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朱棣迁都是非常正确的选择。但是卫所制度的崩坏使得迁都北京虎头蛇尾!

怎么评价朱棣迁都的(迁都北京是对是错)(1)

什么意思呢?

1421年,朱棣宣布迁都北京,南京成为明朝的陪都,标志着明朝的政治中心正式北移。在当时的条件下,迁都北京有至少三个好处:

一是政治中心更靠近北方,有利于对蒙古侵扰迅速做出反击,有利于维护明朝北疆安全;

二是离开南京,回到驻地的老巢北京,有利于朱棣巩固自身统治;

三是将南京的地主阶级调离他们的活动区域,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

所以,从维护明朝的统治出发,迁都北京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非常有必要的!

怎么评价朱棣迁都的(迁都北京是对是错)(2)

后世的很多人谈起迁都北京,都会随口一句“天子守国门”。这句话有几分道理,但是在朱棣时代,“天子守国门”并不适合,因为此时的北京,距离明朝北疆,还有数百里的距离,根本就不是国门!那么为什么后期会出现“天子守国门”,北京成为抗敌第一线了呢?

这就要从“靖难之役”说起了。

1398年,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开始了长达4年的内战。

朱元璋时期,朱棣坐镇北平,是抵御蒙古的重要力量。然而靖难之役爆发后,朱棣南下,北方边境空虚,蒙古趁机反扑,明朝的北方形势开始不利!

怎么评价朱棣迁都的(迁都北京是对是错)(3)

不仅如此,朱棣起兵时,为了增加力量,还绑架了宁王,夺取了其手中的朵颜三卫,朵颜三卫是由投降的蒙古人组成的,战斗力强悍。

靖难之役爆发后,整个北方防线出现巨大缺口。

靖难之役后,朱棣遵守先前对朵颜三卫的承诺,将蒙古高原东部地区赐封给朵颜三卫,看似给明朝增加了一道保险,实则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朱棣继位后,针对北方边境屡屡被鞑靼和瓦剌蚕食的现实,5次出证漠北,对鞑靼和瓦剌进行沉重打击,蒙古势力被进一步削弱。

此时的朵颜三卫非常听话,只是他们上书朱棣,要求明朝设在长城以北的开平卫撤销,因为开平卫的存在,朵颜三卫的牧场被分割开来,无法形成一个整体。

怎么评价朱棣迁都的(迁都北京是对是错)(4)

开平卫在今天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及多伦县附近的上都城,从明朝长城向北延伸数百里,是在1368年李文忠、常遇春攻下开平后,朱元璋在此设立的一个卫所。

和开平卫一道的,还有大宁卫(驻内蒙古宁城县西)、东胜卫(驻内蒙古托克托县)和兴和所(驻河北张北县)等军事驻屯机构。1387年朱元璋设大宁都司,1388年改称北平行都司,治所在大宁卫,辖境北至今西辽河、西拉木伦河、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查干诺尔一线。

朱棣登位后,大宁都司移治保定府(今河北保定市),原辖地被朵颜三卫接收。东胜左右卫也分别迁到了今河北的卢龙和遵化。这导致开平卫和兴和所成了孤悬的据点,1422年,兴和所被蒙古阿鲁台袭陷,不得不迁治宣府(河北宣化县)。1430年,明宣宗将开平卫移治独石堡(河北赤城县北独石口)。

至此,北京、河北、山西境内的明朝北界全面南退到长城一线。北京成为真正的“国门”!

怎么评价朱棣迁都的(迁都北京是对是错)(5)

明朝的北部防线南退后,北京的周边形势骤然恶化,朱棣设想的以政治中心北上达到抵御蒙古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将历朝皇帝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所以,迁都北京对于明朝统治有利,对于明朝皇帝而言则十分不利!

不过,从长远来开,特别是清朝以后来看,北京所在的位置,东北连接东北、向南俯瞰华北平原和华中南、向西覆盖西北地区,向北则遥望蒙古高原,是真正的帝国中心,清朝也是在北京为都城的基础上,彻底解决了游牧民族问题,抵御了沙俄,巩固了自身的统治!

到20世纪,北京作为靠近苏联的桥头堡,一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迁都北京从长远来看是正确的选择!

怎么评价朱棣迁都的(迁都北京是对是错)(6)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