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周荞/文、图

想在渝中区学田湾正街找到春森路糯米团,其实并不难,早上8点到下午3点,看哪里有人排队便知。没有门面,没有吆喝,饱满糯米包裹着酥脆油条,一压、一捏、一挤、一卷,做好一个只需一分钟。

从初入行到如今走红网络,今年50岁的范敏华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这个月25号,小摊就做了整整14年了。只收现金,每天卖一桶米,中午之后每人限购五个……范阿姨的糯米团 “规矩”不少,但却在江湖上很吃得开。

糯米团在哪里售卖比较好(中午之后每人限购五个)(1)

范阿姨制作糯米团

“多等老板一会儿,我们愿意”

17日早上7点,晨雾还未来得及散尽,五六米的队就在学田湾正街59号门口悄然排开,一张堆满食材的四方桌前,十几名顾客望眼欲穿。30分钟过去,范阿姨人还没来,队伍的长度却不减反增。

8点,范阿姨姗姗来迟。“睡着了,睡着了……”难得一次没有7点半按时出摊,喘着粗气的她从楼上风风火火跑下来,还来不及解释原因,便被顾客截住了话头,“范孃孃,来4个糯米团,硬点,甜的和咸甜一样一半。”

“知道我姓什么,没等我问口味和硬度,就自己说了出来。”范阿姨很“懂”顾客,甚至不用抬头辨样貌,便能判断出是老邻居还是新顾客,吃过还是没吃过。顾客同样也“懂”她,28岁的李致是今天的第一位客人,也是吃着范阿姨糯米团长大的孩子。“家就在两路口附近。”李致说:“范阿姨每天凌晨3点就要起床蒸糯米熬稀饭,我们知道她是实打实的辛苦手艺,所以也愿意多等一会儿。”

材料很普通,糯米搭配黄豆面、油条;动作也并无花样,铺米,放料,裹紧…..想要味道更胜一筹,范阿姨有一套独家的秘诀:“糯米要好,尖头糯米为佳,蒸的火候很重要;油条要没有碱粉的油面,要香要脆。”她语速快,嗓门大,带着一股利落劲,从每天凌晨3点蒸制糯米,到平日里磨黄豆面,范阿姨都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糯米团在哪里售卖比较好(中午之后每人限购五个)(2)

范阿姨制作糯米团

良心、手法、材料缺一不可

“‘良心’二字被我摆在了做生意的首位,自家如何做吃食,我就能保质保量不掺假地做给顾客吃。” 这是范阿姨的坚持,口味分甜、咸与咸甜三种,5元一个,只接受现金支付。范阿姨做的糯米团个头大,用料足,咬下就是满嘴黄豆甜香,一口便知是正宗的老重庆味道。

糯米散发着浓郁的米香,在纱布上压实摊平,半勺白糖和黄豆粉也被包裹进了糯米里,成为搭配酥脆油条的最佳伴侣。范阿姨强调,做糯米团的帕子要随用随洗,保持湿润,否则糯米就会黏在帕子上。米多了,糖多了,油条多了,都不行。一揉一捏的力道也必须恰到好处,过轻糯米团就不成型,易散;过重则容易把油条捏成碎渣,影响口感。

糯米有嚼劲,油条倍儿脆,确保糯米团紧实不散后,还要在白砂糖和黄豆面中滚上一圈,才算完工。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一个糯米团一分钟就能做好。看似轻松,范阿姨每日却要将这套动作重复200多次。

一天一甑子的糯米可包200多个糯米团,范阿姨从不多卖。但就算这样,当日早上8点到下午3点,7个小时源源不断的顾客让她常常错过了早饭和午饭,甚至未上一次厕所,吃个卤鸡蛋垫垫肚子是常事。但这样的日常,范阿姨一干却是14年。

糯米团在哪里售卖比较好(中午之后每人限购五个)(3)

当天最后一拨客人

14年前朋友借她500元支起小摊

范阿姨做糯米团还得从2001年说起。那一年,范阿姨下岗了,三年后随着化龙桥拆迁,搬迁到了春森路社区。范阿姨回忆,“是我最好的朋友帮了我一把,借了我500元,我永远都记她这个情。”

买甑子、买保温桶、买帕子,一张小小的四方桌就支起了一个糯米团摊。范阿姨说,一路走来,步步艰辛,但好友一句“没有钱就来找我”成了她的精神支柱。

范阿姨不愿透露好友的姓名,她说:“这个‘友谊’的糯米团是我心里最珍贵的东西。”当年的甑子范阿姨现在每天都还用,这让她时时念起那份难得的友情。

去年一年,范阿姨一共休息了4天。大年初一初二,一天是家中停气,还有一天适逢大检查。“一刻都停不了啊,哪天没有出摊,我的电话就响个不停。” 范阿姨就算和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攀谈,手上的活计也从未停下,“也是一种甜蜜的‘负担’吧。” “自从去年在网上走红,慕名而来的游客、特意过来打卡的本地人愈来愈多,街坊邻居反倒是变少了。”

专程从成都坐动车来重庆吃糯米团的刘小姐,算得上是当天最执著的吃货,她和男友排了一个半小时的队,终于在下午两点买到了4个心心念念的糯米团。“这次是为了它,又来了一次重庆。”斯文秀气的刘小姐大口吃起糯米团。范阿姨看着顾客心满意足的笑脸,低声说了句:“再累也值得。”

糯米团在哪里售卖比较好(中午之后每人限购五个)(4)

范阿姨的甑子空了,准备收摊回家。

邻居婆婆心疼她 常来帮忙打包找零

谢婆婆却不这么想。“你说你,赚那么多钱干什么?这么辛苦。”为了不断搓洗包糯米团的帕子,范阿姨的双手每天不得不泡在热水中,食指指甲脱落了一小块,皮肤也被泡得肿白。除了患有肌腱炎的双手,腰椎同样有不少病痛。

谢婆婆是范阿姨的邻居,她一边皱紧眉头碎碎念,一边坐在范阿姨旁,熟门熟路地帮客人打包。只要家中无事,谢婆婆每天都会准时出现在范阿姨的小摊。腿脚不便,就拄拐;站立不便,就把拐杖上的凳面放下来,当凳子坐。

“我知道谢婆婆是心疼我。”范阿姨要强,刀子嘴豆腐心,待人却真诚和善,请过路邻居喝碗粥,吃个卤蛋是常事;每天收摊后,那一小块摆摊占用的地,会用温水清洗得干干净净。“我们都佩服这种吃得苦的精神,就想过来帮帮她。” 谢婆婆说,社区的老年人多,提出想义务给范阿姨帮忙的不少。据范阿姨说,谢婆婆脑袋清醒,身体康健,算账找零都很快。

这个小摊早已不仅是范阿姨一个人的生意。糯米颗颗晶莹,温情点点暖心,她与邻居朋友,和新老顾客,借着美味在春森路相聚,这张闹市中偏安一隅的小摊,有它独特的生存之道,也充斥着最真实的人间烟火。

糯米团在哪里售卖比较好(中午之后每人限购五个)(5)

三个客人分享最后一个糯米团

不想租门面 糯米团也有“摊摊”情怀

眼看范阿姨对新来的顾客道了一声抱歉,请她们明日再来。排着队的“急性子们”就想去翻甑子,看剩下的米够不够给自己做上一个。没等范阿姨开口,周遭已有不少老顾客先行开口阻止,语气也不重。“你莫翻,等糯米凉了,她就更不好捏了。”

范阿姨向来实诚,就算收摊在即也不改糯米团的分量。眼巴巴盯了一个小时的小朋友开始满脸委屈,拉着声调,大声喊:“天啊!范孃孃!你就不能做小一点吗?你说了就算把甑子上的米刮干净了,都要给我做上一个的!”排队的大人哈哈大笑,担心吃不到糯米团的焦躁,因为孩子的稚嫩言语,消散了些。

下午3点16分,在一片唉声叹气中,范阿姨卖完了最后一个糯米团,一个糯米团破例地被分成了三份,三个人吃。

佝偻了一天的腰杆终于有机会挺直,小摊打烊,范阿姨的眼里写满了疲惫。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问她,生意这么好,有没有想过租个门面扩大经营?或者招人学做糯米团? “没想过。”范阿姨直言,“现在很多人想吃几十年前的老味道,抱着一种摊摊情怀来享受糯米团,你搬进了门面,反而不接地气了。”至于招人,范阿姨称自己也暂时没有打算。“我怕年轻人半途而废,吃不下这份苦,坏了我的招牌和味道。”

糯米团在哪里售卖比较好(中午之后每人限购五个)(6)

谢阿姨的小摊在春森路一摆就是14年

责编 龙春晖 审校 黄艳春 总值班 官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