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生南征北战,麾下可谓文士如云,战将如雨,多不胜数。在这诸多文臣武将中,最受曹操信任的,不是他本家战功赫赫的堂弟曹仁,也不是汜水边舍命相救的堂弟曹洪,而是让人意外的夏侯惇。

在《三国演义》中,夏侯惇“拔矢啖睛”令人印象深刻,但总体上给人的印象是——个人武艺不错,但没什么大才的刚烈莽夫。

夏侯惇果然用兵有方(善战者无赫赫之功)(1)

历史上的夏侯惇真的如此吗?

一、总角之交夏侯惇

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人,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的后裔。夏侯婴与曹参是老乡,夏侯惇自然就与曹参的后裔曹操是老乡。三百余年延续下来,这是世交,也是夏侯惇得以被曹操委以重任、推心置腹的基础所在。

总角之交,才是最纯洁的友谊。虽未见记载,但其弟夏侯渊年轻时甘愿顶替曹操坐牢,就足见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陈寿也评论说,“夏侯、曹氏,世为婚姻,故惇……以亲旧肺腑,贵重于时”,但夏侯惇之所以能成为曹操麾下的头号大将,可不仅仅是与曹操的旧日关系。

二、有勇有谋、杀伐果断夏侯惇

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黄巾入兖州,兖州刺史刘岱战死,陈宫游说兖州上下,与鲍信、万潜等人迎曹操为兖州牧。此等好事,曹操自然不会拒绝,立即启程,临走之时,以夏侯惇为东郡太守。

东郡是曹操得到的第一块地盘,意义十分重大。曹操此去,是要整合一盘散沙的兖州,带着平定声势浩大的青州黄巾的任务去的。或许在曹操的心里还想着,一旦事有不谐,则重返东郡以待时机。

夏侯惇果然用兵有方(善战者无赫赫之功)(2)

所以东郡太守一职,尤为重要,是曹操的后路所在。曹操以夏侯惇为太守,足以说明对夏侯惇的看重与信任,也侧面证明了夏侯惇的能力。

但最终夏侯惇却丢掉了濮阳。

兴平元年(194年),趁着曹操东征徐州,陈宫联合陈留太守张邈叛乱,迎吕布入兖州,“兖州诸城皆应布矣”(《三国志•荀彧传》),旬月之间,已拿下兖州大部分地盘,于是兵峰直指东郡。

对这位曹操麾下头号大将,吕布还是心有忌惮的,他没有强攻夏侯惇。曹操的家眷都在甄城,夏侯惇收到兖州大乱的消息,立即率兵前往甄城救援,半道遇见吕布,吕布诈败而走,避开夏侯惇,轻松拿下濮阳城,夺取了夏侯惇的辎重,断绝了其后路。

似乎夏侯惇莽夫的形象一下子就清晰了,但其实不然。

曹操治理兖州的中心在甄城,但因为东征,留守的军队很少,人心惶惶,“时太祖悉军攻(陶)谦,留守兵少,督将大吏多与(张)邈、(陈)宫通谋”,“(荀)彧知(张)邈为乱,即勒兵设备,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惇”(《三国志•荀彧传》)。可见,夏侯惇离开濮阳,是因荀彧相召,为的是稳定甄城,而不是轻率出城。

夏侯惇果然用兵有方(善战者无赫赫之功)(3)

到甄城后,夏侯惇没有任何休息,“其夜诛谋叛者数十人,众乃定”(《三国志•荀彧传》),正是因为其杀伐果断,才安定了人心,没有引起动荡,这是荀彧最终能守住兖州最后三城的前提,也奠定了曹操反攻兖州的基础。

夏侯惇临走时或许已经想到濮阳不保,但依然未下令毁掉辎重,最终为吕布所得。

是夏侯惇愿意留给吕布吗?肯定不是,而是被迫的选择。

兖州四战之地,民生凋敝,人民缺衣少食。吕布临城,自然需要大量的辎重来养兵、来犒赏,如果破城后一无所得,以吕布的性格可想而知会发生什么。到那时,遭殃的濮阳的百姓。

夏侯惇把濮阳当做曹操的地盘,坚信即便失去也会在不久的将来重新夺回,所以他未焚毁辎重,而是留给了吕布,这也是为曹操收取民心的一种方式。

三、下马牧民夏侯惇

夏侯惇身在军旅,但却并不是管军事。

兖州叛乱后不久,曹操就从徐州返回,开始反攻,夏侯惇其征讨吕布,但吕布不是那么好打的。

濮阳之战是曹操最艰难的一战,首先是战事不力,差点为吕布所俘,之后兖州遭遇了大旱,蝗灾又起,遭遇了粮食危机,“是岁谷一簄五十馀万钱,人相食”(《三国志•武帝纪》),遭遇如此重大挫折,又到了“军食尽”的地步,曹操一度想要放弃,受袁绍的召唤前往河北依附。

夏侯惇果然用兵有方(善战者无赫赫之功)(4)

最终,程昱劝阻了曹操。

面对困境,曹操集团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通力协作以渡难关。

身为建武将军、高安乡侯,在这艰难的时刻,夏侯惇放下了身份,“乃断太寿水为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三国志•夏侯惇传》)。正是有夏侯惇身体力行、不遗余力的支持,曹操才熬过了最艰难的一年,最终击败了吕布,重夺兖州。

建安元年起,曹操开始兴屯田,与夏侯惇的这次行动不无关系。因为曹操军兴屯田发起人之一的韩浩,此时正是夏侯惇的部将。

四、头号将领夏侯惇

正因为夏侯惇文武双全,所以自始至终,夏侯惇都是曹操麾下头号大将,这是在与夏侯渊、曹仁、曹洪这三位同期随曹操起兵的将领相比较中而得出的结论,无论是官职还是爵位、食邑,夏侯惇始终在三人之上。

中平六年(189年),曹操潜行东归,“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董(《三国志•武帝纪》)”,次年关东诸侯矫诏起兵,正式成立讨董联盟。

此时的曹操,只有匆匆招募而来的数千新兵,实力孱弱。身为发小,关键时候岂能不挺身而出?夏侯惇自此跟随曹操南征北战,一直都是曹操麾下的第一武将。

夏侯惇果然用兵有方(善战者无赫赫之功)(5)

夏侯惇游戏形象

袁绍以曹操行奋武将军,曹操就以夏侯惇为司马,曹仁、夏侯渊就只能为别部司马,同样是很早就跟随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的乐进,此时仅为帐下吏,后来还是自己回乡招募了千余人,才得以任假司马。夏侯惇不但任司马,而且还被曹操委以重任,“别屯白马”,独立领军驻守地方,保障后路的安全,非有能力而且足够信任者不足以担此任。

初平三年(192年)兖州刺史刘岱战死,曹操被兖州官吏迎为州牧,临行之际,以夏侯惇为东郡太守,这是曹操麾下的第一个太守。兴平元年(194年),陈宫联合张邈叛乱,迎吕布入兖州,夏侯惇丢掉东郡,但曹操回来后不但没有因此惩罚,反而让其兼领陈留、济阴太守(此时曹操尚未夺回二郡)。夏侯渊是此后接任夏侯惇的为陈留太守,曹仁是建安元年(196年)任广阳太守,曹洪更是未曾担任过太守之职。

夏侯惇果然用兵有方(善战者无赫赫之功)(6)

此外,夏侯惇还是曹操麾下第一个将军,也是第一个封侯之人,甚至比曹操封侯还要早。

也是在曹操回师反攻兖州,以其兼领二郡太守的同时,表其为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而曹操直到建安元年(196年)二月,才被拜为建德将军,六月转镇东将军,封费亭侯,算是继承了其祖父曹腾的爵位,但依旧不如夏侯惇爵位高。

大汉不常设将军,在董卓乱政以前,将军之号十分稀有,尽管此时董卓已亡,但在关东,将军依旧不多见;而封侯更是要以军功,君不见李广致死也未封侯。曹操自领兖州牧,还未得到朝廷的承认,是不合法的存在,可想而知,以曹操此时的地位,想要谋划成功要付出多大代价。

这可不是后来地方诸侯的自封,而是来自大汉的封赏。

夏侯渊建安直到十七年才为护军将军,封博昌亭侯;曹仁建安十一年封都亭侯,十三年赤壁之战爆发前,行征南将军;曹洪也是在建安二年任厉锋将军,封国明亭侯。显然,这三人都不如夏侯惇。建安十二年,夏侯惇的食邑已达二千五百户,而夏侯渊直到建安二十一年,才有食邑八百户;曹仁终曹操时代,食邑有一千五百户;曹洪则是一千一百户。直到曹丕即位,夏侯惇因为不久后去世,才被曹氏兄弟赶上来。

夏侯惇果然用兵有方(善战者无赫赫之功)(7)

夏侯渊影视形象

曹丕即位后,以夏侯惇为大将军,要知道,在大汉时代,这个官职向来是由外戚担任的,袁绍开创了以地方诸侯领大将军的先例,夏侯惇则是开创了以宗室领大将军的先例(夏侯氏被视为曹氏宗室),这是其他三人没有的荣誉,曹仁直到夏侯惇去世后才接任大将军。

五、善战无功夏侯惇

从史料的记载来看,尽管夏侯惇一直在曹操麾下居首,但除了杀伐果断的镇压了甄城的叛乱之外,似乎并没有什么大功绩。

前期跟随曹操作战,后来还曾丢过濮阳,击败吕布后,夏侯惇领河南尹;建安三年(198年)救援徐州刘备时,被高顺击败;七年刘备北侵叶县,夏侯惇奉命讨伐,又被刘备击败;曹操北击袁氏,夏侯惇为大将军后拒,守护曹操后路,建安九年攻破邺城后,夏侯惇因功“迁伏波将军,领(河南)尹如故,使得以便宜从事,不拘科制”;十二年时,又增食邑一千八百户,达到前所未有的二千五百户;二十年随军征张鲁;二十一年随军征讨孙权,督二十六军留守居巢,还被“赐伎乐名倡”(一种殊荣);二十四年,拜前将军,镇守寿春、召陵等地;二十五年,曹丕即位后拜大将军,仅数月即去世。

夏侯惇果然用兵有方(善战者无赫赫之功)(8)

看其经历,很平庸,还有不止一次的败绩,没有先登之功,没有破贼之绩,没有御敌于城下的辉煌,也没有开疆拓土的显赫……

但正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夏侯惇的一生正是这句话的写照。曹操南征北战,先登陷阵有乐进于禁等,攻城略地有夏侯渊、曹仁等……夏侯惇的最重要的作用,是在曹操前方作战时,维护好后方的稳定。

这一点,夏侯惇做到了,一干就是十余年,而且做得很好。直到曹操有了充足的实力掌控朝堂(建安二十一年曹操 封王),他这才还镇地方。

六、性情刚烈夏侯惇

夏侯惇也不是没有缺点,不但有,而且十分明显。

夏侯惇是个十分尊敬师长的人,“虽身在军旅,亲迎师受业”,他十四岁时跟随老师学习时,有人出言不逊侮辱其师,夏侯惇性情刚烈,一怒杀人,以此闻名乡里。

秦汉时代,儒学还未走入死胡同,古人讲求亲亲相隐,讲求以直报怨,为父母、为师长杀人是不犯法的,而且还受到赞赏。也因此助长了夏侯惇的个性,导致后来的悲剧。

还是在兖州之乱时,夏侯惇受荀彧相召驰援甄城,被吕布夺取濮阳。吕布设计派人假意投降夏侯惇,趁其不备将其劫持,索要财宝。

夏侯惇果然用兵有方(善战者无赫赫之功)(9)

这就是夏侯惇的缺陷所在了,身为一军主将,竟然被新降之人近身,而且还被劫持,这个错误不可谓不大。好在夏侯惇的麾下有韩浩这个优秀将领,不顾其安危的行为吓住了劫持者,夏侯惇这才得以幸免,赶往甄城完成了荀彧交代的任务。

如果劫持者见势不妙杀掉夏侯惇,导致甄城失利,或许就没有曹操后来的逆袭。吕布也不是个合格的领袖,派遣之人十分不靠谱,竟然被吓住。或许连吕布自己都没有到,其无意间的行为竟取得这么大的效果。

随曹操反攻时,夏侯惇失去了一只眼睛,军士们为了将其与夏侯渊区分,给他取了个“盲夏侯”的大号,这让性格刚烈的夏侯惇十分不满。所以每次照镜子的时候,想起这件事都会发怒,气得推到镜子。性格决定命运,这大概也提早了他去世的时间。

七、慧眼识才夏侯惇

夏侯惇能做到“虽身在军旅,亲迎师受业”,可见绝不是莽夫,不但不是,而且还有一双慧眼,善于发掘人才。

其部将韩浩,原为河内太守王匡从事,曾“将兵拒董卓于孟津”,董卓以其舅威胁其投降,被其拒绝,袁术闻其名,以其为骑都尉。估计以袁术的性格,也只是有名无实。夏侯惇听说他的名声后,请其相见,“大奇之,使领兵征伐”,自此韩浩就跟随夏侯惇征战。兖州之乱夏侯惇在军中被人劫持,就是韩浩当机立断,率军堵住了叛军,绝不妥协,这才有惊无险度过难关,保下了夏侯惇的性命。曹操听说此事后,直言“卿此可为万事法”,下令照章而行,自此断绝劫持人质者。

尽管被韩浩无视性命,夏侯惇却没有因此报复,反而将其推荐给曹操。韩浩也没有辜负夏侯惇,先是和枣祗一起提出了屯田,后来更是任中护军,带兵保卫曹操。曹操征汉中后,众将皆言韩浩足以镇守汉中,但曹操却说“吾安可以无护军”,不放其离开,以夏侯渊留守汉中,终为刘备所破。

此外,典韦也是夏侯惇推荐给曹操的。“初平中,张邈举义兵,(典)韦为士,属司马赵宠。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韦一手建之,宠异其才力。后属夏侯惇,数斩首有功,拜司马”。此时张邈还未背叛曹操,其麾下的军士,为什么会到夏侯惇麾下?显然,是夏侯惇发现了典韦的优点,从赵宠手里要过来的,毕竟此时两家还在蜜月期,一个军士不算什么。

夏侯惇果然用兵有方(善战者无赫赫之功)(10)

典韦影视形象

后来在濮阳之战中,典韦先登陷阵,救曹操于危难,被曹操看中,以其护卫左右。张绣叛乱时,典韦再次于危难时阻挡追兵,曹操才得以离开,典韦却因此战死。

从此二人即可看出,夏侯惇善于识人,如果没有他发掘的以上两位,曹操的结果如何尚未可知。

八、曹氏亲善夏侯惇

夏侯惇不仅仅是曹操的部将。

因自小相识,年龄大概也相仿,曹操一直视其为友,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夏侯惇的次子夏侯楙。魏国建立后,夏侯惇一直担任大汉官职,因为曹操认为“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夏侯惇是他的朋友,应和他同为汉臣,而不是作为自己的臣子。但最后夏侯惇坚持请求,于是在建安二十四年的时候,拜其魏国前将军,但“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

曹丕也对夏侯惇十分亲善,即位后立即拜其大将军。夏侯惇去世后,“谥曰忠侯”,不但其长子袭爵,还“欲使(夏侯惇)子孙毕侯,分惇邑千户,赐惇七子二孙爵皆关内侯”,此外其弟夏侯廉及夏侯楙还另外封列侯,“素自封列侯”(《三国志•夏侯惇传》)

青龙元年(233年),去世十余年后,魏明帝还下诏在曹操庙庭祭祀夏侯惇等人,可见终曹氏宗庙,其荣宠不减。

九、结语

作为曹氏开国元勋,夏侯惇或许没有张辽等“五子良将”的赫赫威名,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曹魏的建立过程中,其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他不是完人,他有非常明显的缺陷,他吃过不止一次败仗……但这都无法掩盖他对曹魏集团作出的贡献。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但总会有人记得,所以曹氏宗族对其礼遇有加,子孙荣宠,也不枉其一生的付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