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一、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语文阅读修辞方法有哪些?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阅读修辞方法有哪些(语文阅读修辞手法)

语文阅读修辞方法有哪些

修辞手法

一、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2、三个要素

(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3、常见比喻词

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等。

二、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

1.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2.拟物:拟物又包括两类:一是把人当做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二是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写。

三、借代是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借用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

2、表达效果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代的修辞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3、典型例句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旌旗十万斩阎罗。

(3)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4)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四、夸张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夸张。

夸张句的作用主要是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一、扩大夸张

为了达到生动幽默效果,我们往往人为拔高事物特点,使之更高,更强,更快,更多,甚至达到排山倒海、翻天覆地的神奇效果。

《景阳冈》中夸张手法的运用:“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把老虎的吼声惟妙惟肖地写出来了。

在古诗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夸张的踪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二、缩小夸张

缩小夸张与扩大夸张相反,这类夸张是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处说,使之更低、更弱、更慢、更少,达到数倍缩小作用。

如“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就是缩小夸张的使用。

三、时间夸张

故意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是先出现的,或者把先出现的事物说成后出现的。这样表面上看不合理,但通过夸张渲染,使内容得到强调。

例如:李医生给人看病,药房没开,病就好了三分。

强调了李医生的医术高明。

注意事项

1.夸张要明显

所谓明显就是不能又像夸张又像叙述,必须有夸大的成分。

如:这样炎热的夏天,柏油路都被晒化了。这句就没有夸张的成分,可改为:这样炎热的夏天,柏油路都被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被晒化了。

2.夸张要合乎实际情况。

例如描述奔跑速度非常快时,说“我以每秒一百米的速度冲进了教室。”,就不合乎日常情理。如果改为“我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冲进了教室。”就可以了。

3.通常将夸张与比喻修等修辞手法结合使用,效果更好。

如:“小伙子挑担弯如弓,姑娘推车快如燕”,用弯如弓和快如燕来比喻,就非常生动、形象。 

五、对偶就是它们前后两个句子的字数相等,结构相似,读起来富有节奏感。这种将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用词互相对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放在一起的修辞格叫对偶。

从结构上看,对偶有工对和宽对的区别。工对除了要求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外,对应的词要意义对称,词类相当,上下句平仄相反,用字不能重复。例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中的“四面”对“一城”、“荷花”对“山色”、“三面柳”对“半城湖”,都是严格遵守这些规律的。宽对只要求字数相等,结构基本相同,意义相关,字面可以重复,词性和平仄可以不讲究。例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如此。

从意义上看,上下两句(或短语)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但可以概括为下面三种:(1)正对。上下一对语句意思相近,从两个角度或侧面说明一个意思,前后互相补充。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就是用“墙上芦苇”和“山间竹笋”的特点来说明一些不学无术之人的丑恶嘴脸。

(2)反对。上下一对语句意思相对或相反。反对的对比作用十分鲜明,互相映衬,便于揭示事物的本质。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这里的“横眉”与“俯首”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敌人的无情和对人民的热爱。又如“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中就用“十年冷”与“一句空”做鲜明的对比,告诫人们做学问要踏踏实实,绝不能有半点虚假。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前人栽树,后人歇凉。”上下句之间就有承接的关系,“组织科技协作,提高经济效益。”上下句之间就有条件的关系。运用对偶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不要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对称,以辞害意。

对偶在汉语中运用极为广泛,是一种富有民族特点的修辞方式。对偶形式对称,节奏鲜明,音节和谐,前后词语互相映衬,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对偶历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每年春节时张贴的春联基本都是宽对的对偶句。

六、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排比可分为句内排比,词与词的排比,句与句的排比,段与段的排比,词、句或者段的排比一般是三个或以上,另外排比的内容一般是并列关系的。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七、反问也叫反诘、诘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比肯定更强烈的情感。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的效果。

反问也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否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肯定的内容,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否定的内容。

反问能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

1.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思。

例如: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2.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思。

例如: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八、设问:也叫设疑、提问。是为了突出强调、启发引导或抒发感情而有意提问的一种修辞方法。设问是根据需要提出问题随后作答,即自问自答,也可以只问不答,引导读者深入探讨,实际上在文中已做了回答。

例如: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的群众。

设问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富有变化。但设问一定要用得恰到好处,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反问和设问的区别: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1.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先生在这里多次使用“沉默”一词,表达自己对段祺瑞政府的愤怒和对民众觉醒的期盼之情。

2.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

例如:“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铁凝《哦,香雪》)

这里连续三次反复使用“原来是这样的”,表明了香雪此时的快乐心情。

3.语段反复。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

反复与排比修辞手法的区别

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都含有相同的词语,形式上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其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侧重点不在相同的词语上。

十、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臧克家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十一、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2〉暗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十二、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在此处,是一种含蓄的传情方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表面上指蚕丝和蜡泪,实指“相思”和“眼泪”。

双关使语言幽默;适应语境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增强文章表现力

十三、反语 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顶真

通感

用典

互文

叠字

呼告

讳饰(婉曲)

仿词

飞白

回文

列锦

表现手法:为了表现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而使用的手法。通常也包括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写作手法内容交叉。相当部分在现代文学类中考查。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人自比、渲染、烘托、衬托、映衬、反衬、正衬、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对比、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多角度写景(多感觉)、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联想、想象、象征、以小见大(常见于小说)、借古讽今、倒叙、插叙、赋、比、兴、明暗结合、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讽刺、似褒实贬、似贬实褒(贬词褒用 反语)、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重章复唱(沓)、铺垫、伏笔、照应、以乐(哀)景写哀(乐)情、动作、肖像、语言、心理

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 描写 抒情 议论 说明

1.记叙:叙述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诗歌中所记叙的事情包括诗人的现实生活和典故两大类。

所记叙的事情和生活细节隐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

通常情况下,单一的叙述较少,往往是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叙事与写景相结

合,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2.描写分为:

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动态和静态 近景与远景,实景与虚景 以乐景写哀情 以哀景写乐情) 2、社会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外貌(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概括描写(总体,抽象,轮廓) 具体描写(局部,确切,细致)

正面(侧面)描写 直接(间接)描写 细节描写 细描与白描

3.抒情分为: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助写人、叙事、写景、咏物来间接抒情(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就是说,作者往往会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渗透某种感情。

4.鉴赏表达方式的要点:

①识别(找出)表达方式

②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②指出它的表达效果(作用)

刻画人物形象

烘托人物心情

表达思想感情

凸显诗歌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