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吉辰

1898年夏秋的那场变法,不仅开展百余日便遭扼杀,更由“戊戌六君子”的颈血画上了句号,愈发染上悲怆的色彩。谭嗣同、杨锐、刘光第、康广仁、林旭、杨深秀的名字,从此在诸多历史书写中融为一体,成为一个为改革而牺牲的经典象征。 “六君子”的合称,让六人的个性差异在大众眼中显得模糊不清,似乎是一个志同道合的小团体。事实上,在经历、性格乃至政见上,他们之间颇有不同之处,并不能一概视之。之前国历君给大家讲过谭嗣同的豪气冲天,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六君子中最年轻的一位——林旭。

戊戌六君子为什么会出现(戊戌六君子中最年轻一位)(1)

林旭的英气或许不如谭嗣同,但才气犹有过之,梁启超说他“天才特达,如竹箭标举,干云而上”。他的同乡沈瑜庆有位才貌双全的女儿,一直想找一位配得上的女婿。沈瑜庆既是名臣沈葆桢之子,又是被《光宣诗坛点将录》评为“九纹龙史进”的闽派诗家,眼光自然不低。林旭18岁那年,沈瑜庆偶然从塾师那里见到他的文字,大加赞赏,于是招为乘龙快婿。第二年,林旭又接连夺得童试头名与福建乡试解元,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真是少年得意。

不过,张之洞对这位少年解元的评价是“平日功夫甚浅”。科举考试毕竟规矩谨严,年轻进士并不多见。1894、1895、1898年的三次会试,林旭都是铩羽而归。其间发生甲午战事,他也开始留心西学,参与创办保国会、闽学会,还在上海学习英文。1898年春,他拜入康有为门下。不久后,荣禄又将他招揽为幕僚。

在天津,林旭结识了当时应召进京的谭嗣同。谭嗣同的湖南同乡谭延闿传神地记录了两人订交的一幕:当时他与林旭在酒楼喝酒,忽然听到隔间有人叹息“有君无臣”。一看是熟人谭嗣同,他便叫来介绍给林旭认识。两人一见如故,高谈阔论,尽兴而别。这样的相会,犹如《三国演义》中刘备初遇张飞的情节。但是,此时距政变发生只有一个月了。

林旭随即步这位新朋友的后尘进京。8月29日,詹事府少詹事王锡蕃保举四人,其中评价林旭“才具实属超群”。9月4日,他与刘光第一同被光绪帝召见。青云得意,不免忘形。军机章京任命一下,林旭曾邀朋友赴宴,酒酣耳热之际,说起曾有算命先生说自己“年不过三十,及三十当为军机大臣”,如果年过三十,这一预言看来真会实现。他的同乡郑孝胥也说,林旭太招摇了些。就连他的前幕主荣禄,也很客气地写信规劝,遇到新政事宜应当仔细斟酌,不要“遇事纷更”。荣禄虽是重臣,但毕竟不在北京,对四章京的工作并不清楚,实在是把林旭的地位瞧得太高了。可以想象,他的背后会有多少嫉恨的目光。在北京的官场圈子里,不少关于林旭的流言蜚语传播开来,甚至有人说他剪掉了辫子,在家身穿洋人衣帽,出门才换上袍褂。

9月23日,四章京中的杨、刘、谭三人一齐被捕。第二天,有官员来到林宅,声称首席军机大臣礼亲王找他问话,于是一去不回。那名老狱卒说,“林旭秀美如处子,在狱中时时作微笑”。目睹六君子身赴刑场的刑部主事唐烜也写道,林旭听到处刑的上谕时仍然面色含笑。《中外日报》则报道,他临刑时“先号咷而后笑”。大概没有人知道,他究竟在笑些什么……

林旭擅诗,有诗集《晚翠轩集》,妻子沈鹊应也会作诗。如果读到这首《读夫君〈晚翠轩诗〉》,或许他会含笑九泉:

人生谁氏免无常,离合悲欢梦一场。何事为荣何事辱?只求到死得留芳。

林旭,字暾谷,福建侯官人,1875年生,1898年9月28日被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