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义意思是指道德义理或者说是道德和正义。道义一词出自《易.系辞上》:“成性存存,道义之门。”而道义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如今的人又能继承多少呢?我查阅古今资料,认为古今最讲道义的一个人非宋襄公莫属,为什么这样讲呢?接下来就让大家了解一下宋襄公的故事,看一看他是不是古今最讲道义之人。

历史最叛逆的人(古今最讲道义之人)(1)

宋襄公为人忠厚仁义说话算数,与春秋首霸齐桓公很是交好,就因为这样,齐桓公在临终之时还把托孤大事交付给了宋襄公。后来齐国发生了内乱,宋襄公率领曹国、卫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为齐国平息了叛乱。并且按照齐桓公生前的嘱托,立公子昭为国君也就是后来的齐孝公。

宋襄公帮助齐国平息了叛乱后,认为自己很有能力,觉得自己也可以替代齐桓公的位置作为一方霸主。但是宋襄公本人其实并没有什么能力,只是好大喜功喜欢出名。于是他就效仿之前的齐桓公召开诸侯大会盟,他邀请了众多的国家但除了两个国家外,就连小诸侯国都没人来,这两个国家一个是齐国,毕竟齐国是靠宋襄公平息了叛乱,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还有一个就是楚国,南方的楚国是一个极具竞争力的霸主级人选。

历史最叛逆的人(古今最讲道义之人)(2)

当时比较大的国家无非就是齐国、楚国、晋国、秦国。当时的晋国也是由于内乱,所以没有时间来与宋襄公会盟,而秦国因为地处偏远所以也没有赶来。宋襄公觉得大国都派人来参与了,而像曹国,魏国这样的小国却不来,很是生气。于是就派人把小国家的国君一起抓来盘问了一通,并且还杀了几个人以予震慑。结果小国确实是被震慑住了,但是齐国和楚国却不是真心地拥戴宋襄公。楚国表面上答应,实际上是测探宋襄公的虚实。而宋襄公心眼儿也比较少,没有想那么多。

在第二次会盟时,楚国在会盟地附近早已安排好了兵马。在会盟前,宋襄公的大臣劝说宋襄公带一些兵马。但是宋香公却认为这是不道义的行为,因为他在会盟前给各个国家发了文帖,说“谁都不可以带兵马”如果自己带兵马就是不讲道义。可想而知,宋襄公最后也没有带领任何的兵马。然而,在誓盟会上楚成王却突然令人劫持了宋襄公,并且把他带回楚国囚禁了起来用它来要挟宋国交出土地。直到同年的冬天,诸侯在薄地会见时,在鲁僖公等诸侯的调解下宋襄公才被释放了出来。

历史最叛逆的人(古今最讲道义之人)(3)

宋襄公回到自己的国家后,越想越生气,于是立刻纠结人马要去发兵征讨楚国。就这样宋襄公带领人马与楚国下战书,但是他却没有直接攻打楚国,而是攻打归附了楚国的郑国。而楚成王知道后立马派兵攻打的宋国, 宋香公担心国内有失只好从郑国撤退,两军在泓水一带相遇。

楚军开始渡泓水河向宋军冲杀过来,大臣们都劝宋襄公说:“您看楚国的兵马来了,正好在他们过河的途中,打他一个措手不及,如此一来,必能大获全胜”。但是宋香公却摇摇头,用手指着前面写着“仁义之师”的大旗说道:“寡人率领的是仁义之师,岂能击敌于半渡”?就这样他看着楚军渡过了泓水才开始列队。

历史最叛逆的人(古今最讲道义之人)(4)

这时大臣目夷又说:“这会儿咱们还可以趁他立足未稳,打他一个措手不及,咱们也未必会输掉”。但是宋襄公又说:“战阵不齐,岂可伤敌?不能打,如此是大不仁义”!所以宋襄公就等着楚军列完队。此时大臣又说:“他们已经列完队,咱们可以先发制人”。但是宋襄公又说:“他们远道而来,让他们先动手,咱们再还击,这样方可称为仁义之师”。大臣们都无奈地摇了摇头,等到楚国与宋国一个回合下来,宋国大败而归,宋香公自己被楚人一箭射死。再回头看看那“仁义之师”的大旗早已躺在地上,被楚军人才马踏……

不合时宜的宋襄公出现在春秋乱世礼崩乐坏的时代里,妄想用“仁义”夺取霸权,这简直是给他自己出了一道难题。唯一让真君子真绅士的人们有了一丝地位……但是春秋乱世中,人性中被压抑已久对于功名利禄和权势的欲望愈演愈烈。宋襄公这一败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泓水之战”,“仁义”只是成为了千古笑谈,有人说宋襄公是太蠢了。但是我认为宋襄公是可以称为古今最讲道义之人,只是他的美好愿景只能存在于“真、善、美”的理想国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