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乌鸦。
跟乌鸦一样,身边不少朋友都去影院观看了《流浪地球2》,几乎无一例外对小破球接连吹爆,有些甚至还去二刷三刷了,并且告诉我回回都有新的收获。
票房也给予了小破球相当积极的反馈,目前累计票房已经突破了28亿元,未来应该还有不少上涨的空间,成绩确实不错。
另一重要回报体现在口碑上。《球2》目前在豆瓣、淘票票、B站、知乎等用户社区平台,均取得了今年春节档评分第一的出色成绩。
猫眼9.4分,淘票票评分9.6分,豆瓣电影评分8.2分,在口碑方面《球2》可以说青出于蓝胜于蓝,取得了比《球1》更加优秀的成绩。
不夸张地说,这部电影在制作水平、引领产业、文化思想、艺术层面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不仅是引领中国水平的科幻电影,更是一部代表国际水平的科幻电影,足以载入电影史册。
这部电影,确实突破了很多项纪录,目前一共打破36项纪录,获得91项里程碑成就。
除此之外,还让大家看到了一些极为罕见的现象,比如说包括中核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建筑等多个国家队“团建式”喊话力挺。
整整齐齐的国家队排面,这联动着实硬核。
无论是从这部电影的票房、口碑,还是国家队的盖戳认证,这一切,都足以说明这部电影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分量和水准。
说它具有国际水准和国际影响,在许多中国人心中堪称国际大片的《球2》,今年大年初一也同时登陆了国外多家影院,那么《球2》在海外反馈如何呢?
1先说说《球2》在海外的票房。
《球2》最初在北美上映的城市和场次很有限,排片也只有一周左右,因此导致在温哥华、洛杉矶等华人较多的城市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
因为票房表现不俗,《球2》随后在北美扩映,也延长了放映时间,在堪萨斯城,纳什维尔等华人群体并不太多的城市纷纷开始排片。
在刚过去的周末,也就是1月27日到1月29日三天里,《球2》在美国142家影院上映,拿到了144万美元的周末票房,排在北美票房榜的第十位,场均票房则在前十名中都位列前茅,可见上座率很高,总体票房表现算得上不错。比如说相比排在前面一位,位居北美票房第9的宗教电影《末日迷踪:敌基督的崛起》,《球2》在登陆影院数量只有约十分之一的情况下,票房达到了其60%(瞧瞧人家老美的意识形态斗争弦拉得多紧)。
除了北美,《球2》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票房表现也不错,都跻身这些国家的票房前十。
除了票房表现不错,口碑方面也同样不俗。
在国外比较权威的电影评分网站IMDb上,《球2》的得分为8.0分(满分10分),其中有将近50%的观众都给出了满分10分的好评(当然,在低分区,1分的比例也出奇的高,可谓埋下伏笔)。
在烂番茄网站上,其新鲜度(专业影评人打分)为80%,爆米花指数(普通观众打分)更高达97%。
换句话说,满分5分的评分系统里,普通观众居然给出了人均4.8的超高分,距满分只差0.2分。
要知道,8年前诺兰拍摄上映的《星际穿越》,在烂番茄的评分系统里,其新鲜度和爆米花指数也不过区区72%和86%,目前分别比《球2》少了8%和11%。
而具体到个体的影迷对《球2》的评价是怎么样的呢,乌鸦在推特上也浏览了一圈,发现关于《球2》的英文评价虽然不算特别多,但是好评率也很高。
比如下面这名叫Kraus的网友,他认为“《流浪地球2》是 2023 年开年的第一部优秀大片”,只是他惊讶于目前在推特上“关于《流浪地球2》的讨论竟然这么少”,因此他呼吁大家都去观看。
还有推特网友在认为“这部电影是中国科技电影的里程碑”,并通过这部电影,“看到了中国人无穷无尽的潜力”。
在一个比较小众的影迷社交平台Letterboxd 上,一名叫乔纳森·莱克的影迷在看完《球2》后也给出了4.5的高分,并如是说道:
“......第一幕围绕受到攻击的太空电梯展开的布景是我在大银幕上见过的最令人难以置信、令人瞠目结舌的奇观之一。整整三个小时的电影里,这部电影一刻也没有懈怠,此片堪称最好的大片制作。”
还有观众将其与最近上映的美国大片《阿凡达2》做对比,认为影片质量妥妥超过《阿凡达2》,并获得了另外275个观众的认同。
可见老外对《球2》的评价不是一般的高。
不过这“老外”啊,也要分情况讨论。就在外国网友们对《球2》激情追捧、争先恐后为其怒赞之时,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那就是西方的主流媒体,尤其是主流大众媒体们,一个个都有着独特的电影品位。
2前面我们提到了,在外网比较专业的影评网站上,《球2》的专业影评分数是80%。这跟观众给出的超高评分是有落差的。不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专业影评分”确实本可以更高。
因为该站对《球2》一共有15位专业影评人给出了专业评价,其中12人给出了好评,只有3个人给出了差评。在较少的样本下,这三个差评大大拉了平均分。
而这3个差评里,就有《纽约时报》一个。
《纽约时报》不光在烂番茄上标注“不推荐观看”,还在另外一个评分网站Metacritic上打了截至目前此片的最低分——30分(满分100)。
再仔细看《纽约时报》的评论内容,为方便大家浏览,简单机翻了一下,红框之中的就是影评中的一部分摘要。
点进长文链接,文中还指责了《球2》中出现的核爆月球的情节是可笑的、愚蠢的叙事想法。还批判此片充满戏剧性的情节和明显的民族主义信息。
要说以纽时一贯作风,对《球2》差评也是在意料之中,但如果再仔细看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就会更加恍然大悟了。
这篇文章的作者,应该是一名华裔,名叫Brandon Yu。
点进此人的主页,可以看到,《球2》是他评分最低的电影,此人对所有影片打分的平均分是50分,《球2》连他的平均分都没达到,可见此殖人心理之阴暗。
细心的读者应该已经发现了,刚刚乌鸦挂出来的图里,给《球2》打分第二低的,是英国《卫报》,给《球2》打了40分。
这位给出的理由是,《流浪地球2》更侧重于布景和特效而不是演技,称影片内容长达3个小时,内容复杂令人厌烦......
关于电影内容更深层次的讨论和批判他一个字儿没说,给差评的原因只是因为3个小时的电影时长和演员的演技,就直接给电影判了个死刑......
再定睛一看,从作者名字应该可以看出来,这篇影评的作者十有八九还是一个亚裔,也可能是华裔。
这二位大神哪里是“专业”影评人,实在是“殖业”影评人呀。
在海外不管民间还是专业大部分舆论盛赞《球2》之时,一些在西方主流媒体下当差的二鬼子却首当其冲跳出来疯狂抹黑。
当然,媒体从业的有殖人,民间也多的是。
在推特和油管上,用中文搜索“流浪地球2”,出来的结果有相当多的负面评论,但是搜索英文“the wandering earth 2”,则基本都是好评。
当然,殖人不光外国有,“中国人”里也不少。一些我们身边的反华媒体最近几天也没闲着纷纷出动,各种批判和唱衰《球2》,捏造出来的理由无非那几个,什么“民族主义”,“自我牺牲精神”,“无脑歌颂正能量”等等。
在不少外国网友眼中,《流浪地球2》已经足以跟好莱坞顶级科幻片媲美,但曾经瞧不起中国习惯跪舔灯塔的高华们破防了,一些反华媒体也慌了。
他们为什么对《流浪地球2》如此抓狂、如此恐惧?
3在高华们眼中一直是穷乡僻壤、落后挨打、被其抛弃唾弃的中国,现如今竟然在曾经只有他们美国主子驰骋的科幻赛道迸发出无限光芒,甚至已经呈现出了超越之势,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打击。
这种情况下,被捅了肺管子、踩着尾巴的二鬼子,不出来叫唤两声才是怪事。
更令他们恐惧的,是中国电影在这几年的初露锋芒,已经逐渐威胁到了某些相关体的利益。
这么多年来,无论哪国的电影市场,基本都是好莱坞加本国电影这个格局,“外国影片”的概念基本等同于“好莱坞大片”。放眼全球,世界影视票房前100基本上全是美国大片。
但是2017年的《战狼2》横空出世,打破了这一纪录,成为了当时世界票房前100名中,唯一的非美国电影,当时还冲到了50多位(现在是79)。
接下来的2021年《长津湖》出世,再次打破纪录,超过《战狼2》票房目前位列世界第69,后来的《你好,李焕英》目前位列世界第92。
进入全球前200名的中国电影还有排128位的《哪吒》,排137位的《流浪地球》,排142位的《唐人街探案3》,排164位的《长津湖之水门桥》,排187位的《红海行动》,和排195位的《美人鱼》。
前100里美国97个,中国3个。前200里中国11个,美国189个,其它国家一个也没有。而在2017年以前,没人会想到中国电影可以挺进世界票房前100。
而除了票房,像《球2》这样,中国电影展示出自己完全可以把科幻片拍得如此精彩绝伦,可以把向来作为美国大片“致命武器”的特效做得如此宏大逼真。先不论市场份额,诸多崇美者一直以来对美国电影的优越感怕是要被打掉不少。
中国开始崭露头角的《流浪地球》IP,是有国际化野望的,引入了多国的文化元素和多个外国角色,并且对观众来说内容足够新,想象力足够丰富,在朝着中国走向世界的方向努力。
而至于像《三体》这样的科幻作品,更是已经开始有世界级的影响力了。
在中国科幻作品攻势如此猛烈的背景下,可想而知有些站在我们对立面的人,他们的慌张,他们的阴阳怪气,我们完全可以理解。
另一方面,说说那些喜欢《流浪地球》的老外。除了优秀电影的一些普遍共性,他们还喜欢小破球什么呢?
在烂番茄上给《球2》打出5星好评的一位观众是这样说的。
他说:“这是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看过的最好的电影。这是一部太空史诗,是整个人类的传奇。我完全被视觉效果和高尚、发人深省的故事所震撼。我们需要在被乏味的西方叙事主导的科幻类别中找到这样的替代品。”
换句话说,这样的外国观众,是在中国电影《流浪地球2》里找到了久违的共鸣,而这种共鸣在西方主流电影中已经丧失很久了。
如同乌鸦一位朋友在观影后说到的:《球2》不仅属于中国科幻影迷,也符合美国老科幻迷的审美。
所谓意识是对存在的反映。正在工业化现代化道路上奋斗的中国,自然伴生着大量的新科幻迷;而处在去工业化时代的欧美诸国,对科幻的宠爱似乎也随着进取精神的退潮而逐渐成为“过去的”、老派的、小众的观影审美了。
近些年来好莱坞、奥斯卡的影片取向,懂的都懂。就说当年的《星际穿越》,相对而言它在中国比在美国本土更受欢迎,甚至在北美有点“遇冷”的感觉。要知道十年前中国观众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跟如今远远不能相比,但中国市场却贡献了该片全球票房的1/5。
近几天很多论坛都有讨论《球2》里的东西到底“现不现实”,能不能实现。说实在话,这些要马上就能实现,那还要科幻干什么呢?科幻的一部分魅力正在于此,它代表和承载着作者和观者对未来的某种盼望。而电影也确实是个很好的载体。
也许,如今只剩不到10座能开动的造船厂的昔日工业巨兽,的确无力支撑最广大的电影受众去把太空电梯种种当成可期盼的未来了罢。逐渐“大清化”的列强们,观众恐怕还真就要从《流浪地球》身上,去重温一点“世界工厂”、“星辰大海”这些已然远去的影子了。
不过,就算他们能从中“重温旧梦”,有一点却无法突破。正如IMBD上对《球2》的最高赞评论,一位打出10分的外国观众指出的,“与漫威的个人英雄主义不同,更多的是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
这事儿,在列强们最巅峰时最美好的梦境里,恐怕也未曾出现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