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临沂莒南县的一个农民。在他的农场里,种着袁隆平指导的超级杂交稻,连年创造水稻在北方的高产记录。

他曾得到袁隆平多次夸奖,“他种的稻子比我的‘仪仗队’还好。”

今年10月份,他田里的超级稻再获丰收,经测产验收,平均亩产达到1147.1公斤,每公顷超过17吨,创超高产杂交水稻高产攻关示范普通生态区新高。得知这个消息后,袁隆平在电话里高兴地叠声说,“满意、满意……”,连点6个赞。

他打心底佩服袁隆平,“做梦都没想过能和院士合作”。在他眼里,袁隆平非常朴实,“就像一个农民老头”。

他是为袁隆平种稻子的人。

袁爷爷在哪些国家种植水稻(山东有个农民为袁隆平种稻子)(1)

寻人

从莒南县城中心处向北大约20公里,就是大店镇四角岭村。在秋末的一个早晨,记者打车去四角岭寻找一位为袁隆平种稻子的农民,他的名字叫耿洪强。

袁爷爷在哪些国家种植水稻(山东有个农民为袁隆平种稻子)(2)

“不可能吧?”在去四角岭的路上,出租车司机王女士听说此事后,面带惊奇之色。她说,她无法想象,一个小村庄里的农民能和袁隆平这样家喻户晓的大科学家联系起来。

车在四角岭村东停下。村头公路两旁栽种了两排杨树,树上的叶子随着阵阵秋风簌簌掉落,这是一个宁静的小村庄。在村内一家商店前,几位老人正坐着下象棋,街上并没有其他的人。记者向前打听耿洪强的家,一位老人顺手一指几十米外的一座三层小楼说,“那就是”。

沿着老人手指的方向走过去,三层小楼前是个很大的院子,院子门前和院里的地面上晾晒着摊开的稻谷。这些带着壳的稻谷还没有晒熟,一眼扫过去,大部分还带有少许绿色。院里面几个村民在忙着。记者询问得知,这里就是耿洪强的家,也是他的砂轮厂区,他们在加工生产磨料磨具。

“他去镇上开会了,一会儿就回来。”院里的人让记者在一楼的办公室等他。过了大概一刻钟的工夫,推门进来一位西装革履、满头黑发的中年男子。他就是耿洪强,完全不似印象中农民的装扮,只有黝黑的面容显示他常年在外劳作奔波。

“我的农场在本地也算是小有名气了。”耿洪强的声音爽朗,言谈直率。他说,他有三个身份,既是砂轮厂的厂长,又是德程农场的场主,还是四角岭村的党支部书记。

新农民

“你别看我土,但是我的思想不土。”今年58岁的耿洪强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还在务农的他就瞅准了磨具生意。“那时候,砂轮的市场需求量较大,我也拼命干。”当时火爆的砂轮(最主要的一类磨具)生意,让他收获了人生第一桶金,慢慢积累了不少资本。

2005年,他当选四角岭村的党支部书记。从2012年开始,通过土地流转,他开始承包村民的土地。用他的话说,他又转回了“老本行”。近些年,农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去往城市打工,耿洪强说,“50岁以下留在村里种地的人,几乎没有。老人又上了年纪种不了地。”

“很好的土地不能眼看着抛荒。”他说,“我不是唱高调,既然当了村支书,就得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据耿洪强介绍,他承包地和别人不一样,他要给村民创造最大的效益。“别人承包地,一亩地一年顶多给村民几百块钱。每亩地我一年给500斤小麦加500斤玉米,合计一千多元,国家发放的土地补贴也都直接给了村民,比村民自己种还合适。”

耿洪强说,刚开始的时候,他的农场只有120亩。看到将土地流转给耿洪强收益颇丰,陆陆续续更多的村民将土地流转给他,“目前大约有700亩了,接近村集体所有土地的三分之一”。耿洪强认为,农户将土地托管给农场,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经营权的前提下,有效解决了劳动力缺乏的问题,既提高了土地效益,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我现在打药都用无人机。”耿洪强说,之所以能承包偌大农场,靠的是全面机械化,再加上种子优良,县上、镇上的农业技术人员也经常过来指导等因素,丰产丰收有保障。“我打一个小比喻,去年我有一亩水稻倒伏了,没法用机械收割。找了8个人用了一天才收割完。一亩水稻的收成所得都给人工费还不够。完全机械化就不一样了,就说试验田那100亩超级稻,只用6个人,驾驶各种机械,连收割带耕种,一天时间就完成了”。

打仗

“今年的仗算是打完了。”耿洪强语气既欣慰又仿佛松了一口气。耿洪强口中的“仗”,指的是德程农场承担的“超优千号”杂交水稻高产攻关项目。资料显示,“超优千号”是袁隆平指导的第五期超级杂交稻。从2016年起,“超优千号”每年在耿洪强的农场试种100亩,已经连续种植了四年,他的农场成为超级水稻在高纬度种植的攻关试点。

接了这个攻关任务后,耿洪强精心栽培超级稻,“像打仗一样,又像养孩子一样”。据耿洪强介绍,在每年5月份水稻插秧以后,他几乎每天都要去稻田里看看,“一天不去就可能发生变化,说不上哪一霎,它就遭了病虫害。一时观察不到,它就绝产给你看”。

“去年我实在有事,出门不到一周时间,稻田就遭了二化螟(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蛀食水稻茎部),稻穗白了有十分之一。看到就赶紧打药,万幸没有减产。”耿洪强举例说,“种地是最不容易的事,一环扣一环,一个环节处理不好也不行,费心费力是真累。”

在耿洪强的“悉心照料”下,袁隆平的超级稻产量在连续创造着纪录。

2016年,经过国家科技部组织专家测产验收,耿洪强田里的超级稻实测亩产达到1013.8公斤,创造了当时新的杂交水稻高纬度亩产世界纪录。

2017年,经测产验收,该项目平均亩产达到1027.2公斤,再创当时全国北方高纬度地区最高单产记录。

2019年10月23日,耿洪强田里的稻子再获丰收,经测产验收,平均亩产达到1147.1公斤,每公顷超过17吨,创超高产杂交水稻高产攻关示范普通生态区新高。

得知这个消息后,袁隆平在电话里高兴地叠声说,“满意、满意……”,连点6个赞。

老头

“种袁老(袁隆平)这个水稻,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耿洪强说,当初知道要为袁隆平种稻子的时候,“高兴不得了,做梦都没想过能和院士合作。这样的事儿,连考虑也不用考虑,必须干。”他还告诉记者,如果袁老这个实验明年还做,他还想种袁老的稻子。

袁爷爷在哪些国家种植水稻(山东有个农民为袁隆平种稻子)(3)

“袁老的超级稻产量确实高,一颗稻穗,多的能有600多粒,平均也在350粒以上,我们当地水稻一穗才有60多稻粒。粮食产量上去了,老百姓有饭吃,一亩地能养活几口人。就和袁老说的一样,‘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谈及试种超级稻的意义,耿洪强说,他没有想过太多这些“大问题”,“咱就好好为袁老种稻子”。

在耿洪强的办公室里,摆有两个相框,都是他与袁隆平的合影。“他就像一个农民老头,这个老头真好。”对袁隆平,耿洪强是打心底佩服,“袁老非常朴实,记性非常好。他90大寿,我还去了。我一去,他就说,‘你是连续三年过千公斤的’。”

让耿洪强骄傲的是,他种的水稻得到了袁隆平的认可。据他介绍,袁隆平看到他种的超级稻,曾夸奖说,“他种的稻子比我的‘仪仗队’还好。” 资料显示,袁隆平将国家杂交水稻三亚南繁综合实验基地(袁隆平基地)内的稻田称作“水稻仪仗队”。

中午时分,记者与耿洪强去了田里。北方的秋末,庄稼早已收完,田野里一派空旷。耿洪刚打完的稻子有一部分就晾晒在稻田边,他抓起一把稻谷看看晾晒程度,低头闻了闻,说,“真香”。

与耿洪强挥手而别,记者步行前往村头等车。一位老人正在公路旁的菜园里提壶浇水,趁着等车的空,记者向前攀谈。老人叫庄文柱,今年84岁了。他告诉记者,他还记得那些吃不饱饭的日子,“一亩地打几十斤麦子的时候也有”。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了化肥、农药,种子也好了,“一年打的粮食能吃好几年,再也不会挨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