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苏联军方要求财政支持反导研究,然而直到1956年8月17日正式研究才启动。项目名称为“系统A”,试验导弹为V-1000,由火炬设计局设计,采用常规破片杀伤战斗部,1960年11月24日成功进行了首次拦截试验,拦截了一枚SS-3(R-5)中程弹道导弹,但随后的5次试验均失败,到1961年3月两次拦截试验成功。由于“系统A”性能不稳定,并且只能对一个弹头进行拦截,其并没有装备部队。

1956年12月苏联在塞米巴拉金斯克试验场进行了一次代号为“K”的核试验,试验结果证实用核弹头代替破片杀伤弹头可以显著提高反导的效率。为保护莫斯科免遭弹道导弹的袭击,1958年4月8日,苏联下令研发“橡皮套鞋”ABM-1核反导系统(苏联代号A-35),总体研制单位为OKB-30旗帜设计局,总设计师为格里高利·瓦西里耶维奇·齐森科,设计火力为32个导弹发射架。1960年,为有效应对美国的“民兵2”和“泰坦2”洲际弹道导弹,该系统进行了进一步开发。1961年6月完成了A-35的概念设计方案,次年秋天该方案获得批准。1964年起在首都防空区部署,火力缩减到16个导弹发射架。1967年,A-35反导系统模型“阿尔丹河”在哈萨克斯坦的萨雷沙甘靶场进入了试验阶段。1969年已在莫斯科周围建起四座防御体系,每座防御体系包括2个相距4~7千米的发射阵地,每个发射阵地有8座导弹发射装置、1部大型目标跟踪雷达以及2部导弹导引雷达,共配备64枚导弹。这4座防御体系距离莫斯科中心136千米,面向西北呈半圆形排列,1972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由于难以拦截分导式多弹头导弹,1978年又推出了改进型A-35M,可对付多弹头导弹。

A-350导弹

“橡皮套鞋”采用A-350导弹,该导弹由OKB-2格鲁森火炬设计局设计,导弹有三级:第一级为固体助推器,具有4个喷管,实施推力矢量控制,燃烧时间为20秒;二、三级采用液体发动机,导弹装于运输筒内。导弹长19.8米,直径2.57米,翼展6米,重量32.7吨,射程350~640千米,极限射高320千米,速度4马赫。该导弹主要利用核爆炸产生的中子来杀伤弹头,初期试验时核战斗部使用的为低当量核弹头,后来为弥补雷达测角精度的不足,配备了一枚2~3百万吨TNT当量的热核弹头,核弹头由车里雅宾斯克-70研究所研制,杀伤概率达93%。导弹采用无线电指令引信,由于拦截区域在大气层外,故采用燃气动力控制。1964年,红场阅兵式上A-350导弹首次公开亮相。

电磁防空反导导弹(核反导导弹二)(1)

苏联A-135反导拦截弹发射井井口

早在“橡皮套鞋”系统的研制阶段,军方就发现其方案的不足:只能进行单梯队拦截,即只采用大气层外的高空拦截,不能在大气层内进行二次拦截;系统对带有诱饵和假弹头的复杂目标群识别能力较差;未采用相控阵雷达,对付多目标的能力较差,一次仅能拦截6~8枚导弹。基于此,1969年苏联提出了第二代莫斯科反导防区的方案设想。1972年,美苏签订反导条约后,苏联又对该方案进行了调整。1975年6月苏联部长会议决定部署一种代号为A-135的新一代反弹道导弹系统,由阿纳托利·巴西斯托夫担任总设计师。A-135于1989年完成靶场试验宣布成军,一共有7处发射基地,其中5处为新建造,两处是由苏联第一代反导导弹“橡皮套鞋”发射阵地改建。1995年2月17日正式进入警戒状态,开始战备值班。系统建成时一共部署100枚拦截导弹,符合美苏《反弹道导弹条约》中的规定。为避免遭到攻击,拦截导弹都置于发射井中。

电磁防空反导导弹(核反导导弹二)(2)

SH-08“瞪羚”导弹运输车

A-135反导系统装备了两种导弹系统:一种是高超音速大气层内导弹拦截弹SH-08“瞪羚”导弹;另一种是大气层外导弹拦截弹SH-11“蛇发女妖”导弹。两种导弹均装在标准的运输-发射筒内,采用地下井式发射,配备了特殊的速开井盖,以便导弹迅速升空,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和引信。

电磁防空反导导弹(核反导导弹二)(3)

SH-11“蛇发女妖”导弹及运输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