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薄荷

不知不觉,台剧在内地辉煌的光景已经过去十余载。

内地观众对台剧最后的印象也许是那部《我可能不会爱你》,又或者是紫薇格格出演的《16个夏天》。总之,脱离了它在内地巅峰时期的显著特性。尽管内地还在翻拍《流星花园》,但是那个拥有极强造星能力的台剧时代早已过去。

《我可能不会爱你》在2011年播出,《16个夏天》则是2014年。前者以剩女危机为表,熟女魅力为里,进行了一场“男女之间是否有纯友谊”的大讨论,最终以浪漫收场。它能够俘获受众,不仅是因为点到了当时大家关注的社会话题,还有主角和配角的人设、挠人心肺的新鲜剧情,都让这部剧具有一股“清流”气质。人们怎么可能不知道千年一遇的李大仁是幻梦?脱下偶像剧的外衣,它的重头戏其实在于那个不完美但真正独立的程又青。

今年更新的台剧(被大众市场遗忘的小众台剧)(1)

2012年被引进内地,首播的csm42城收视率为1.270,《我可能不会爱你》成为了当时十点档节目收视低迷几个月之后第一部首播破1的剧集。

好景不长。那是台剧最后一次在内地掀起高潮,之后连电视台引进播出的台剧数量都愈加低迷。

曾经熟悉的台湾艺人在内地剧中频频出现,大势的台剧却没了声息。不断有人追问台剧去那儿了,为什么这么黯淡。

默不作声

回顾近几年金钟奖的获奖作品,很多都是生面孔。第53届电视金钟奖颁奖典礼在去年10月举办,百度百科list中的作品有一大半是灰色的、无法点击,也就是说它们并没能拥有自己的百度百科词条。

时间从这些冷门的作品上滑过,再倒回到四年前。小S、黄子佼和曾宝仪的世纪大和解,是第50届金钟奖盛典上最广为人知的桥段。

当时还有《16个夏天》《麻醉风暴》等内地观众比较熟悉的节目,今年就完全是大冷门了。

原因很多,内地影视行业的发展让台剧热逐渐冷却是一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要归结于内地影视剧制作流程在不断完善。另,充裕的拍摄场地也是产出多种类型题材的必要条件,这是台剧的先天不足。

不少内地剧被输送过去后获得了超过本土剧的热度,古装剧至今仍是最受台湾观众追捧的类型。2014年前后被认为是内地古装剧的巅峰,从较严肃的《三国》《新西游记》《新水浒传》,到有偶像气质的《甄嬛传》《步步惊心》《宫锁心玉》《倾世皇妃》。那一年被认为是“内地电视剧借机全面占据台湾八点档”。

今年更新的台剧(被大众市场遗忘的小众台剧)(2)

有趣的,有的剧集在内地口碑并不算好,在台湾观众那里却叫好又叫座。

而台剧此时默不作声。它无法彻底跳脱出偶像剧和乡土剧的模式,前者已经让内地观众审美疲劳,以闽南语为主的乡土剧虽然在本地颇受欢迎,但显然不够普世。

难怪人们宁愿看《康熙》,也记不得最新播出台剧的名字是什么,对新晋演员更是没有印象。

台剧是否濒死?

近年的状态的确不算乐观,在内地的传播发展声量愈发低微,但是能够受到内地观众认可的那些台剧,其实是跳脱出了这些桎梏的。

细腻情感

不难发现,这些流传在小圈子里的口碑台剧,既有讲历史长河中的“太平轮”如何改变普通人的面目,也在讲述年轻一代面对人生和爱情如何做选择的,还有清甜爽口、以歌曲为主题的单元剧集。

从《我可能不会爱你》开始,内地观众对台剧的喜好标准就已经变了,那种标准到今天更加具体也更加广泛,但是没有脱离一个大范围:带着台剧特色,有“创意”的精品短剧。

区别于港剧和内地剧,台剧的“嗲气感”足够有辨识度,既然无法被完全抹掉,不如借用鲜明的特质完成新的打法。换句话说,难以拍出历史正剧的台剧,反而在寻找情感上的细腻切口、细微但精准击中观众的能力上能够运筹帷幄,台剧以此为切入点往往能俘获内地受众。

比如,在腾讯视频会员专区可以找到一部在去年小范围火过的台剧《荼蘼》。它只有12集,讲一个毕业不久后的女生怎么在人生岔路口做选择的故事。

今年更新的台剧(被大众市场遗忘的小众台剧)(3)

开到荼蘼花事了,剧名带有一种末路之美,故事也是如此。荼蘼既“Two me”——平行时空中的两个“我”,一个“我”留在家乡跟男朋友结婚生子、照顾公婆,生活不留痕迹地将少女模样打碎,只剩主妇来不及箍起碎发、留在厨房里的背影;另一个“我”独自来到上海打拼,经过灵与肉的坎坷的考验,最终成为盔甲和装备富足的人,却难以找到可以说话的知心人,或是得到后就转瞬即逝。

故事就是这样简单地讲述了普通女人郑如薇的两个平行人生,让观看者都做了一回“拥有两种丰富/不丰富人生体验”的幻梦。

郑如薇在故事最后终于幡然醒悟,无论做出哪种决定,都会在无数个瞬间觉得后悔至极,而拯救这种想要逃离的绝望感,是靠生活中那些不经意间的情感流露,是微弱跳动但是不会熄灭的温暖火苗。残酷生活没有忘记将每个人的曾经无比留恋事物制成标本,偶尔提醒大家生活的意义一直都存在。

今年更新的台剧(被大众市场遗忘的小众台剧)(4)

这部剧可以说是在映照人们逃离却求而不得的精神故乡,以女子的视角进入,在伴侣关系、被绑定的亲情关系中道出残酷真理,只有去生活才能得到岁月的馈赠,虽然未必是想要的。

改变单薄

《荼蘼》出自植剧场系列,该剧场是导演王小棣的戏剧品牌实验,有“爱情成长”、“惊悚推理”、“灵异恐怖”、“原著改编”四种类型方向,着力改变台湾单薄的戏剧类型。《荼蘼》至今没有大火,2016年首播但是2018年才拥有百度百科,可见传播效果的单薄程度。

斩获第53届金钟奖4项奖项的《花甲男孩转大人》也由植剧场推出,看上去像是家庭剧,其实以“Loser男孩”郑花甲为主线,串起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当然折射出来年轻人的人生思考是重中之重。和《荼蘼》摆在一起看,无论是背起行囊去异乡还是“Loser”令人辛酸的阿Q精神,都是能和内地年轻观众的处境互通的。

今年更新的台剧(被大众市场遗忘的小众台剧)(5)

只不过《花甲男孩》以打打闹闹的欢乐氛围做为掩体,还有“嗲气”带来的夸张和机车感,所以不如《荼蘼》那般“简单粗暴”、直指人心。虽然一大家人边吵闹边和解带出的细腻温情同样动人,但进入程度会更慢,在女性为主的观剧市场上显得慢热。视频平台暂时还没有引进。

还有光听名字就似曾相识的《滚石爱情故事》。不知道在唱片业和港台歌星风光不再的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当年听过的那些滚石情歌?

“我对你付出的青春这么多年,换来了一句谢谢你的成全”,“走吧走吧,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也曾伤心流泪,也曾黯然心碎,这是爱的代价”,“心情好,心情坏,怎么开始怎么办?你有的不爽,让我来分担”……

今年更新的台剧(被大众市场遗忘的小众台剧)(6)

据说滚石唱片集结了十位编剧、十五位导演、四十位演员,花费7000万台币(约1465万人民币),筹备1年半时间,拍出了这部20集完全不重复的小故事。

要知道这样的金钱和时间成本,在现在的台剧制作水平中并不是常态。不仅无法跟动辄上亿的内地市场相比,一线明星的片酬也仅有内地的1/10-1/5,台剧衰落一方面也跟更大手笔的内地市场造成的落差有关。

《滚石爱情故事》能集结40位大牌明星,盈利与否先摆在一边,在艺人片酬不如内地的背景下,能够让艺人愿意在本土拍戏,除了薪酬到位,就是人情关系了。这部戏的重要意义也许更在于,它成功聚集了一大批明星。

今年更新的台剧(被大众市场遗忘的小众台剧)(7)

一集一首歌一个爱情故事,每个故事的风格都迥然不同,走肾也走心。虽然没有在内地掀起大水花,“大制作大卡司”和蛮有新意的出发点也令人印象深刻。

痛和希望

既然提到小众口碑台剧,豆瓣9.2分的《一把青》不得不提。

今年更新的台剧(被大众市场遗忘的小众台剧)(8)

这部剧应该是许多台剧爱好者心中的神作。改编自白先勇小说集《台北人》中同名短篇小说作品,时代背景设定在1945年,跟众人沉浸在抗战胜利的喜悦不同,飞行员要面临再次被战火无情催逼,和家人生死两隔的境地。

“导演曹瑞原被小说中飞行员短暂、却璀璨辉煌的生命深深吸引,但他也强调,自己想拍的并不是一部充满视觉特效的战争片,而是希望经由女人的视角和生命,去穿透、演绎英雄底下的彷徨无助与惜命,同时看见当时代的女人,能扛起一个时代的坚韧。”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痛不仅是中国痛,是所有人类共同的“痛”。

今年更新的台剧(被大众市场遗忘的小众台剧)(9)

不可避免的,这部剧产生了1亿6千万台币(约合人民币3700万元)制作费。《滚石爱情故事》制片人马宜中曾经表示,“电视台能给剧集的资金一集成本最多是180万台币(约38万人民币),我们300万一集已经顶天了。”所以《一把青》投资水准,可以说是史上最高规模。

好在它拿下了2016年金钟奖的六项大奖。即便在故事内容上有着近乎悲悯的旁观者的“神性”,高昂制作费导致它播出不顺,电视台难以接纳购买成本这么高的电视剧,已然昭示了其电视业的发展窘境。相比之下,购买比较便宜的大陆剧、韩剧是高性价比做法,观众也乐得看。

台剧的未来发展如何还未可知,丞待解决的问题就很多,以上在内地流传的口碑剧集都未能有新生艺人挑大梁,艺人青黄不接的现象间接导致了台剧输出的难度,还有从金钟奖看到台湾电视业对本土以外影视剧的抗拒,从《滚石爱情故事》看到制作费充裕才能留住本土艺人的困境,从《一把青》看到台湾百余个电视台的资源分化矛盾。

尽管众人都说那大厦要倾,但总有星星点点的好剧如火光,让未来还有希望。

今年更新的台剧(被大众市场遗忘的小众台剧)(10)

今年更新的台剧(被大众市场遗忘的小众台剧)(11)

今年更新的台剧(被大众市场遗忘的小众台剧)(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