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个地方之所以美好、吸引人,不光是因其秀美的风景,还有历史赋予它的厚重的文化底蕴枕山襟海、风光旖旎的滨海小镇——平海,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她的美,不仅在她天生丽质的山水,更在她浸淫在骨子里的浓浓的文化底蕴,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福建莆田平海海边?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福建莆田平海海边(一个以海命名的地方)

福建莆田平海海边

有人说,一个地方之所以美好、吸引人,不光是因其秀美的风景,还有历史赋予它的厚重的文化底蕴。枕山襟海、风光旖旎的滨海小镇——平海,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她的美,不仅在她天生丽质的山水,更在她浸淫在骨子里的浓浓的文化底蕴。

这是一个以海命名的地方。我就出生在这个小镇,因为她的美,让我一直以生长在这里而自豪并幸福着。

平海,位于莆田三大湾平海湾突出部,东南两面临海,距莆田市区43公里。平海湾处于兴化湾与湄洲湾之间,是莆田三湾之一。平海村有其独特的文化,而这文化来源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地理位置,又产生了独特的历史,因地理位置的特殊,到了元、明、清三个朝代,平海成为倭寇频繁侵犯、洗劫的地方。曾经在宋代繁华昌荣一时的平海港口、卫城,经过几番血雨腥风的洗礼,几近沦为废墟。多灾难的历史孕育了丰厚精神信仰的土壤。虽然岁月无情,平海历经战火洗礼,但几番风雨飘摇几番浮沉,如今的平海,依然是一个经济文化双盛的滨海乡镇。

关于平海地名的由来,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传说盛唐以前,这里台风频发,怒海啸天,故取名“南啸”。公元1367年,朱元璋亲帅水师北上攻打温州城,途经平海湾附近海面时,遇台风袭击,惊慌失措之际见一女子脚踩祥云从天而降,以神灯引航,引舟入澳,大军靠湾登岸后见女子飞进海边的天后宫,方明白是妈祖娘娘施救,又见湾内海阔滩平,一派平和,朱元璋大喜,遂赐名“平海”。

平海古城,地势独特,背倚朝阳山面向平海湾,三面临海。临进平海,可见一条大道分为三叉,往北可登朝阳山,往南可看平海湾,中间一条路贯穿平海村,将村子一分为二。

到平海,一定要看山。朝阳山脚,有城隍庙、进士坊。朝阳山上一年四季,绿意葱茏。翡翠般的绿树浓荫,无法掩映住红砖绿瓦、飞檐翘角,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寺庙——“玉霄宫”。玉霄宫是平海村众多庙宇里海拔最高的一座,显示了“玉皇至尊”在十方三界的崇高地位。平海古卫城城墙遗址就位于朝阳山之顶。这里原为平海卫城一部分,建于明洪武二十年,是我国东南沿海古代重要国防工程之一。据载,明初,朱元璋重视海防建设,洪武二十年(1387),派遣江夏侯周德兴到福建巡访沿海,在海防要害之地设置卫所,兴筑平海、莆禧卫城等重要国防工程。平海卫城全部用石块砌成,坚固高大。卫城以朝阳山为依托,周长806.7多丈,广1.4丈,高2.4丈,开设4个城门,分别为东门、西门、大南门、小南门,“各建楼其上”,“城北地势峻,故不置门”,“筑台以了海洋”,并有5600多名官兵驻扎防守。至今,平海人还保留着东门、西门,并将大南门、小南门改名为东至、西至。平海卫城成为福建陆海兼防的较为完整的海防体系重要的一环,从明代以至当代,一直是海防要地,在防御倭寇的侵犯上发挥重要作用。上世纪60年代,卫城被拆毁,昔日保家卫民的城墙沦为只剩下一段段断墙残垣的遗址,它们静默于田埂中,虽被荒草淹没,被长势逼人的剑麻遮蔽,但青石筑就的城基依稀可辨。平海古卫城城墙遗址,是身边触手可及的历史遗痕,每一段城墙都有一段难忘的历史,也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它是平海人民对抗倭寇、强盗的血泪史,也是平海历史的特殊记载方式。刀光剑影已渐趋暗淡,千百年的硝烟已化作似有若无的风,消逝在岁月中,晒着今天的阳光,读着过去的历史,追昔抚今,时光流逝,令人感慨万千。

往中间和南边走,沿街可见两边长龙一样排开的卖海鲜的鱼摊子。往南走。平海村东南方,有烟波浩渺的平海湾,一眼望不到头。站在海边,放眼望去,大浪奔涌,海风袭来,顿生天高海阔之感。白天,举目远眺,天蓝得可爱,海温柔辽阔,海天一色,波光粼粼,舟楫片片,海鸥点点,渔民们或撒网捕鱼,或吊养牡蛎,一派繁忙的景象,侧身眺望,一条笔直的水泥堤路长长地横跨大海,奔向远方,而那些静默的建筑物,带着历史的痕迹,依山傍水。夕阳西坠的时候,夜在这个海滨小镇拉上了帷幕,海以成熟裸女的姿势沉睡,晚风习习,夹带海水微咸的腥味和凉意吹拂着脸庞,平静的海面倒映两岸阑珊的灯火,偶尔有只渔船飘过海面,点缀着“渔舟唱晚”的诗情画意。

到平海,不仅要看山看海,也要游览名胜古迹,才不虚此行。平海湾金色的沙滩上岩石奇形怪状,有“南啸归帆”之称,为古代莆田沿海十景之一。这里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平海天后宫。天后宫位于平海古卫城南门外,俗称“娘妈宫”,创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天后宫是平海现存文物价值最高且历史意义很大的一处古迹建筑。它是世界上第一座妈祖分灵庙,也是研究平海地方史,沿海军事以及研究闽台关系、妈祖文化的重要实物依据。庙宇的基本结构是清初靖海侯施琅重建的。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根柱子,每一尊雕像,似乎都在诉说当年那个古老而又动人的故事,它们都在千年的守望里,见证着千载风云。

虽然,古城的历史像奔驰而过的列车渐行渐远,古城的一些遗迹也被时光的流水渐渐湮没,但历史的印记清晰可辨。行走在溢满古城遗韵的古迹中,用眼角的余光轻轻摩挲视线里的一砖一瓦,犹如置身于历史中,穿梭在时光隧道中,聆听着千年时光的悠然诉说。

来源:湄洲日报 作者:肖海英 编辑:吴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