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修己身,暂且小记当下的理解,方便未来回读增进,“温故而知新”。今分享于个人公众号,笔者王升请你多多指教。

读论语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道理(读论语雍也第六)(1)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 :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以它为乐。】

这几天在忙两件事,一件是孩子上幼儿园,一件是带爷爷看病,劳累奔波倒是其次,一老一幼的事情碰到一起,加上读到孔子这句话,不由得令人深思,人这一辈子要是能快乐的度过算是无憾了!曾经懵懂的我天真的认为婴儿和老人最自由最幸福,因为他们无忧无虑,不用做作业,不用打工挣钱,过着类似“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现在才明白,婴儿也有担子要挑,跌跌撞撞的学步、咿呀学话都需要自己走过来,稍微灵活一些就开始进入幼儿园,而从呱呱坠地后的每一件事情都可能改变其一生的命运。因此孩子成年之前是做父母眼中的“乖孩子”,背下各科知识以达到知晓拿高分重要,还是因兴趣而发,因快乐而成长重要,这值得思考!随着成人,生活就变成了为家庭和事业,而累到退休也并不会轻松,疾病更容易找逐渐衰弱的老人,加上经济来源的不确定,凄凉的晚年是大多数人的结局。

书接上述的灵魂拷问,当然是让孩子快乐成长更重要!春节期间我看了一个美国高中教育纪录片使我明白了一些事情,人们总是浅表的说外国教育好,然后拼命的批评中国的应试教育,其实美国的精英教育也看分数,其压力和要求比在中国考个好大学更高。不过他们做到了“因材施教”,做到了为兴趣和未来而学,高中时期他们就在思考如何肩负起年轻人的责任,如何通过自己的能力去改变世界,这比逼着孩子上培训班要高明太多!为了知而知是痛苦的,殊不知考完试,记下来的那些东西很快会消亡。于此我给自己定个目标:希望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思考、摸索,给孩子一个快乐成长的支持。

回到自身,无论之前错过什么,现在改变也不迟。举个例子,以前为了体育考试练习跑步,现在想到了健康,有兴趣练出强壮的体魄,再去跑步就算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再比如说一个人喜欢计算机,他选择了喜欢的专业,拿到了满意的工作,但依旧迫于无形的压力,而现在发现鼓捣木匠活比敲代码更快乐,如果能沉浸其中几个小时,甚至达到心流的状态,不正是“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吗?在我看来,孔子说的“知、好、乐”是三种不同的状态,最高的当然是乐,即使乐一分钟也值得,不过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当如“知行合一”,从想到到做到,如此方能真正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