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记载,禅宗六祖慧能南行途中,经过一个道场,有和尚讲经,问场中听众风吹幡动是什么在动,有人说风动,有人说幡动,争得不可开交,慧能听后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慧能把物质运动看成纯粹的精神活动,体现了禅宗对于世界存在在发展的认识和把握。

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风动幡动心动)(1)

风动、幡动背后的哲学问题是世界是否运动变化,古人是通过动静之辩来思考这一问题的。所谓“动”,是指变动、移动、运动而言,所谓“静”,是指静止、不变。

中国哲学考察动与静的关系,首先是从《老子》开始的。《老子》中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躁就是动,动的主宰在于静。老子还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复命曰常”。世界上存在的事物都要回到它的本源,本源状态就是静止。这样,在动静问题上,老子把运动看成是暂时的,而静止是事物运动的最后归宿。

金庸的武侠小说里经常讲“无招胜有招”,就是道家“以静制动”思想的体现。独孤九剑的奥妙在于“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已动。”以静制动的静作为事物存在的根本状态,蕴含了多样化的运动可能,所以才能够“后发制人”,而不是“后发制于人。”

与老子不同,更多的哲学家认为世界是变动不居的,运动比静止更为根本。孔子曾经对着泗水说:“逝者如斯夫”。所谓“逝者”,表面上是过去的日子,实际上是整个人生乃至整个宇宙。他认为世界犹如江河一样迁流不息。《易传》也认为世界是生生不息、变动不居的。乾卦的卦象由六阳爻组成,象征六龙在天,所谓“天行健”是指宇宙永恒运动,一刻也不停止。整个宇宙是一个变动不居、生生不息的大过程。《易传·系辞下》说“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天地创造万物并促进万物生长发育走向壮大,这是巨大的功绩。天天有新的进步就叫崇高的品德,不断地变化生成就叫做“易”。《易传》歌颂了自然化育万物、新陈代谢不已的功绩,同时也表明了永恒运动是宇宙存在的基本状态。

荀子则把斗转星移、寒暑变迁都归结为“阴阳大化”,认为一切都在变动流转之中,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清代的王夫之则主张一种“绝对运动”观点,他把运动分为“动动”和“静动”,他认为“静”是“静动”,不是不动。王夫之认为一切事物形式上可能不变,而内容则无时无刻皆在变化创新,今日之物在形式上虽同于昨日之物,在内容上却已经不是昨日之物了。所以,“今日之风雷非昨日之风雷”,“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李白《把酒问月》诗中“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还是颇有哲学意味的。

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风动幡动心动)(2)

中国古代哲学主流观点认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生活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成语“沧海桑田”就是说的地理地貌的变化。葛洪《神仙传》记载,麻姑和王方平都是神仙。他们在一位叫蔡经的凡人家里见面,麻姑带来美食招待王方平等,并说“从上次接见以来,已经看到东海三次变为桑田。刚才到蓬莱仙岛,见东海水又比过去浅了,计算时间大约才过了一半,难道又要变成丘陵和陆地吗?”方平笑道:“圣人都说,东海又要干涸,行将扬起尘土呢!”

这个故事虽然是神话,却符合大自然永恒变化的实际情况。比如,我国西南边界上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然而在几千万年之前,那里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叫喜马拉雅海,海里游弋着当时水中称霸的喜马拉雅龙。今天,喜马拉雅山看上去很平静,其实他仍在不断地生长着。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达8848米,但每年仍以7.1厘米的速度长高,而且整个山脉正以每年约6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加拿大的科学家发现,地球的北极自1904年以来已经向西北方移动了800多公里。这些我们看似静止的事物其实都在发生着不易察觉的变化。

自然界是变化的,社会历史也是变化的。《诗经》中有“天命靡常”的诗句。史墨说:“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意思是说,天的眷顾是不断变化的,今天天命还站在大邦殷这一边,明天就会转移到小邦周一边。天下没有永久的君主,君臣的位置也并非永远不变。“靡常”、“无常”,都是以否定常住性的方式来表达变易的意思,变易成了不变的常道。《孙子兵法》在分析军事活动时,也以“无常势”、“无常形”、“无常位”等来表达发展变化的思想。

《左传》中引用《诗经》“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说法来说明社会变迁的无常和无情。高岸变成深谷,深谷变成大土山,社会生活的一切都在永恒的变化中。“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说的是贵族之家,品行高尚,能力出众的君子,辛辛苦苦成就了事业,留给后代的恩惠福禄,经过几代人就消耗殆尽了。

民间对此现象的说法是“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这种社会变迁,在中国文化中叫做世事无常。“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陈胜吴广那里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布衣上升为天子的事情一直屡见不鲜,《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梦想“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穷书生通过科举考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朝代更替的时候,贵族沦落为平民,王孙公子流落民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都说明社会变迁是常态,《红楼梦》里的《好了歌注》说得最好:“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所以,清代的实权人物曾国藩写信劝他的弟弟不要盖大房子。

自然界和社会历史运动不已,按照荀子的说法“天行有常”,这种运动还是有规律的。那么,运动的具体形式和原因是怎样的?中国哲学对此也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在关于渐变和骤变的运动形式、“反者道之动”的运动路径和阴阳和合的对立统一关系等方面贡献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