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是美丽的化身,诗是情感的载体。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以花为媒,寄情抒怀,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佳句。可以说,我们平时熟知的每一种花的背后,都有一首唯美的诗作,为无数人千万次地吟诵!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宋代·王安石《梅花》
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比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诗人王安石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桃花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
这是一首情意真挚的抒情诗。崔护考进士末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出来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情态增人惆怅。
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宋代·苏轼《东栏梨花》
这首诗看似平淡,好像人人都写得出来,但古今以来却只有这一首写梨花的诗篇,传诵千古,至今仍脍炙人口。究其原因,是因为它所描写的景物很美,很亲切,如同近在眼前。
这是北宋诗人苏轼所做的七言绝句。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让人们感受到了“人生苦短”,引人深思。
荷花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景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
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代·刘禹锡《赏牡丹》
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习俗。诗名为《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以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蕖的“净少情”,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其中也蕴含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花开时节动京城”作结尾,既反映了京城人赏花倾城而动的景象,又从侧面衬托了牡丹花的诱人魅力。
全诗用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真实地写出了当年牡丹花盛开能引起京城轰动的巨大效应。
葵花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宋代·司马光《客中初夏》
诗人司马光通过对初夏时节的景色,尤其是对于柳絮和葵花的之间的对比,暗含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而要像葵花一样对于皇帝忠心不二。诗人把王安石等人比作“柳絮”,用“葵花”自比,表达诗人自己对君王的一片忠心。
桂花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代·王维《鸟鸣涧》
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显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蝠“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菊花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代·郑思肖《寒菊 / 画菊》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壮烈激昂,掷地有声。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
海棠花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金朝·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这组首诗描写海棠含苞待放时清新可人的风姿。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抒发了对春花的怜爱和惜春的情怀,流露出对岁月倏忽、青春易逝的人生感叹。借花的开放表达自己渴望美好的生活以及不能报国的惆怅心情。
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唐代·李白《唐宣城见杜鹃花》
此诗感物起兴。前二句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视听并置,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后二句分别承接前二句,一句三顿,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故乡之念。
全诗通篇对仗,结构上前呼后应,浑然一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尤其是后二句,“一”与“三”三次反复,按理在近体诗中是禁忌的,但诗人却写得神韵天然,足见诗人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花的背后是美丽,诗的背后是生活。如果你是爱花之人,不妨试着挑战自己,学习诗人,给花作诗,让这种诗意的美丽成为你心中永恒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