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最高哲学深度解析(跨越时空的中华贤哲)(1)

老子:骑牛沐紫霞,函谷留真言

在先秦书籍中,《老子》是我读得最多、也最仔细的一本著作了,在北京打工的小二十年中,在我外出办事的间隙中,利用在银行或办税等候的时间里,总是带有一册《道德经》老子白话浅解,也不知读过多少遍了。

但真正系统理解老子思想,还是在来深圳后,读了南怀瑾大师的《老子他说》,南先生以深厚的文史功底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对《老子》的内涵作了充分的阐解、辨正和引述,使我受益匪浅。

对先秦诸子百家的作品我总是心怀“畏途”之意,以我的古文功底,读来很是费劲,宁愿读那些汉代大赋也不愿读这些“子曰”。

老子的最高哲学深度解析(跨越时空的中华贤哲)(2)

及至有一次,同我们合作的日本松下北京公司的总经理提出,想找个人在他休闲之时,陪他聊聊天,讲讲老子,孙子兵法这些中国古代的经典,这任务自然落到了我的头上。

于是乎,买来一堆的书来恶补,三个月后竟然莫名地有了些底气,除了有些如何用日语来表述有点吃不准外,倒也能唬得过去,通过这一次的备战和实践,至少对理解老子有了全新的认知,也算是一大收获了。

我对老子是奉若神明的,区区五千字,写就一部影响世人的巨著,其中闪烁着人类文明智慧的光辉,映射着国人数千年的轨迹,千古以来,唯一人耳。

老子的最高哲学深度解析(跨越时空的中华贤哲)(3)

可能是时代遥远,数百年过去后,到了司马迁之时,由于大量的史料缺失,所以《史记》中对老子的介绍极为简陋,而且是《老庄申韩列传》,同几位大神级的人物合为一传,完全是云遮雾罩般地迷惑。

司马公对老子的生平的介绍也只寥寥三十余字,“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苦县,即今河南鹿邑,其职务是周王朝的图书馆长。

而对老子的记叙中,也只说了这么几件事,孔子问礼、修道德并为关令尹喜著书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至于其他,皆是后世野史之言。

老子的最高哲学深度解析(跨越时空的中华贤哲)(4)

尽管记载无几,但老子所担任职务非常人能胜任,他一定是个智慧之人,其职务也让他能够博览群书,加上他的亲身实践与感悟,于是我们有了这部充满智慧的《老子》,人生至理、因缘造化,皆潜于其所书。

老子可以说是古代哲学家中最具后现代气质之人,他通天晓地,将世间万物的生死轮回,以一个“道”字统而归之,却又全然未落入虚无主义的巢穴,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特有文化符号。

我的学识自是浅薄,依我的理解,老子智慧最集中的体现就是辩证,“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事物的发生总是向着两个互为相反的方向转变,两者相互相承,相互转化,于百姓而言,最直接的便是形成了类似福祸相倚这样浅显的道理。

老子的最高哲学深度解析(跨越时空的中华贤哲)(5)

最早接触老子,是在当年上山下乡当知青时,从家中带去的一本杨荣国先生的《简明中国哲学史》,尽管此书在先秦哲学中重点说的是“儒法斗争”,但却在老子一章中知道了“小国寡民”一词,很有点奇葩的感觉,这是我对老子最初的了解。

至于其他如“绝圣弃智”,“绝巧弃利”一类,更是不知其所云何为,只是觉得太深沉了,不是我那个年龄和时代能够理解的,至于处下、守弱、无为、不争等观念,也不是如我这样的凡夫俗子能理解其中之妙处的。

历史上的老子地位是很崇高的,是神一样的存在,不过于今而言,可能也并非主流意识,他那快乐生存的智慧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也是格格不入的,试想,谁能够抛弃诱惑而崇尚自然,虽然有些人口头上喊着越简单就越自由快乐,可是,能真正做到的,那是少之又少。

老子的最高哲学深度解析(跨越时空的中华贤哲)(6)

人为乏趣,天机自然,这是老子思想的精髓所在,而人们在面对生活诸多的重压之下,不可避免地被金钱、房贷以及车子、女子所诱惑,如何能做到潇洒和自然,大家都在资源的争夺中拼命,承受着“生命之重”,想要在这喧嚣的尘世中追求心灵中的一片净土,何其之难!

在中国传统宗教中,老子是被奉为道教鼻祖,被称为“太上老君”或“道德天尊”,骑青牛,紫气东来。过函谷,老子化胡,但道教发展到今天,早已是脱离了原始的本来面目,经过看风水,扶乩这些乱七八糟的把戏后,残存的,大概也就是个养生术被一些人所尊崇了。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要评价老子或解读《老子》,我觉得怎么都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只能说,是将自己的的一点感悟写下来,仅此而已,至于有人说读过几百遍《老子》,就在平台上大放厥词,我认为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老子的最高哲学深度解析(跨越时空的中华贤哲)(7)

于我来看,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集大成之人,后世诸多的学说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发散而成,但是,我们不一定非要将其奉为圣人,更不应将其神化,因为,他的处世哲学,他的治国理念,是不适合当今时代的。

在我的心目中,老子就是一位仙风道骨,心如止水的一位智者,如邻家老翁般地亲切,他在那个时代创下的“五千言”,是中华民族哲学皇冠上的瑰宝,各个时代中的各色人等,都会从他的思想中的某一段话中,得到启发,于人生,于治国,都是大有裨益的。

老子是跨越时空和文化的中华贤哲,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所处的时代离我们已是很遥远了,如果现在谁还会将其奉为圭臬,那么,你除了“躺平”,别无出路,最终必然会被时代所抛弃。

换而言之,我甚至可以肯定地说,现在如果还有哪个国家用他的观念来治国,那一定是会亡国的,尽管我也许会被人指责为“夏虫不可语冰。” 所谓“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个,我认账。

老子的最高哲学深度解析(跨越时空的中华贤哲)(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