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上为什么有字(明明是指肉的荤)(1)

因为“荤”本来就是植物。这个字看小篆其实就很清楚,就是车前、路边的草。本意是指蒜、葱之类的有味道的植物,在现代属于调味的配菜系列。

《说文解字》中有释义:荤,臭菜也。《仓颉篇》也指出:荤,辛菜也。

肉上为什么有字(明明是指肉的荤)(2)

古代对“荤”字的释义,所谓“臭”,并不一定是指臭气,而是指“辛”,即味道特殊,刺激,不像其他蔬菜有自然香味。不过喜欢这些辛辣气味的人也很多,像川湘贵地区,离了这些配菜,做出食物来就寡淡无味。

而对于古代的中原人来说,吃东西也就是煮一煮,口味都是偏清淡的,所以这些“辛菜”对他们来说就是异类。就好像如今江浙港台的人跑到我们湖南来吃菜一样,辣椒的刺激对他们来说比“臭味”更大。

古代又没有口香糖,缺乏好的净口技术,那么要保持谦谦君子的形象,不在说话的时候产生异味让别人不适,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吃这些有异味的菜。古人也很爱惜自己的形象啊,像宋之问口臭,就长期口含鸡舌香,试图解决这个毛病之后得到武则天的青眼。

而修身之人,就更加讲究了。平日里就吃得素净,哪一个成仙的人会散发异味?这是对仙风道骨最大的不敬。所以,戒荤——不吃辛臭食物就是每一个修道、清心、向佛的人必须要抵挡住的口舌之欲。

而且这也不算难事,同时让自己心清体健,何乐而不为之?

肉上为什么有字(明明是指肉的荤)(3)

所以,道教、佛教以及注重形象的自持人士就达成了共识。

通谓芸苔、椿、韭、蒜、葱、阿魏之属,方术家所禁,谓气不洁也。

注意,这里是“方术家”所禁,什么是方术家?就是道佛成型之前的神仙教派,忽悠秦始皇,然后被坑杀得最厉害的人。这些人装神弄鬼,炼丹求仙,想在皇帝面前求得利禄,形象保持那是绝对少不了的。就算是忽悠普通人,有谁见过一个神仙一开口就是韭菜盒子味道的?

为什么禁?“气不洁也”。自己不舒服,又破坏神仙形象,当然该禁。而道教本来就是神仙教的变种,这个习惯就保留了下来。

佛教称之为“五荤”,大致指葱、蒜、韭、薤、芫荽等,又作“五辛”。

一个正常人都不喜欢和满口异味的人交流吧,何况靠近神佛之人。

肉上为什么有字(明明是指肉的荤)(4)

那么这种指代异味植物的“荤”,怎么又变成了肉的代言词呢?

在“不食荤腥”中,荤是“五荤”,而“腥”才是指肉类。其实也很明显,荤是草字头,腥是肉字旁。不过大概是肉有“腥”味(牛、羊、鱼等各种都有),所以在制作这些肉菜的时候,加入刺激性味道的配料来除腥是不可避免的。而对“辛菜”的适应随着人的口味在慢慢分化、改变,你不吃韭菜,我不吃大葱,他不吃大蒜,但是这些配料在肉菜中是普遍存在的。所以“荤腥”两个并列结构的词可能就慢慢转化成了偏正结构,变成了“带有刺激味道的肉食”的意思。

南朝梁武帝萧衍在佛教推广方面有两个功劳,第一是建了很多寺庙,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嘛,都是他在位的时候建的。另外一条就是为佛教僧众制定了戒律,也就是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原,从东汉到梁,几百年,在萧衍手上有了完成了汉化的重要标志。

肉上为什么有字(明明是指肉的荤)(5)

和尚们不吃肉,是从这个时候起的。跟佛教原始教义没有关系。

印度人咖喱味重,也是不提倡吃“荤”的,但是不戒“腥”,是可以吃肉的。不过后来佛教在印度被灭,然后从中国回流,不知道这个戒律是否照抄了回去。

反正大家如果看到有和尚、道士吃肉,用不着稀奇。

不过是一个人为的规定而已,佛道义理的精研,哲学思想的进阶,与吃不吃肉的关系不大。就去看西游记吧?要是蟠桃宴真的只有桃子,岂不让人心里发齁?这些都是人的想象、人为规定而已,你愿意守就守,不愿意守也没关系。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嘛。

肉上为什么有字(明明是指肉的荤)(6)

实际上从现代营养学角度来说,人作为杂食性动物,不吃肉只会营养不良。素食者别喷,因为今天你们有很多代餐提供维生素ABCDE,古时候人哪有?要不然为什么古时候是个老和尚就有舍利子,而现在怎么那么难烧出来?不是你们佛学境界不够,是营养结构改变了而已。

扯远了。“荤”到后来成为了“素”的反义词,就是拜了“荤腥”这个词意的逐渐合并、变化。“荤”不再只用来表示辛辣味道的植物,也代表了肉菜。就和肉菜对立起来了,但是字已经早出来千百年了,并不会、也没必要为了字义的增加去改变他的偏旁。

一个代号而已,我们了解清楚就可以了。说不定到下一版汉字修订,就把“草头”去掉,加上“月旁”呢?

这都不是问题,只要约定俗成,大家都知道这个意思就行。

肉上为什么有字(明明是指肉的荤)(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