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章的处世哲学(道德经解析第六十一章)(1)

【注释】

[1]下流:水汇聚的地方。[2]牝:雌性的生殖器,这里指雌性。[3]牡:雄性。[4]兼畜人:聚养众人。

【译文】

  大国应该像大海一样居于百川的下游,这样天下民众就会归附于它;还应该像雌性动物那样柔和静美,雌性动物总是以自己柔和静美的特性战胜雄性动物,柔和静美是一种谦下的表现。

  因此大国用谦下的态度去对待小国,就能够取得小国的拥戴;小国用谦下的态度去对待大国,就能够取得大国的庇护。所以说有些谦下能取得别人的拥戴,有些谦下能得到他人的庇护。大国谦下是为了得到小国的拥戴,小国谦下是想得到大国的庇护,如果大国小国都能做到谦下,那么它们就能各取所需。不过大国相比小国更应该谦下。

道德经第七章的处世哲学(道德经解析第六十一章)(2)

【解析】

  关于“谦下”的好处,《周易·谦卦·彖》中有一个哲学化的总结: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上天运行的规律是减少盈满而补益谦下,大地运行的规律是改变盈满而流变为谦下,鬼神行事的原则是损害盈满而赐福谦下,人们行事的原则是讨厌盈满而喜欢谦下。有了谦虚的品德,处于高位会更加昌盛繁荣,处于低位时,他人也难以超越,君子应该终身谦下。后来人们把这一思想总结为“一谦而四益”,意思是一个人一旦做到了谦下,天、地、鬼神、人都会赐福于他。

道德经第七章的处世哲学(道德经解析第六十一章)(3)

  谦虚是一种美德,老子说“弱者道之用。”实际在自然界中多有体现,看似强大的事物却总不能长久,看似渺小的事物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庞大的恐龙曾统治世界,而后却被弱小的灵长类种取代。地球存在过一百万亿总生物,而已经灭绝百分之九十九,但最小的单细胞生物却一直都在,而且数量庞大,甚至一杯水中含有上千万的微生物。

  大多人总是会自以为是,有极强的自满表现,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井蛙”、“夏虫”身上,只因无知才会自是。随着信息大爆发,知识门类的细分与深入,我们在有限的一生中所习得的知识,只能是九牛一毛。单个个体也只是这个社会各种嵌套圈中的一个点,没人能站到所有视角去观事物全貌。

道德经第七章的处世哲学(道德经解析第六十一章)(4)

  越是学识渊博、越高位的人往往越谦卑。若非如此,一则德不配位,二则再无新知。德不配位则坍塌,无新知则不进。所以作为个体的人,应时刻保持谦下,对万事万物均有敬畏之心,只有谦下才会有空间,有空间才能有新知,新知能使更深入。以此经年,方能格物致知。

欢迎留言、评论、转发!

部分图片与文字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站内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