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民间图书捐赠渐成气候
图书馆家底大多来自捐赠
-海南日报记者 徐晗溪
海南大学图书馆馆藏(明)崇祯刻本《大学衍义补一百六十卷首一卷》为丘濬后裔丘程光先生捐赠。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不久前,琼籍徽学专家叶显恩教授将8000册家藏图书全部捐赠给海南大学图书馆。6月10日,海南名中医霍列五后人将部分家传典籍,捐献给海南省图书馆。
“书藏于私,不如藏于公。”向公共图书馆捐赠图书,早已是有识之士的一种优良传统。
1984年起,美籍华人林汉生教授不辞辛苦,在美国发起为海大捐献图书的活动,征集到了1.8万册原版外文书籍给海大,价值50万美元;
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至今保存着海南著名侨领郭云龙、郭巨川、郭镜川父子家藏的珍贵图书273种总共1656册,以及知名人士石光瑛先生捐赠的208种1257册古籍;
海南省图书馆建馆伊始,开馆当日的30万册藏书中,约有一半来源于社会各方捐赠。
回顾海南省图书馆、海南大学图书馆、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图书馆馆藏起步阶段,馆里的图书大多数来自社会捐赠,甚至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捐赠,就没有图书馆”。
学者一直是图书捐赠的主力军
从海南大学图书馆提供的近十年的捐赠数据来看,除了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学者、作家等文字工作者一直是图书捐赠的主力军,他们有时会选择捐赠自己的著书,有时则会捐出部分藏书,数量多则几百上千本,少则几本几十本。
金春明、李振霞夫妇累计为海南捐赠图书近7000册。
海南省图书馆也会每月定期公布上月的图书捐赠情况,在其官网公开的数据中,捐赠情况一目了然,除了团体捐赠,大多数私人捐赠都以零星的散户为主,像中央党校教授金春明、李振霞伉俪累计向海南大学、海口经济学院捐赠图书近7000册,叶显恩教授捐赠8000册图书的情况,其实在私人捐赠中并不常见。
“学者比较喜欢向大学捐赠图书,大学也很欢迎学者捐赠,因为他们的藏书多是用于研究的专业书籍,且会有部分手稿,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据海南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闫金玲介绍,不少教授退休前,都会选择向大学捐赠图书,数量有多有少,像海大教授王春煜就曾向海大图书馆捐赠过500余册图书。
“参加赠书仪式,有点像家长参加子女婚礼。”金春明、李振霞夫妇用“嫁女儿”来比喻“捐赠图书”。对学者来说,终日与书为伴,藏书凝聚了他们一辈子的心血,等老了的时候,捐给图书馆可以使更多的人受益,他们“一方面为女儿找到如意郎君、合适人家而高兴;同时,又为养育多年的心爱女儿从此远离家门,而有点依依难舍之情。”
“学者把著作、藏书捐给图书馆,不是为了图书馆能给他们什么回馈,而是为了自己的思想、作品可以流传下来,所以我们一定要以敬畏之心对待捐赠人,好好善待他们的作品。”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陈平殿感慨道。如他所言,一些学者、作家专著作品出版后,会主动跟图书馆联系,寄数本给不同的图书馆收藏,以让更多读者可以阅读他们的作品。
没有捐赠,就没有图书馆
“没有捐赠,就没有图书馆。”陈平殿坦言,海南的图书馆几乎都靠“捐赠起家”,过去经费不足,出版物不像现在那么丰富,社会捐赠充实了各个图书馆的“家底”,如今即便有一定经费,但许多高质量藏书也多依靠捐赠,“这是有钱也未必能买到的”。
叶显恩教授(右)将八千余册藏书无偿捐献给海南大学。
且不说海大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是吴乾华先生赠送的、馆藏(明)崇祯刻本《大学衍义补一百六十卷首一卷》也是丘濬后裔丘程光先生赠送的,就以最近叶显恩教授捐赠的8000册书籍来看:其中有2000余册线装古籍,多为地方史学、海南学、经济学研究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非常完整,研究价值高。
《四部丛刊》《金瓶梅》《康熙字典》等珍贵古籍也在捐赠之列,仅《康熙字典》就有几个版本,还有海南大学没有的四库全书版本。“叶显恩教授捐献的线装书《金瓶梅》,上世纪50年代新华书店在全国仅有500本,可谓‘一书难求’,恰有好友相赠,叶显恩教授将此书珍藏至今。”闫金玲去广州数日,才将捐赠书籍悉数运回。
“‘灰色文献’是许多大学图书馆非常看重的馆藏,而这些基本全靠捐赠。”陈平殿所说的“灰色文献”,是指诸如家谱之类没有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他认为,作为地方高校,海师图书馆一直将整理地方文献资料视为其义不容辞的责任,甚至还专门建立了海南文献室。
海南文献室中有海南各地区方志、文史资料及历代琼籍人士著述的诗、文、杂记等,除了广东省立图书馆和台湾国立图书馆外,该馆在收藏海南地方古籍文献方面名气颇大,满足了特定读者群的特殊需要。“这些宝贵的图书绝大部分为当时的热爱海南文化教育的人士所赠,没有他们的无私支持,便没有我们今天可以称得上是丰富的馆藏。”陈平殿说。
“书藏于私,不如藏于公。”在许多图书馆工作人员看来,公共图书馆有更专业的图书管理人才,能够更善待这些珍贵资料,使之发挥出应有的价值,让珍贵典籍回归图书馆才是他们最好的归宿。
引导公众捐赠方向,让图书捐赠物尽其用
6月10日,“辅政堂”二代传人霍毅和三代传人霍筱薇将部分家传典籍捐献给海南省图书馆。海南名老中医霍列五一生收藏了大量的中医典籍,“辅政堂”藏书鼎盛时期多达十万卷,此次上百卷的捐赠中包括中医古籍暨民国文献29部30册,解放初期期刊2种5册。捐献藏书中,《鼠疫汇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鼠疫专著,既是中医古籍,又是珍贵的海南文献。
对海南省图书馆来说,作为省级公共图书馆,除了向全省读者提供图书借阅服务,它还承担着收集海南地方文献资料的重任。所以,除了“坐等捐书”,省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还会主动做一些古籍普查工作,深入海南各市县收集地方文献资料,让各地的史志办捐赠相应图书典籍,以丰富馆藏,满足读者需求。
每家图书馆都有各自收藏使命与特定藏书取向,比如高校图书馆的藏书就偏重于学术性与专业性,将过于通俗的读物捐赠给高校,虽然心意难得,但并不能使捐赠的图书利用率更高。其实,比起省图书馆、海大图书馆、海师图书馆,一些私人图书馆、社区图书馆更需要大众的支持。
一方面,像海南省图书馆的基础馆藏已趋近饱和,爱心读者、各大出版社、基金会等社会团体仍捐赠不断。但另一方面,一些小型的社区图书馆因经费紧张、捐赠源过少,导致他们藏书匮乏,运营发展艰难。“我们想在海南贫困地区建立图书馆,但个人的力量很微薄,发出的声音也很微弱,不知道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诉求、集聚起大家的爱心。”爱心人士富荣校有意建立图书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却苦于捐赠源有限。
因此,相关人士建言:与其“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想各种办法利用饱含的捐赠图书,不如完善图书捐赠机制,让各大图书馆明确职能与受赠范围,引导民众的捐赠方向,让不同的图书馆各司其职,让小型私立图书馆也能享受到图书捐赠的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