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自信,是投资大忌。

如今,在私募融资的环节中,全球已经有一百来家公司的估值在10亿美元以上。

这些公司很多已经变成了学术意义上的“独角兽”:估值超过10亿美元,成立不到十年。

但是,许多“独角兽”们在IPO后却纷纷转变为“独角仙”。

养50只独角仙(人人都觉得自己养了一头)(1)

之前有看到一张来自彭博的数据,显示在上市的980天内,很多独角兽公司的股价暴跌至其IPO价格之下,有时甚至只是IPO价格的零头,名副其实的独角仙。

这其实意味着这些公司成长的预期以及他们上市前的估值是不切实际的。

你看到的成果,只是别人眼里的希望

归根到底,是因为还有很多的创业者还没有把他们的理念变成实际成果,而仅仅是在推销着他们的希望。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有些公司的智能手表,并没有比其它已经上市的智能手表更好,却经常出席智能制造论坛做主题演讲。

还有市面上各种厚重的VR设备,没有太多人会因为其闪烁的影像而感到吃惊。

在参加了几次这种论坛后,头条主深刻地怀疑到底这些公司的估值预期是从何而来。

来自“白马”的思考

就在几年前,在还没有流行“独角兽”的时候,它的前辈“白马”已经在资本市场活跃了很久。

头条主想了很久,发现眼前的“独角兽”和昔日的“白马”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它们都有着类似的投资逻辑,都是由价值成长逐渐演变成炒作。

成长二字本就比较玄乎,客观依据比较少,主观判断成分多,这更容易构成炒作情绪。

哪怕像茅台、格力这种白马龙头也会在市场趋冷的时候回落,只不过相比一些二线公司比如老板电器,回落的幅度小很多。

同样“独角兽”也会有类似情况。

一二线的房子比三四线的抗跌,“独角兽”和“白马”们也适用这样的市场定律。

不是每一只“独角兽”最后都能活成“独角兽”,从某个角度来说,更是一种风险投资,当然如果看得准,找到了下一个伟大的公司,那就是价值投资。

所以保险起见,无论独角兽还是白马股,都选择各自行业的领军企业。比如白马股可以挑选经营成熟具有持续稳定利润的公司,而独角兽公司更多的是在抢占市场份额阶段。

比如多年前的独角兽京东,一直亏损,后来实现了盈利,就飞起来了。

那么究竟是追“独角兽”还是养“白马”呢?

“独角兽”还是“白马”?

对于商业模式和未来经济格局没有清晰认识的人,比较适合投资“白马”股,因为这些公司的经营已经被证实,只要大的市场格局没有改变,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会继续。

对商业有清晰的判断,觉得自己创业不如把钱投给更有智慧更有胆识的人去创业的投资者,则投资“独角兽”公司会更好。

但还是要小心,一旦误养了“独角仙”,那么只能自认倒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