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不知道微信的“语音转化文字”这项功能的具体作用是什么,因为它既不能把各地方的方言转换成普通话,也无法把一段非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转换成说话者原有的意思与词语,只是单单有着这一项看似人性化的功能。

晚上看到姐姐在和同事用微信在谈工作,听到对方发来的42秒的语音,前后加起来至少有20秒的“嗯...啊...那个...”,我在旁边听得都无言以对,全部听完才知道对方要表达的意思,用文字来书写表达大致上是说“今天发了一张表,需要准备的证件有XX、XX,需要一寸红底照片,还需要填一些基本个人信息”,我看姐姐刚要回复,结果对方又发来了39秒的语音,她点开之后,又是一大串的“嗯...啊....这个....”。

并不是说对方的语言组织与概括能力有问题,我想表达的是,以打字的方式传递信息所体现的办事效率与信息的真实性远远高于语音传递的方式。

在打字的过程中,双方会确认信息是否存在错误,并且在编辑时,自己会尽量精简语言,突出重点。

若是以语音传达,会由于日常习惯,不自觉地把一些拟声词、感叹词加入,从而增加对方的信息接收量,有时候会让人忽略重点,达不到信息接收最大化的效果。

希望以后不要收到你的任何消息(在说重要的事情时)(1)

fr:今日头条

毋庸置疑,对于日常闲聊来说,用语音聊天确实是能够让生存于物质生活快速发展的21世纪的人类,通过冰冷的网络互相传递一丝温暖。

毕竟,对于远在家乡的父母来说,那些蕴含了喜怒哀乐的声音远远比毫无感情的只言片语更让人心生安慰,正是因为那些语音带有了日常的口语化语言以及那些不着边的口头禅,才让人听来觉得亲切。

反观,若是在说重要事情的时候还是秉承日常聊天的状态,试想对方在听到一大堆无用信息之后的不耐烦以及这条语音过滤之后真正有用的信息点只剩寥寥。

希望以后不要收到你的任何消息(在说重要的事情时)(2)

fr:今日头条

上次部门开会,朋友先在微信给我发了文字消息,大概是看我没回又连续发了好几条语音消息,我趁着部长在与干事开玩笑之余给朋友回了消息:我现在不方便聊,我们部门在开会。结果朋友又给我回了一条2秒的语音,之后又发了好长一段。

开完会之后我想把语音消息听完,起初还好,直到听到那条2秒的语音消息之后彻底无奈,因为朋友回了语音——“好的,那等会再跟说”......

直到现在我还是不明白朋友当时为什么会在我说不方便听语音时又发一条,既然我已经表明当时的处境与不便,那为什么不简单明了地回复“好”,那样的行为会让我觉得自己是不是没有把信息发送出去,又以为是不是朋友选择性屏蔽了消息。

其实在开会时,我也是可以选择将语音转化成文字进行查看,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讲一口流利且不带任何口音的纯正普通话,有时候一句正常严肃的话,翻译出来也有可能是由一些牛头不对马嘴的文字组合而成。

希望以后不要收到你的任何消息(在说重要的事情时)(3)

fr:今日头条

这也是我在文章开头所说的,我认为“语音转化成文字”对我来说并不是一项非常有用的功能。

再者,有些人会自以为是地认为既然不能面对面说正事,那视频起到的效果与面谈也是一样的,于是不经过你的同意,也不知道你是不是方便接听,便给你发来视频邀请,特别是当你所处严肃寂静的氛围时,这种打破宁静的铃声显得尤其突兀与不礼貌。

且先不说这种突击的视频来电给接听者带来的慌忙与措手不及,若是明明三言两语就可以总结概括完的事情,却要通过视频来交谈,岂不是浪费彼此的时间与精力?

希望以后不要收到你的任何消息(在说重要的事情时)(4)

fr:今日头条

人是多样的,有对美好的追求,有对现实的接纳,有对未来的畅想以及对多变环境的合理应对。同样,与人相处,不仅仅要有唠家常、亲切交谈的能力,更要学会言简意赅地总结与陈述重点。二者结合,适时而用。

【这也是之前在公众号写的一篇文章,分享给大家。清风几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