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很多人望文生义,将其解释为“天地没有仁心,把万物当做畜生对待。圣人不行仁义,把百姓当做畜生看待。”这种解释自然是大错特错,但流传很广,信的人很多。


关于这句话的解释,是历来版本最多,争议最大的。上文解释属于是在对《道德经》亦或是国学了解不深的情况下出现的,属于知识性错误。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正解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1)

其实,“以万物为刍狗”中的“刍狗”指的是“草做的狗”,它是上古时代的一种常见的祭祀品。古人在祭祀的时候,用草扎成狗,然后戴冠着服,盛装打扮用来祭祀鬼神。它的作用和孔子的“始作俑者”中的陶俑是一样的,本质上是活祭的替代物。

“刍狗”这种东西,就像我们会用到的花圈一样,用的时候小心翼翼,盛装打扮。等到祭祀或者典礼结束的时候,就随意丢弃,任人践踏。所以,这就引申出了另一种解释:

“天地没有仁心,对于万物有用到的时候就盛装打扮,等没有用的时候就随意丢弃。圣人同样不施仁心,把天下万民都当做是工具。”

有一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感觉。

在这种解释之下,“万物”、“百姓”就成了天地和圣人的“工具人”,用之则用,弃之遂弃,有一种天地圣人无情无义的感觉。

还有一种类似的解释是

“天地、圣人以不仁之心来施展雷霆手段,从而维护万物规律运行,百姓等级运转”

举个例子,天地创造了羊,却让它生来便成为狼的食物。统治者给人定下三六九等,让老百姓生来就成为贵族的奴隶和附庸。

这两种说法类似,都有一种强烈的“天性恶”,人的宿命是悲剧的特点。创造我们的,统治我们的都不是好人,我们生来就是他们的工具。上位者根本不关心个体的喜怒哀乐,只关注社会、规律的正常维护。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正解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2)


对于以上两种解释,我个人是不认同的。但并不代表它们就是错的,和第一种解释所犯的常识性的错误不同,第二三种解释只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了。而我之所以不认可,主要有以下三个缘由:

因此,在我看来,这两种解释是后世儒家弟子基于儒家观念,并结合自己仕途不顺的人生轨迹所得出的一种“天地虚无观”。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正解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3)


既然如此,那我认为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正确的解释应该是:

天地是不标榜自己的仁义的,是不索取回报的。它不像西方思想里的上帝与亚伯拉罕订约,你虔诚地供奉我,我才会护你成为大国那种索取式的。

天地不把仁义放在嘴边,虽然我是万物的主宰,但你供奉我的时候只要意思一下,只要就那份心就行。因此,哪怕你弄只假的祭品祭祀我,我也不会生气。只要有那份对于天地的敬畏就行。

圣人也是如此,同样不索要好处,不是那种“收钱办事”的行为方式。他既不抬高自己的位置,他只是默默地为百姓去奉献,不有所求。因此,大家才称他为圣人,才尊他为管理。

因此,这样解释便解释通了。在这种理解下,天地、圣人,散发的是母性的光辉,他不需要我们供奉什么,或者是贿赂什么,他怜悯一切生命,默默地为大家奉献,不求回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正解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4)

这种解释影响最大,但犯了常识性的错误

所以整理一下,这句话我认为的解释是

“天地不标榜仁义,虽滋养万物却不索取回报;圣人不标榜仁心,虽服务百姓却不要求回报”。

我刚讲到,《道德经》是上位者的施政方针,如果依据这样的解释,《道德经》所倡导的同样是“天下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为政思想。因此,我们才说《道德经》是活的,是与时俱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