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各位一个触及灵魂的问题:自从踏出校园后,有多少人再也没有完完整整地读过一本书了?,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血色浪漫究竟讲什么?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血色浪漫究竟讲什么(看了一眼他们20年后的生活)

血色浪漫究竟讲什么

问各位一个触及灵魂的问题:

自从踏出校园后,有多少人再也没有完完整整地读过一本书了?

当然,论及不读书的理由,有千条万条,且看上去确实是没有办法,实属无奈。殊不知,如今自己这样或那样的遗憾和不如意,很有可能从你放下书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血色浪漫》中,在石川村插队的十个知青——钟跃民、郑桐、蒋碧云、曹刚等人,前后二十年生活状况对比,就很好地诠释了读书与不读书的差距到底能大到什么程度。

当年十个知青都是刚走出校门就踏上到陕北插队道路的学生,且都是来自北京的各个学校。所以,在那一刻,他们的起跑线是一致的,谁都不比谁靠前,也谁都不比谁落后。

插队的生活,虽然我没经历过,但也“道听途说”了不少,用一首打油诗概括就是:

农活天天干,

工分一点点。

勤恳一整年,

反欠队里钱。

总而言之一句话:既没吃饱饭,也没心思干,整天就是在那儿耗。对于那时的知青来说,最富裕的就是时间,他们有大把大把的时间,不知道怎么消磨。

郑桐、钟跃民等人的生活也是如此:

天一黑,知青们就只好躺在炕上聊天,时间长了,该聊的都聊完了,谁也想不出什么新鲜的话题,大家只好睁着眼睛想心事,经常是两三个小时都没人吭一声。往往到了半夜,某个人起来解手,这时所有人都爬起来了,大家才发现谁也没有睡着。

这就是知青们的业余生活——枯燥、无聊。

直到有一天,郑桐对钟跃民说他喜欢上了蒋碧云,但人家压根儿就不理他。于是钟跃民搜肠刮肚地给郑桐想了一个好主意:假装办个“培训班”,由郑桐当老师,钟跃民等男知青当学生,故意引导蒋碧云来偷听。

通过这种方式树立郑桐博学多才的光辉形象,一改他在蒋碧云心中固有的“流氓”印象。

在伟大爱情的感召下,许久没碰书本的郑桐竟然开始认真备起课来,打算当个合格的老师。一切进展得很顺利,蒋碧云也见识到了“老师郑桐”什么样。

本来“宿舍夜校”就是装装样子,做给蒋碧云看的。蒋碧云看后哥儿几个就不装学生了,郑桐这个“老师”自然也就没了用武之地。

但是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尝到了当老师、传播知识的乐趣后,郑桐竟然有些意犹未尽,打算继续给兄弟们“扫盲”,而且对于读书这件事,郑桐也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哥儿几个,我还真讲上瘾了,肚子里的货还没倒空呢,我给你们讲完好不好?”

“这些天我看《中国通史》还真看上了瘾,我打算再找点儿其他历史书,好好攻读一下,我计划用两年时间通读《二十四史》。”

“我认为读书是种享受,虽然知识现在有些贬值,可将来一定会用上。”

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郑桐成了远近闻名的“书呆子”。渐渐地,他变成了其他知青眼中的怪人,大家认为在那个年代,吃顿饱饭才是正经事。读书,有病吧?

而且那是个对读书人异常不友好的年代,知识分子被打成了“臭老九”,尊严扫地,人格受辱。所以,读书这件事更加显得无足轻重,甚至被人当成笑话。

就在这种情况下,郑桐白天出工,晚上及其他一切时间都用来读书。他和蒋碧云两个人也因为读书渐渐走到了一起,这书算是没白读,郑桐也算是没忘“初心”。

1977年恢复高考,郑桐读书的好处初见端倪:1977年底,郑桐以绝对的高分考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蒋碧云也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他们俩双双成功离开陕北,回到城里。这与之后的其他返城知青相比,不知道顺利多少。现实生活中有些知青一直扎根农村,没能返城;据村里老人讲,有些女知青为了返城名额,不惜“肉偿”,就为了能让村主任给盖章。

这些都是惨绝人寰且又无可奈何的事情。

后来,距离这些知青插队大概二十年后,钟跃民组织了一次知青小聚会,把曾经一起吃过苦的兄弟姐妹们聚到一起,把酒话当年。

而此时各人的生活状况已经差距很大了:

郑桐: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工作。

蒋碧云:中学语文老师。

曹刚:专业碰瓷的,因为无意间碰了钟跃民的车,才有了这次二十年之后的聚会。

赵大勇:蹬三轮,背已经驼了,脊椎弯得像个虾米。

郭洁:送牛奶,头发花白,皮肤古铜色——常年风吹日晒的结果。

钱志民:修鞋,两只手青筋毕露,粗糙不堪,黑乎乎的,就像两截老树根。

李萍:提前下岗,每月退休金不足400,不到五十的年纪,却苍老得像六十多岁的人。

张广志:修自行车,经他修的车很少有不返工的,而且为了增加效益,他经常在附近慢车道撒图钉。

还有,由于生活不顺心,张广志染上了酗酒的毛病,且逢喝必醉,醉了就打老婆出气,生活简直就是一团糟。

相比之下,同样是在石川村扎根十年的郑桐夫妇,不管是精神状态还是生活状态,比当年这些兄弟姐妹们好得不是一点半点。

那时他们一起出工,一起干活,一起挨饿,一起要饭,并无半分差别。唯一的差别就是郑桐、蒋碧云一直在读书。其他人则是一直在无聊中抱怨着无聊,然后继续无聊。

由此可见,读书与不读书,当时确实看不出区别,但当机会来临时,持续读书的人肯定是最有选择权的。

比如说高考,当年恢复高考,全国人民都可参加,但已经十年没碰过书本的曹刚等人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想着、悔恨着,然后继续抱怨着。

所以,想想十年、二十年之后的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是不是感觉此时的书显得格外可爱呢?

走过路过请点个“关注”再划过,万分感谢!!!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