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间,好像只有我们家乡那一带的人,将初七定义为“人生日”。

初七当天的风俗和讲究,跟大年初一几乎相似。农村人那一天不会挑水回家,也不会往外泼水,当然,那天也不会扫地倒垃圾。家长在那一天也不会打骂孩子。讲究的人家,自然也不会在初七登门给人拜年,此外估计还有很多规矩。

说是我们那一带,其实也只是说几种方言的人。家乡那边有多种方言,方言对应了祖上所居的地区。比如说桐城方言的大多来自桐城枞阳,说无为口音的,大多来自无为和庐江,此地佬说的是望江口音,跟桐城方言不属于一个语系。我们家乡和江西北部说桐城方言的一群人,都认定初七为人生日。

近些年,经部分民俗学人推广,全国很多人都接受了初七是“人生日”的说法,不知道是否有人想到,为什么选择初七日为人生日呢?

按照中国古代传说,人是女娲娘娘按照自己的样子用泥土捏出来的。在捏人之前,女娲娘娘先捏了各种各样的动物,且数量是六种,因此,我们统称动物为“六畜”。听老人说,外面领回家的各种动物,在家里圈养六天之后,就变成家养的。因为,第七天,世界的主宰人就诞生了。

上天造人,就是要让人类成为世间的主宰。这是中国的古老传说,传说里隐含着七天是一个节律,七天就是一个轮回。

反应迅速的人应该知道我接下来要说什么了?

根据《圣经》记叙:创世之前,天地混沌,耶和华用六天时间创造了世界,第一天创造了白天和黑夜,第二天创造空气和天,第三天创造地和海,山川、花草树木,第四天创造了星辰,第五天创造了鱼、鸟,第六天创造了人,第七天上帝休息了。按照西方的说法,也是七天一个轮回。人在上帝休息的时候开始做礼拜。所有的日子分成了七天一个循环。到现在,我们还是按照西方的星期来安排自己的作息。

东西方之间不知不觉之间就存在了一个巧合,这不是巧合于习俗,而是巧合于规律。

在中国古代,我们的时间计量单位主要有年、月、旬、日。此外还有一个很多人不知道气象学上的时间周期叫“候”,这是一个跟节气对应的概念,一年二十四节气,一个节气十五天分成三候,即五天为一候,一年共有72候,为了精确地描述气象,古人将一个节气分成三段,如立秋三候、立夏三候等。关于立秋三候:一候凉风至,立秋的前五天,风变凉了。二候白霜降,凉风之后,早晨大地上有雾气了。三候寒蝉鸣,寒蝉开始鸣叫,天真的变冷了。即便候的描述是那么的精确,可五天依然成不了一个节律。

七天成为一个周期,好像365天是一年一样,东西方殊途同归,说明其间必定存在着某种必然性,这是人类需要遵循的规律。新年的第七天定义为人生日,这是中国先人对时间规律性的认同。

据资料上说,早在魏晋时期,中国人就开始注重人生日,在隋唐时期,皇家率先重视这个节日,他们会头上戴花,并大宴群臣和宾客,甚至会吟诗作赋,庆祝场景的盛况自是不言而喻。

在今天,假如北方人知道人生日,他们一定会吃饺子,不为别的,只为图个吉庆,过节就得吃饺子,讲究的人家可能会在饺子馅里做点文章。就像古代人,人生日必须要吃七样菜,这七样菜其实根本无法汇到一起做,因为,它们有芹菜、蒜、葱、芫荽(香菜)、韭菜,芹菜意味着勤奋,蒜意味着会算,葱当然是指聪明了,芫荽指的是圆融,还有缘分的意思,韭菜指的是长久。这七样菜很容易被北方人与肉一起和馅。南方人不吃饺子,他们会在这一天选择吃面条,以面条裹住岁月的双腿。这七样菜可以作为面条的配料,让面条变得更加鲜美。

事实上,过生日还是像我母亲说的那样比较好“生日不在乎吃,只在乎一天晴到黑。”古人真的是这样期待的,人生日一天只要是大晴天,那也就意味着,新的一年一定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初七最忌讳洗澡吗 初七有什么讲究(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