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prey出版公司军事书NewVanguard系列第146号:帝国日本海军的战列舰(1941-45)-Imperial Japanese Navy Battleships 1941-45。原作者Mark Stille, 绘图Tony Bryan。以下是该书的封面:
A:1942年11月15日的雾岛号战列舰
这一场景描绘了在瓜达尔卡纳尔的第二次海战中雾岛号和美国海军华盛顿号之间的冲突。11月14日夜至15日的早些时候,雾岛号率领两艘重型巡洋舰、两艘轻型巡洋舰和九艘驱逐舰炮击了亨德森机场。美国人只能用两艘战列舰和四艘驱逐舰进行反击。在太平洋战争的第一次战列舰行动中,雾岛号用它的主炮和副炮轰击了美国海军的南达科他号战列舰并造成了多人伤亡。然而,实际上只有一枚14英寸(356毫米)口径炮弹击中了目标,炸毁了这艘美国战列舰上的3号炮塔并在其甲板上炸出了一个30平方英尺(约2.7平米)的大洞,而炮弹最终止步于装甲甲板前。当雾岛号和两艘重型巡洋舰将注意力集中在南达科他号上的时候,华盛顿号从8400码(约7700米)的近距离以平射姿态程瞄准了雾岛号。在这个射程内,她向雾岛号发射了75枚16英寸(406毫米)口径炮弹以及107枚5英寸(127毫米)口径炮弹。在发射的75发主炮炮弹中有9发命中;此外,超过40枚5英寸炮弹命中。雾岛号试图反击,但它发射的炮弹离华盛顿号最近的也要距离其左舷船尾200码(约183米)。场景显示了华盛顿号开火前的那一刻。2700磅的16英寸口径炮弹轰掉了两座炮塔,使驾驶舱进水,并导致水线处受损进水,这使得雾岛号从船首到船尾全部起火。随后当轮机舱瘫痪后,大火导致弹药库进水,而这艘战列舰在凌晨4点25分沉没,超过300名舰员丧生,但有1125名舰员被驱逐舰救起。
B:金刚级
本图展示了这一级战列舰四艘中的两艘的外形。上方显示的是1941年12月参加珍珠港偷袭时的比睿号。从它的船体形式、第二炮塔上的武备和舰中部14英寸(356毫米)口径火炮炮塔的布局可以清晰看出其一战时期祖先的影子。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它最前方的炮位是空置的。可以从探照灯的布局和改造过的烟囱上看出比睿号与其姐妹舰之间的不同,但最大的不同还是舰桥塔的设计,这种设计是大和号战列舰舰桥设计的原型。直到1942年11月比睿号沉没之前,其外观一直未作改变。
本图下方展示的是1944年10月,金刚号在莱特湾参加最后的战斗中的样子。注意它与比睿号相对照的舰桥设计。战舰两侧各只保留了四座6英寸(152毫米)口径火炮炮塔。二一式雷达则位于舰桥塔测距仪的顶端,而二二式雷达位于下一层。阶梯状的一三式雷达位于主桅杆上,它正好处于烟囱的上方。三联装的25毫米口径炮被放置在任何可以提供净空火力空间地方,这包括了主炮塔的顶部、舰桥上方和控制站的后面。
C:扶桑级
这些标志样式的日本战舰有着高耸的宝塔式剑桥构造。这些“宝塔”的高度达到了创纪录的144英尺(约44米)。本图上方展示的是山城号出现在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中的场景。这艘舰有六座双联装14英寸(356毫米)口径火炮炮塔,这说明他的设计可以追溯到一战时期。该舰没有雷达并且防空火力稀疏,它只配备了8座双联装25毫米口径防空炮(图中可以看到四座)。
下图展示的是1944年10月参加莱特湾海战的扶桑号的外观,这是该舰最后的战斗。注意扶桑号与它的姐妹舰之间的不同之处——较纤细的舰桥“宝塔”以及第3号炮塔被改装成了炮口朝前。扶桑号也展示了其全套的雷达系统,其中包括了烟囱上独一无二的一三式雷达,它替代了主桅杆上的雷达。单装、双联装和三联装的25毫米口径火炮炮座被布置在主甲板以及主炮的顶部以提高对付美军空中力量的能力。
D:伊势级
本图上方展示了伊势号在1942年6月参加中途岛海战时的外观。注意船中部的14英寸(356毫米)口径火炮的炮塔被集中在了一起,这和扶桑级战列舰有所不同。另外,伊势级的舰桥塔的形状和大小也与扶桑级不同。
本图下方描绘的是日向号在1944年10月参加莱特湾海战时的外观,当时它已经被改装成为战列舰航母。取代5号和6号炮塔的飞行甲板向后延伸到船尾控制站的位置从而覆盖住了后甲板。飞行甲板上还安装了2座弹射器,当然这严重限制了3号和4号炮塔的射击角度(两座炮塔在这次战斗之后被拆除)。在飞行甲板旁边是三联装的25毫米口径炮和5英寸(127毫米)火箭发射器(伊势号和日向号是日本仅有的两艘安装这种武器的战列舰)。和其他日本战舰一样,日向号上也很明显地安装了二一式、二二式和一三式雷达。这艘战舰总共安装了31座三联装25毫米口径火炮炮塔,此外还在飞行甲板上安装了许多可拆卸的单管25毫米炮。
E:长门级
本图显示了长门级两艘军舰的情况。这个级别是日本帝国海军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主力军。上方侧视图是陆奥号在1942年8月东所罗门之战时的情况。它的外观自战争开始到1943年6月因弹药库爆炸而失事一直没有改变过。注意16英寸口径(406毫米)主炮安装在四座双联装炮塔上。陆奥号的次要武器是5.5英寸口径(140毫米)火炮,其炮塔安装在两层水平甲板上方。
下方侧视图是长门号在战争后期,也就是1944年10月莱特湾海战中的样子。从外观可以看到增加的雷达和96门 25毫米口径炮,后者采用单装、双联装和三联装方式安装在炮位上。另外,该舰的所有舷窗都被封上了。
F:大和号
本图展示的是大和号在1945年4月沉没之前的样子。大和号是日本帝国海军这一级超级战列舰中的首艘,日本人期望它能够在技术上对美国海军的战列舰形成技术优势。1945年4月6日大和号离开日本参加“天一号”作战任务,这实际上是为了对付进攻冲绳的美军而进行的一次自杀任务。与传说中的相反,大和号确实拥有足够的燃料返航,但即便如此它的返回也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气派的线条和倾斜的烟囱让这艘战列舰拥有了优雅的外观。请注意其巨大的宽度和船中央的装甲“城堡”。三座两联装八九式5英寸(127毫米)口径炮被安装6.1英寸(155毫米)口径火炮的炮塔所取代。令人震惊的是军舰上安装了50座三联装25毫米口径炮,它们大多数是围绕着装甲舰桥安置的。二一式和二二式雷达已经安装在了舰桥塔上方,而一三式雷达则安装在主桅杆上。此外,大型飞机弹射器安装在船尾,为机库提供升降作业的升降机则位于主甲板下方。
由于军舰的巨大尺寸,绘制大和号的详细剖面图是不可能的。本图只是提供了展示船只规模的一种视角,它展示的只是大和号的多层甲板构造,而非具体的隔舱细节。
图内数字说明:
1、九六式三联装25毫米口径防空炮;
2、飞机升降机;
3、飞机弹射器;
4、飞行甲板;
5、带护盾的九六式三联装25毫米口径防空炮;
6、三号炮塔;
7、三联装6.1英寸(155毫米)口径火炮炮塔;
8、九八式低角度火力控制装置;
9、10米测距仪;
10、一三式雷达;
11、九五式机关炮火控装置;
12、二一式雷达;
13、九八式低角度火力控制装置;
14、15米主炮测距仪;
15、防空战斗控制台;
16、作战舰桥;
17、九五式机关炮火控装置;
18、罗经台舰桥(第二舰桥);
19、装甲指挥塔;
20、三联装6.1英寸(155毫米)口径火炮炮塔;
21、二号炮塔;
22、陀螺仪室;
23、三号炮塔;
24、军官居住区;
25、舰员居住区;
26、九六式三联装25毫米口径防空炮;
27、锅炉排烟通道;
28、锅炉室;
29、轮机室;
30、冷却机室;
31、八九式A-1-3型127毫米口径防空炮;
32、厨房;
33、九六式三联装25毫米口径防空炮。
G:莱特湾海战中的武藏号遭受美国航空母舰舰载机的攻击,1944年10月
1944年10月24日,帝国海军的超级战舰第一次遭遇到了敌人压倒性的空中力量。大和号和武藏号当时都在穿过锡布延海前往莱特湾的途中,此时它们遭到数百架美国航母舰载机的袭击。武藏号很快就成为美国飞行员关注的焦点。第一次空袭中一枚炸弹击中了1号炮塔顶部但并未穿透装甲,不过第一枚命中武藏号的鱼雷击中了船中部并造成了舰体5.5度的注水倾斜。第二次空袭中,有至少2枚炸弹和3枚鱼雷先后命中,并且鱼类都是命中左舷——其结果是武藏号向左舷倾斜5度,这需要更多的对称注水加以修正,但此时武藏号船头已经下沉了6英尺(约1.8米),这让它的航速下降到了22节。第三次空袭有至少六枚炸弹和四枚鱼雷命中目标,其中两枚鱼雷击中左舷,另两枚击中右舷。对称注水虽然使右舷倾斜度降到了1度,但这时船头已经下沉了13英尺(约4米),几乎再没有额外的抗浸水能力了。
在短暂的喘息之后,美军飞机继续集中攻击落在舰队编队尾部的武藏号。接下来的攻击又有四枚炸弹和三枚鱼雷命中,而当天的最后一次攻击成了致命一击——多达10枚炸弹和7枚鱼雷击中了这艘军舰,其中最后两枚鱼雷击中左舷船尾部,这使武藏号向左舷倾斜到了10度。这一刻,显然战舰已无法生存下去,武藏号的舰长试图将军舰驶向最近的岛屿,但在这之前引擎停止了工作。武藏号在19点30分向左舷翻滚倾覆。舰上有1376名幸存者获救,但也有1023人死亡。武藏号遭遇的严苛经历证明了它的设计的有效和损管人员的训练有素。命中的炸弹和鱼雷的确切数字和位置至今仍不清楚。日本的资料显示武藏号遭到11枚鱼雷,10枚炸弹和6枚近失弹的打击,但美国的资料称有19枚鱼雷(10枚在左舷,9枚在右舷)和17枚炸弹命中,另外还要加上18枚近失弹。
本图展示了武藏号遭受俯冲轰炸机攻击的场景。到了1944年,6.1英寸(155毫米)口径火炮炮塔已经拆除了,因为没有5英寸(127毫米)口径的八九式火炮可用,25毫米口径火炮填补了它们的位置。图中还可以看到许多其他的三联装25毫米口径火炮,但有一些被遮蔽掉了。可以看到25门单管的25毫米口径火炮中的一些位于主甲板上。注意,木制甲板已经被涂黑了,这是作为夜间交战时的伪装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