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积善成德

太极拳的内劲和发力(太极拳的掤)(1)

王宗岳《太极拳论》云:“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武汝清对《太极拳论》略作解释:“虚灵顶劲,则精神提得起;气沉丹田,而裹裆护肫,则周转便捷。”《太极拳八法秘诀》进一步阐释:“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漂浮亦不难。”

太极拳的内劲和发力(太极拳的掤)(2)

丹田,是个穴位名。道家认为丹田有上丹田(头顶,即印堂与百会立体垂线交点处,藏神),中丹田(膻中穴,蓄气),下丹田(脐下,藏精)。气沉丹田,指下丹田(脐下三寸或那一带)。王宗岳《太极拳经解》曰:“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拿住丹田之气,练元形之气,表现在外形上就是“哼哈二气”。此气非别气,气贴背,敛入骨。从意念上讲,全身动静开合,意在蓄神,不在聚气,在气则滞。故,此气妙不可言。气沉丹田,在脐下,小腹周围,一身元气都归于此处。行功走架从气海出发,环流四肢。要求丹田之气与身形不偏不倚,就像一碗水,端不平就撒了。这就是道家炼丹法。丹田不偏倚,元气就归聚。外练筋骨,内练腑脏。不伤元气,百病不侵。

太极拳的内劲和发力(太极拳的掤)(3)

虚领顶劲

虚领顶劲,顶就是头顶,道家叫“泥丸宫”,通常叫“天门”。顶劲,就是顶头悬,不是用力向上顶,要空虚,腹内松净,先要气沉丹田,然后头容正直,精神上提,精神贯顶,如水中浮漂,漂然不没的意思。这是身有所感,心有所觉,体认的感觉。非笔墨所能形容。正如吴公藻歌诀云:“神清气沉任自然,飘飘荡荡浪里攅。凭你风浪来推打,上轻下沉不倒颠。”不是气贯于顶,而是精神贯顶。“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不是先要顶头悬,后实丹田气。要互相兼顾。练好了,神清目明,头不疼,眼不花。

太极拳的内劲和发力(太极拳的掤)(4)

说白了,太极拳的掤劲贯穿于运动始终。人体就像一个气球,富有弹性和张力。挨到人体的什么地方,就像气球,没有支点,只有反弹的力。气沉聚到丹田,不是不动,而是在意念的引导下,在形体运动的同时,丹田之气的若干表现:聚合、下沉、旋转、散开、上提、翻滚、鼓荡等等。当形神兼备、内外相合的时候,则丹田盈虚有象,但出入无方、无内无外、如来如去。这种掤劲被称作太极拳的“母劲”,有了它,才孕育出后面的捋、挤、按等劲别,许多人好多年打不出掤劲,就是松不下来,静不下来,功夫不到家的缘故。正如歌诀所云:“避人攻守要采挒,力在惊弹走螺旋。逞势进取贴身肘,肩胯膝打靠为先。”这里面离不开掤,掤和采、挒、肘、靠的“母子”关系十分明显。至于说掤的用法,不可生搬硬套,要“因敌变化示神奇”,灵活运用。

太极拳的内劲和发力(太极拳的掤)(5)

师父赵幼斌

“掤手两臂要圆撑”,各关节要对拉拔长,撑得饱满。同时脚上也要分清虚实,防止跪膝。“周身弹簧力,如水负舟行。”身体的内气为水,两臂是浮在水面的小舟,可以随机应变,这就是“掤”的秘诀。总之,太极拳“虚领顶劲”必须“气沉丹田”,也就是说身体做到上轻下沉,像不倒翁。过能如此,也就能左右逢源,攻守兼备了。这就是为什么太极拳“掤”时,必须“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的缘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