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伴随着身边小姐姐的琵琶伴奏《十面埋伏》,曹云金说起了《八扇屏》的贯口选段《浑人》,直播间瞬时涌入了10万 的粉丝前来捧场,并带动了视频平台上的“日更”相声直播热度,由此,传统曲艺以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再度出圈,有人谓之潮范,有人称其回到了旧时艺人的撂地光景。传统曲艺嫁接上全新的传播模式,能否带来曲艺的新风尚,也成为近来一段时间业界热议的焦点。

相声直播大会(带来曲艺新风尚)(1)

曹云金“翻身”有多火?

相声直播,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早在2020年,因为疫情的原因,线下演出不得不暂时停歇,不少网络平台就曾策划推出了“云相声”系列活动,高晓攀主理的相声厂牌“嘻哈包袱铺”参与其中,打造了名为“欢乐DOU包袱”的线上开箱及云相声Live演出。同一年,同样受困于线下演出难以为继的德云社也转战线上,在抖音平台上推出了名为“德云社龙字科招生系列直播”的活动。虽然该系列由“德云班主”郭德纲亲自带队,但直播主要采取讲段子、晒活、与网友弹幕互动的形式,与剧场相声的观感相去甚远,整体来看,不温不火。

相声直播大会(带来曲艺新风尚)(2)

曹云金带火相声直播。视频截图

相声直播大会(带来曲艺新风尚)(3)

曹云金带火相声直播。视频截图

如果说此前的相声直播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般地试水的话,那么曹云金的相声直播就显得有些简单粗暴了。据业内人士透露,离开德云社之后,曹云金主理的“听云轩”剧场经营状况并不乐观,转战线上更似一个无奈之举,但曹云金有些“不合行规”地将原本属于剧场演出的全本内容直接搬到了视频平台,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相声直播新思路,突然“翻身”了。在曹云金的直播中,大家可以看到琵琶相声混搭、吸氧献唱《探清水河》、致敬马季先生表演《宇宙牌香烟》等,“免费说相声 围观粉丝打赏”这等模式既模拟了旧时天桥街头卖艺的相声原貌,也帮相声观众省去了舟车劳顿去剧场听相声的成本,悄然走红。

相声直播大会(带来曲艺新风尚)(4)

曹云金带火相声直播。视频截图

据统计,近期,曹云金的相声直播场场稳定在线10万 、每场点赞数持续破亿,5月18日的直播更是突破了2亿的点赞新高。现如今,曹云金已经开启了周一到周五每晚8点开播的长线相声直播。根据其官方抖音号发布的直播战报显示,最高单场观看人数达到1200万 ,且全场稳定在线人数也已达到20万 ,账号粉丝数突破了439.8万。曹云金与徒弟李春艺搭档表演的《红花绿叶》、李春艺谈及师傅多年艰辛泪洒现场的桥段更成了最近热议的“名场面”。

直播能否助力行业发展?

在探究曹云金的相声直播缘何会火的原因时,不少业内人士提到了如下几个原因:

首先,曹云金的这轮直播是开讲“真材实料”的完整相声作品。比如,这些天曹云金、刘云天搭档表演的《栓娃娃》《大上寿》《杜公训女》等,都是足本足量的传统相声,不同于过往相声直播大多只是摘取“段子”演绎。

其次,曹云金的直播既还原了剧场相声的观演体验,又模拟了早年间相声诞生之初“街头打赏”的模式。除了用麦克风报幕外,“听云轩”的牌匾、捧哏身前的桌子,以及桌上的手绢折扇,还有立于桌前身穿大褂的演员,都与线下剧场的观演环境别无二致。

再者,曹云金的直播还增加了诸多比剧场相声更新潮的增量内容。无论是邀请到琵琶美女李莞儿与之合作《八扇屏》《探清水河》,还是模仿马季、冯巩等相声前辈的经典作品,亦或是与网友互动畅聊十年相声圈之怪现状,曹云金的直播更像是大杂烩的花式相声秀场。

但对于此等火爆的相声直播,业界也并非一味褒扬,首当其中的便是与剧场售票之间的竞争关系。毕竟,现如今的相声园子都是以门票收入作为主要的盈利来源,相声直播“不收门票、只要打赏”的经营模式不受待见,高晓攀多年之前在谈及“云相声”的经营模式时就曾表示,靠直播相声获得的打赏每场也就一两千元,“讨好‘榜一大哥’的做法跟变相要饭没什么区别,很多网友都管我们的直播叫‘网络行乞’”。此外,相声直播还存在着一个“现挂”的问题,隔着屏幕,通过留言互动,似乎也少了一丝相声园子里的热闹与鲜活。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曹云金的相声直播突然爆火,更似个案。一方面,他与郭德纲曾经的师徒恩怨闹到不可开交,话题性十足;另一方面,曹云金破釜沉舟式地将全本相声作品搬到线上,在“坏了行规”的同时,却意外契合了大众的娱乐消费需求:从用户体验角度看,“短视频免费看相声”之于观众而言是既省钱又方便,而且就赏听体验来说,相比于线上演唱会、线上音乐会,线上相声直播的技术实现难度较低,其呈现的演出质量与线下剧场的差距也不算大,甚至比线下听到的声音更清楚,未来,叠加直播带货等商业运作,“钱”景无限。

借力行业热度培养后备军

一时的热闹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红火,作为一门语言的艺术,相声与脱口秀都存在着一个“见光死”的掣肘:一个好笑的梗,或是一个段子,在线上公开就意味着它的“死亡”,动辄上千万的直播围观人数也在加速着作品消耗的过程,相声直播带来的一把行业“虚火”并不能催生出更多的优质作品。如何借力这等热度,真正带动整个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是更多曲艺从业者关心的问题。

青岛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王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提及,曲艺的中兴在于不断地培育新生力量,“既要有新本子,也要有后备军。”前不久,刚刚在青岛落幕的第三节全国大学生曲艺周就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局面,“曲艺周展演期间,共征集到111个作品,涉及35个曲种,参演节目中既有广大观众熟悉喜爱的相声、小品、快板书、山东快书、河南坠子、四川清音、苏州评弹、故事等曲种,也有极具地域特色的广西文场、广西渔鼓、湖北大鼓、南昌清音、南阳大调曲子、宁都道情、徐州琴书、西河大鼓、漳州锦歌等;节目内容积极向上,歌颂道德模范、聚焦社会热点、展现校园生活等,表现出新时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高校曲艺发展的优秀成果,抒发了当代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炙热情怀;演员们来自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全国30余所高校,其中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38岁,还有6名来自俄罗斯、乌克兰、韩国、马来西亚、约旦等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

展演过程中,根植于大学生群体中的这些曲艺新人们用他们对曲艺的理解,赋予了内容上的时代特色,也演绎着传统曲艺的多元表达,“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大学生曲艺新人,将快板与评书相结合,演说之间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极具新意。”王雷坦言,传统曲艺现如今有着形式多样的传播渠道,并以此不断集聚着人气,越来越多的高知年轻群体加入到这个行当中来,一改以往曲艺撂地演出者多是穷苦出身、没文化的旧时印象,用他们对生活的蓬勃热爱与专业素养注入到新时代的作品创作中,继而带动传统曲艺散发出全新光彩,这才是传统曲艺在新时代得以发扬光大的源头活水。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周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