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年的清明时节,在这一天,我们扫墓、祭祖、吃青团,缅怀先人。清明节也是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成为一项习俗。下面我们就简要了解一下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清明的由来
清明原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是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大致也就是相当于四五月左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如同立春、春分一样,清明也是标志着农业活动的节气。在汉代文献《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又有"万物至此皆洁清明。"后人也常用"万物至此皆洁清明。"来解释清明的含义。
清明时节的到来,往往伴随着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滋润万物,也洗涤一切尘埃。清明节前后开始进行农事活动,在南方地区,常常有这样的谚语:"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清明一到,天气回暖,人们脱下厚重的冬衣,标志着一年的农忙再次开始了。朴素的中国人信奉神灵,在农耕开始之前,往往祈求上天或是先祖,保佑这一年顺顺利利,灾害莫扰。因而,清明也慢慢演化成为民俗节日。
清明节的习俗清明作为节日,主要活动是祭祀鬼神,所以民间又有鬼节的称呼。同时,由于清明时节,草木回春,万物滋润,人们享受春日大好时光,踏青郊游的习俗也渐渐成为人们的喜好。清明的习俗主要有祭祖扫墓、踏青赏春等等
祭祖扫墓清明时节的祭祖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家祭,也就是在家中设供祖先,或是在祠堂太庙中供奉祭祀祖先。另外一种就是墓祭,也就是我们现在较为常见的祭祀方式,去往墓地祭祀先祖或者已故的长辈,称为"扫墓"、或者是"上坟"。在清明时节祭祀祖先,往往是墓祭。
在古代,墓祭大致需要除草和填土,这和我们现代社会去到公共墓地上供、献花略有不同。古时,人们把墓地看作为身后之所,对此十分重视,不仅是历代帝王精心为自己修建陵墓,平常百姓也对自己的墓穴看的很重要。
每当清明时节,后辈缅怀先人,去往先祖的墓地除去杂草、平整新土。在清代顾録的《清嘉录》中记载到:"士庶并出,祭祖先坟墓谓之上坟。间有婿拜外父母墓者"。"道远则泛舟具馔以往,近则提壶担盒而出,挑新土,烧楮钱,祭山神,奠坟邻,皆向来之旧俗也。"墓祭除了除杂草之外,还需要上供。上供也就是在坟墓前摆设贡品,烧香祭拜。有时也为死者烧去纸钱,意思是想要先祖有钱花,即"烧楮钱"。"奠坟邻"就是在给自己的先祖上香上供之时,也要给相邻的坟墓的死者上香和上供,可能是想要安抚好先祖的"邻居"。中国人的鬼神观念往往是敬畏先人,以祈求平安。
踏青赏春
踏青赏春,是清明时节的又一大习俗。清明时期,春天真正到来,不再有乍暖还寒的气温起伏,远离了冬天寒冷的阴霾,春暖花开,万物生长。人们在清明时节去郊外扫墓,在结束了沉重的祭祖扫墓之后,留给年轻人们的享乐时光到来。在文献《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到:"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人们在春天的大好时光中,享受和煦的春光,温柔的春风,和家人朋友在一起分享喜悦和轻松。
著名的画作《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正是北宋时期汴京城,清明时节人们游乐的场景。画中的人物多大五六百人,车马繁华,人来人往。这幅传世名画,描绘的是当时城市面貌和人们的生活状况,也体现出清明时节人们生活的场景,生活气息浓厚。
清明时节,除了祭祖扫墓、踏青赏春之外,古代还有其他的习俗,例如赐新火,这是唐宋时期,在清明节皇帝赐给身边的近臣。因为在清明节前的几天,人们断火吃冷食。朝廷赐新火,也是对臣子和百姓的恩赐。在民间,伴随着踏青赏春,人们还有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比如放风筝、斗鸡、蹴鞠,也就是踢球等有趣的活动。
清明时节,人们或许去扫墓祭祖,缅怀已经逝去的先人;或许去踏青赏春,感受春日的美好和清新;又或许是其他的娱乐活动,再或是现代社会繁重压力下,年轻人选择休息在家,但不管是哪一种,清明假期带给我们的短暂休息,也是对春天的一个奖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