些不肯臣服天子的国家,则被称之为蛮夷,即不服王化。至于伯爵和子爵呢?在古代,伯是"长"的意思,也就是一个家之长的意思,而子则是儿子的意思,一般情况下是指诸侯之子。在夏商周时期,诸侯正妻所生的儿子为嫡子,拥有继承父亲爵位的权力,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而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称之为大宗,即伯;其庶子之后裔为小宗,即子。这也是伯爵和子爵的由来。

最后是男爵,又称之为天爵,是国家为嘉奖那些在地方上乐善好施,拥有高尚品德或者受人尊敬人,赏赐他们一定田地,这种人在当时被称之为"男",即为王任其职,这也是男爵的由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