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前209年的大泽乡起义开始,中华大地在两千多年的岁月长河中孕育了不计其数的”草根英雄“。他们有的占山为王雄霸一方,有的建立政权成为了“敢叫日月换新天“式的一代雄主,然而绝大多数的他们却都以失败而告终,身首异处凄惨无比。

在这些失败者中,“闯王”李自成无疑是最令人惋惜的那一个。

从1644年春天正式建国,到1645年战死九宫山。李自成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痛苦过程,从“再造洪武”变成了“黄巢第二”。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他如此迅速的败亡呢?

接下来,我们就打开上帝的视角,复盘和分析一下李自成埋葬自己和大顺政权的五大失误。

1、忽视清军入关这个重要变量

1644年正月初一,古都西安热火朝天,这天凌晨,李自成接受了文武百官的朝贺,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国号大顺,改元永昌元年,他册封皇后,定官制,封功臣,至此,一个体制完备的政权喷薄而出。下一步,李自成的目标就是直捣黄龙,推翻反动明王朝,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

正月初八日,年还没有过完,李自成就迫不及待地亲率主力由西安出发,不久后渡过黄河,向着明王朝的老巢北京一路攻杀过来。在到达晋南之后,大顺军分为两部,一路为偏师,沿长治、邯郸、正定、保定一线,从南面进逼北京;另一路为主力,由李自成亲自统辖,沿晋中谷地向北,出大同、宣府,由西北直扑北京城。

李自成杀敌(李自成必败)(1)

三月十五日,居庸关守将唐通向大顺军投降,京师西北的最后一道屏障不复存在。

三月十七日,大顺军将北京城团团包围。

三月十九日凌晨,“一代英主”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而死,明帝国灭亡。李自成于当日上午进驻城内,北京市民夹道欢迎,齐声高呼:大顺永昌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

步入紫禁城,这座永乐皇帝200多年前修建的皇宫。志得意满的李自成心潮澎湃,已经达到人生巅峰的他显然没有想到过,做皇帝原来是这般潇洒,似乎偶像洪武大帝的伟业就在眼前。

可正所谓,波峰之后必有波谷,于是乎这位平民皇帝犯下了进入北京后的第一个错误。

从万历末年开始盘踞在辽东地区的“满清帝国”日益崛起,成为了明朝最为棘手的课题。崇祯在位的17年间,皇太极曾5次洞穿长城防线,在内地烧杀掳掠如入无人之境。于是为了抵御清军,崇祯只好将在内地围剿“流寇”的明军主力调回华北。也正因如此,李自成才能在创业初期多次侥幸逃脱,化险为夷。

按情理说,李自成在决策东征的时候,就应该想到在推翻明王朝之后,下一步就是要和关外的清帝国一决雌雄。因此,加强对辽东的防务是新生的大顺政权存亡的关键。

可事实却完全相反,老李几乎没有意识到清军将是同自己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他的着眼点仅限于招降驻扎在山海关的明军统帅吴三桂和他的关宁军。李自成进京后,妥善安置了吴三桂的老爹吴襄和他的家人,并对吴三桂“许以父子封侯”的优厚条件。他希望这位前朝“平西伯”能够感恩戴德激发天良,当好看门狗,将“胡虏”挡在关外。因此,他并没有派心腹大将镇守山海关,而仅仅是将刚刚在居庸关投降自己的前明总兵唐通的8000兵马派往该地。

李自成杀敌(李自成必败)(2)

李自成获悉吴三桂叛变后,经过紧张的商议,决定亲率10万大军向山海关进发。

四月二十一日,山海关战役打响,大顺军以泰山压顶之势将吴军分割包围,吴三桂见情况危急,亲自带队冲出关门,请清军立即参战。

多尔衮在经过多日观察,认定吴三桂乃真心投降后,决定对大顺军展开突袭。次日,他一声令下,饿极了的八旗铁骑呼啸而出,万马奔腾,如猛虎扑食。顷刻间大顺军土崩瓦解,兵败如山倒。李自成见败局已定,下令急速撤回北京,并在路上杀了吴三桂的老爹以泄私愤。

李自成败回后,经过斟酌最终决定放弃帝都,向山西撤退。五月初二,清军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北京城。

山海关战役是明清之际直接影响全国局势发展的关键性战役,对于推翻明朝后是由大顺还是由大清来统治全国关系重大。相比于多尔衮的深谋远虑,李自成显然是低了一档的,他犯下的低级错误,将他自己从不可一世的“永昌大帝”打回了原形。然而这还仅仅是他巅峰后的第一个跌停板,后面还有无数个跌停等着他。

2、对官绅地主阶级打击过严,失去上层社会支持

众所周知,李自成是农民军的领袖,他以维护贫苦农民的利益,打击没收明朝藩王家产,对官绅地主土豪实行追赃为根本,赢得了劳苦大众的全面拥护。

但要成为天下之主,李自成不应仅满足于当好农民的领路人。他应该认识到,虽然农民是这个社会的核心力量,但缙绅势力却同样不可忽视。作为这个国家曾经的既得利益者,缙绅阶层普遍文化水平很高,掌握了这个社会的话语权。可以说在李自成还没坐稳江山的时候,能够团结他们,获得他们的支持,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这些人早已是惊弓之鸟,要求其实并不高,只要新王朝能够承认自己过去的财产和地位,放弃之前的打压而追赃,他们就会很满足的站在李自成这一边了。

可惜啊,可惜。李自成确实还是格局太低了些,“不忘初心”的他始终还是将阶级兄弟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没有放弃对缙绅阶级的残酷迫害。而相比之下,入关后的多尔衮却高明得太多了。

李自成杀敌(李自成必败)(3)

在失去了上层社会的支持下,李自成的第二个跌停板也就随之而来了,成功似乎已经离他越来越远。

3、没有安排心腹大将坐镇山西,造成连锁反应

大顺军撤入山西后,清军停止了追击,返回北京休息整顿,大约一个月时间没有采取军事行动。这时候坐镇山西太原的李自成,本有足够的时间从陕西等地调集部队入晋,加强山西防务,可是他又犯下了致命错误。

清军占据京师后,山西就成为了大顺和大清对峙的最前线,可是李自成居然同刘宗敏等高级文武官员率主力继续西撤,返回了西安。

尽管他在山西各处关隘留下了足够的兵力镇守,但却缺乏一位威信卓著的元帅统一指挥,并且多处关隘的将领都是前明投奔过来的降将,忠诚度极低,随时都会再次叛变。

果然,五月初十日,一度投降大顺的前明大同总兵姜瓖首先发动叛乱,他杀死李自成的部将张天琳,控制了大同地区,并很快归附了清廷。

姜瓖投清后,又发生了唐通在晋、陕交界地区的叛乱。唐通就是那位曾经为崇祯镇守居庸关、投降大顺后被李自成派往山海关的前明总兵,他和姜瓖、吴三桂一样擅长见风使舵。他估计大顺政权难以抗衡清廷,就在八月下旬突然叛变,西渡黄河偷袭了镇守陕北的大顺亳侯李过,顺军损失惨重。紧接着唐通向清军投降,被封为“定西侯”。

唐通的叛变,不仅使山西北部全部沦入清方之手,而且由于唐军曾在黄河西岸建立过诸多据点,对大顺政权的陕北防务构成了巨大威胁。从此,李自成的老巢陕西已经进入了清军的打击范围,再无缓冲地带可以据守了。

4、提前挑起怀庆之战,引火烧身

十月初三日,清军攻克了太原,山西大部分地区落入清廷之手。同时由于南明“弘光政权”的一味退缩(只想苟且图存保住江南半壁江山),清军又毫不费力地接管了整个山东。于是在一片大好的形势下,多尔衮决策分兵两路征服全国。

一路由英亲王阿济格带队,吴三桂、尚可喜为先锋,取道山西北部和内蒙古进攻陕北榆林和延安地区,得手后向南推进,摧毁以西安为中心的大顺政权;

另一路由豫亲王多铎带队,孔有德、耿仲明为先锋,大举南下,消灭南明“弘光政权”。

李自成杀敌(李自成必败)(4)

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李自成统筹全局的能力弱,大顺军组织架构混乱各自为战的问题突然暴露。

驻守在山西临汾和河南西部的大顺军私自向河南怀庆地区发动了进攻,顺军所向披靡,连克数城,清军损兵折将。连战连捷本是好事,但却引发了清廷的重视,多尔衮马上意识到大顺政权仍然有极强的战斗力,于是他改变了计划,将原定南下的多铎部改为西进,先解河南之围,然后进攻潼关,同阿济格南北合击大顺军。

李自成杀敌(李自成必败)(5)

无奈,李自成率大军返回潼关,与多铎部展开激战,双方大战13天,互有胜负。顺军抵抗顽强,多铎部难以推进。可就在此时,负责从陕北进攻的阿济格调整了作战计划,他仅留少部分人马牵制顺军,自己则亲率精锐骑兵连夜向西安杀来。

李自成见形势不对,深知如果继续在潼关和多铎死拼,西安必将落入阿济格之手,大顺政权的文武百官和家属物资都将难保。

于是,他做出了最难的决定:放弃陕西,另寻出路。

5、再弃荆襄,无容身之地

李自成于1645年正月十三日,率领西安地区的大顺军主力,携带着家属和物资撤离陕西,向另外一个根据地湖北进发。

三月下旬,李自成大军到达湖北襄阳。此时他麾下还有13万人马,加上荆襄地区驻扎的7万大顺军,总计20万众。其中驻扎荆襄的这7万部队,就是2年前在潼关全歼明军孙传庭兵团的精锐之师。可以说,此时的李自成手上的牌并不差,如果固守荆襄,与追击而来的阿济格部拼死一战,未必会输。

可惜,他又一次犯了致命错误。他认定,荆襄属于腹背受敌之地,如若南明与满清媾和,从背后捅上一刀,自己的政权将成瓮中之鳖。于是,他决定放弃荆襄,倾巢出动,顺长江南下,抢在清军之前攻取南京,控制江南。

这一下,他可又彻底变回了流寇。无后勤供应,大顺军只能随地筹粮,组织陷入混乱,指挥完全不灵;要保护随军家属,行军速度就无法提升。

不久,阿济格部追了上来,在江西九江附近,攻入李自成大营。顺军大乱,首席大将刘宗敏和军师宋献策被俘。

此役,李自成遭遇毁灭性打击,自知无力东进南京的他,只好率残部向湖南逃窜。

五月初,李自成行至湖北通山县九宫山下,突然遭遇当地地主武装的袭击。原本他手上还有几万人马,但此时由于在亲自打探地形,身边只有20人。对方不知道眼前的这位就是名震天下的大顺皇帝,于是上来就是一顿砍杀,李自成寡不敌众,被杀死,享年39岁。

李自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与反动君主和剥削阶级抗战到底的一生,他百折不挠,无所畏惧,是值得后人尊敬的一代枭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