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九年,退位九年的太上皇李渊驾崩。李世民违背李渊要求薄葬的遗言,加班加点给父皇修建了献陵,并且为父皇举办了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葬礼。按照惯例,父皇驾崩了,接班的儿子,要给父皇上庙号和谥号。

《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给父皇的庙号是高祖,谥号是武皇帝。由于李渊当过太上皇,所以他的庙号和谥号加起来,就是“大唐高祖太武皇帝”。

曹操薨殁之后,曹丕接过了魏国社稷。曹操下葬的时候,还是魏王爵位。汉献帝按照曹丕的意思,给曹操上谥号曰武王。曹丕登基称帝之后,马上就给曹操升职了。曹丕按照惯例,追封曹操为皇帝。

李世民将李渊功绩写在自己身上(李世民给李渊的谥号)(1)

曹操剧照,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曹操是皇帝了,就应该有皇帝的庙号和谥号。《资治通鉴》记载,曹丕给父皇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武皇帝。曹操的庙号和谥号加起来,就是“大魏太祖武皇帝”。

《谥法考》云:“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 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

古代的时候,谥号是对大人物盖棺定论的评价。对于皇帝来说,最高的谥号是文皇帝,紧随其后的谥号是武皇帝。一般情况下,奠基之君的谥号是文皇帝,后继之君的谥号是武皇帝。

李世民将李渊功绩写在自己身上(李世民给李渊的谥号)(2)

曹丕剧照,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举个例子,周朝的奠基人姬昌,他的谥号就是周文王。姬发是后继之君,他的功劳虽然超过了父王,但还是把文王谥号给了父王。文王谥号被父王用了,姬发就只能得到武王的谥号。

北周的奠基人是宇文泰,宇文泰的谥号,就是文皇帝。隋朝的奠基人和开国皇帝都是杨坚,杨坚驾崩之后,杨广就给了父皇文皇帝谥号。

曹操活着的时候,不顾荀彧等人的强烈反对,逼着汉献帝册封他为魏王。按照礼制,王爵就可以建立社坛和稷坛。曹操建立了魏国,是魏国社稷开创者,是魏国的奠基人,理应像周文王一样,得到魏文王的谥号。

李世民将李渊功绩写在自己身上(李世民给李渊的谥号)(3)

杨坚剧照,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曹丕给父亲追加武皇帝谥号的时候,心里有个小九九。曹丕想把文皇帝的谥号,留给自己,所以才追谥父亲为武皇帝。

曹丕驾崩之后,果然得到了梦寐以求的魏文帝谥号。只可惜,曹丕的谥号虽然看起来比父皇高档,但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比父皇差得太远了。

李渊不仅仅是大唐的奠基人,还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一手建立了大唐王朝,并且在任期内,消灭了薛仁杲、李轨、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萧铣、高开道、杜伏威、徐元朗、辅公祏等割据势力,完成了光宅中夏的伟业。

李世民将李渊功绩写在自己身上(李世民给李渊的谥号)(4)

李渊剧照,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李渊还建立了大唐王朝的礼制,《武德律》和“租庸调法”,“开元通宝”等等功绩,都是李渊文治的功劳。李渊文治武功俱佳,本来应该得到文皇帝的谥号。李世民追谥父皇的时候,心里有个小九九,想把文皇帝谥号留给自己,所以给了父皇武谥号。

《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驾崩之后,李治给了父皇太宗庙号,文皇帝谥号,李世民的庙号和谥号加起来,就是“大唐太宗文皇帝”。

唐文帝李世民有“贞观之治”,业绩和知名度,都超过了唐武帝李渊。唐朝文武二帝,皆是人中之龙,为何人们只知道他们的庙号,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谥号呢?这事说来说去,还得怪武则天。

李世民将李渊功绩写在自己身上(李世民给李渊的谥号)(5)

李世民剧照,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还是皇后的时候,就撺掇李治给祖宗加谥号。李治在上元元年,给李渊上了一个新谥号“神尧皇帝”,给李世民上了新谥号“文武圣皇帝”。

其他的皇帝再厉害,“文武”两个谥号,最多只敢占一个。李世民一个人占了“文武”两个谥号还不算,还要加一个“圣”字,明显当不起这么牛的谥号。自从李治给祖宗增加谥号之后,谥号就贬值了。

李世民将李渊功绩写在自己身上(李世民给李渊的谥号)(6)

李治、武则天剧照,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在李治给祖父增加谥号之前,人们称呼皇帝,一般是称谥号,比如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隋文帝等等。李治让谥号贬值之后,人们就不称呼皇帝的谥号,而是改称庙号了。

于是乎,李渊的日常称谓,就成了唐高祖。李世民的日常称谓,就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给自己留了一个文皇帝的谥号,结果被儿子和儿媳给弄贬值了。李世民若是泉下有知,一定会扇李治几个耳光吧。



本文史料来源:《资治通鉴》《二十四史》。



本文由王福星原创。码字不易,请尊重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本人已经和维权公司签约,委托维权公司代理维权。未经授权转载者,维权公司会代表本人维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