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知寒墨子的里籍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为解决这个悬案,自1987,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墨子文化名人?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墨子文化名人(墨子里籍应在今之滕州转载山东滕州墨学研究)

墨子文化名人

张知寒

墨子的里籍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为解决这个悬案,自1987

年以来,我曾先后写过五篇论文の。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探讨,所

得的结论是:“墨子的里籍应在今山东省滕州市境内。”此说,曾

通函请教张岱年、任继愈、杨向奎等前辈,对此,他们深表赞同。

不过,近年来又有人重提某些被前人早已否定的说法,把学术界

绝大多数人公认的“墨子为鲁国人”的说法也予否定了。我所考

定的“墨子的里籍应在今之滕州”,是基于“墨子为鲁国人说”之

上的。如“墨子为鲁国人说”被否定,我所得的结论,也将失去

个重要依据。为了让学术界知我所提和结论为可信,特对“墨子

里籍应在今之勝州”,再作进一步地补充说明。

在此,先将关于墨子里籍的几种说法,作一简略地分析,就

正于方家。

墨子为外国人说。本世纪二十年代末,胡怀琛、卫聚贤等

人,曾提出“墨子不是中国人,而是印度人或阿拉伯人”の。此说

出,当时的学术界群起而攻,将胡、卫等人的说法,斥之为“奇

谈怪论”,予以彻底否定。现在很少有人相信此说了。

二、墨子为宋国人说。晚清以来的墨学专家,也多持否定态

度,如梁启超所说:“宋人之说,因《史》、《汉》都说墨子尝为宋大

夫,所以传误。据《公输》有归而过宋”一语,非宋人可证。”0方

授楚说:“归而过宋,天雨庇其间中,守间者不内',均见《公输

篇》。而《鲁篇》则言,子墨子出曹公子于宋,三年而反,睹子墨

子”。日过;曰出而反;此均证墨子非宋人也。”②

三、墨子为楚之鲁阳说。按:此说乃毕沅、武亿误解《昌览》高

诱注所致。孙诒让说:“毕沅、武亿以鲁为鲁阳,则是楚邑,考古书

无言墨子为楚人者。《渚宫旧事》载鲁阳文君说楚惠王曰:“墨子,

北方贤圣人’,则非楚人明矣。毕、武说殊谬。”③梁启超说:“楚人

之说,因墨子与鲁阳文君有关系,鲁阳,楚邑,疑他是鲁阳人。考

《贵义篇》称:“墨子南游于楚”,若自楚之鲁阳往,当云游郢,不当

云游楚。又称“墨子南游使卫,若自鲁阳往卫,当云北游。

氏春秋・慎大篇》云:公输般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自

鲁,十日十夜至郢”。鲁阳距郢不应如是其远……”张纯一说

“《公输篇》日:子墨子归而过宋”,其自楚归,明非楚人;过宋,明

非宋人。”再如《非攻》中篇记载墨子的话说:“南者陈蔡”,若墨

子是鲁阳人,当说“东有陈蔡”,不应云南。墨子止楚攻宋,若自鲁

阳往,至当时郢都所在地宜城,只不过四、五天的路程,何需十

日;而回来的途中,也绝不会向鲁阳的东北方向,绕上一千多里

的大拐弯,然后过宋,再回到鲁阳?显系不合情理。

四、墨子为鲁国人说。孙诒让说:“以本书考之,似当以鲁人

为是。《贵义篇》云:墨子自鲁即齐”。《鲁问篇》云:“越王为公尚

过束车五十乘,以迎墨子于鲁。《吕氏春秋・爱类篇》云:‘公输

般为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见荆王日:臣北方之部

人也’。《准南子・修务训》云:“自鲁趋而往,十日十夜至郢”,并

墨子为鲁人之确证。”张纯一说:“孙说是也。兹更举证以实之。

《非攻》中篇:“东方有莒国者,葛在鲁东也。…““《鲁间篇

鲁君与墨子问答者再,设非鲁人,何不云游于鲁见鲁君耶?…

《淮南子・泛论训》曰:‘总邹鲁之儒墨,通先圣之遗教”。凡此,皆

足为墨子是鲁国人之确证。”方授楚说:“除孙、张所举之外,

子平日交接者如公输般辈,以鲁人为多,亦足为一旁证。然则

子为鲁人则铁案如山,不可动摇矣!”

五、墨子为小国人。这是笔者在前人考证的基础上,经过

长期的探索,所获得的一个结论。有人或问:你前面说过,自晚清

以来,所有精研墨学的学者,无不同声说墨子为鲁国人,而你却

说“墨子为小国人”,岂不有悖于以上墨学大师们的说法吗?其

实不然,我的说法,基本上是建筑在“墨子为鲁国人说”的基础之

上的。为使读者知我说为可信,谨将我的根据和理由略陈如下:

第一,先从墨子的身世来看:清代著名学者俞正整说:“墨以

股后,多感激,不法周而法古。”④这说明墨子的祖先原为股人。

童书业先生说:“墨子实为目夷子后裔,以墨夷为氏,省为墨

也。”顾额刚先生在《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一文里说:“近人以

墨姓多不见,对于墨子的姓氏祖籍等起了很多的猜测。我们认

为,墨确是他的真姓氏,而且从这个姓上,可知他是公子目夷之

后,原是宋国的宗族。”《广韵・六脂启“夷”字注谓:“宋公子目

夷之后,以目夷为氏。”按:公子目夷,据顺、童两先生考证,乃宋

襄公之兄的长子②,因封于“目夷”,名目夷子。

“目夷”在什么地方?晋代著名的《左传》专家杜预,在(左

传》襄公四年条下注曰:“狐验,邾地,鲁国蕃县东南有目夷亭,”

《路史・国名纪》在商氏后“目夷”条下记曰:“今滕之东南有目夷

亭。”在古代,狐与目、化、货等同音;台、验、胎、与夷同音;同音字

可互为通假,所以杜预肯定地认为“狐骀”就是滕东南的“目夷”。

明代万历十三年所编的《滕县志》说:““狐台山,一名日台山

…讹为“湖山”,又日壶山',皆非也。……今山南头名“木石”

者,疑亦目台'之讹也。”童书业先生在《目夷亭辨》一文里曾确

认:“目夷亭就在今滕县境内。”王献唐先生也说:“滕东南有木

台,亦即墨胎

“目夷”,原为商王朝所建的同姓小方国,如《史记・股本纪》

所说:“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目夷氏。”“目夷”

入周后,即并为小邾娄国(亦名見国)的“滥邑”了

公子目夷,就封于“目夷”,死后葬于“目夷”附近的微山(解

放前属滕县,今为微山县),其墓在微子墓侧,目前尚存有宋代石

刻可证。目夷子的后人,均生息发展于“目夷”,而“墨子实为目夷

子的后裔”,可知墨子也生长于“目夷”。因此说,墨子应为小邾

娄国境内的“滥邑”人。

《春秋・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冬,黑肱以滥来奔。”自此之

后,“濫”就成为鲁国的下邑;如说墨子是“鲁国人”,自然是完全

可以的。因为邾国及其“滥邑”,均在今山东省滕州境内,所以说

墨子应为今之膝州人”,漫通武発

但是,在我国的古书中,也有说墨子为孤竹君子伯夷后裔

的。如《通志・氏族略》引!《元和姓纂》说:“墨子,孤竹君之后,本

墨台氏,后改为墨氏,…战国时宋人墨子著书号《墨子》”。《史

记・伯夷传》“索隐”亦引应劭的话说:“《(孤竹),伯夷之国也,君

姓墨胎氏。”童书业先生对以上说法,曾坚决予以否定。他说:

“《史记》述夷、齐事多不经,所谓伯夷让国者,盖公子目夷让国之

传讹”の顾额刚先生也说:“《左传》僖公八年,載太子兹父与公

子目夷互相以仁让国,兹父说:“目夷长且任,目夷说:“能以国

让,仁孰大焉1这颇与伯夷、叔齐相互让国的传说相似。“事

既甚相近,姓又相同,即名也一半相同,也许是一个传说的分化

目夷居长,所以称作伯夷,叔齐当即太子兹父。墨子是伯夷之后,

实在就是公子目夷之后。”杨向奎先生说:“目夷’也作“墨

夷’,而“翟”与“夷”古音可以通假,因之,我颇疑“墨翟”即“目夷

的别写。”的笔者认为:公子目夷实为第一代目夷子,而墨子可能

就是出生于小邾国的末代目夷子。

第二,再从墨子思想学术的渊源上来看:我们认为:墨子的

学说,只能是“邾娄文化”区的产物。因为这个地区物产丰富,水

陆交通都很方便,手工业、商业特别发达,而且文化也较其他地

区先进,具备培育杰出人才的各种客观条件

下面兹将这一文化区的情况作一简略介绍:先说说什么是

“邾娄文化”?以及它与墨子又有什么关系?王献唐先生说:“邾

娄文化’,实为炎族文化;因为黄族称处于东方的炎族为东夷,所

以也叫东夷文化。”0“东夷文化,为什么又叫邾娄文化呢?主要

是因为东方炎族的语言音调如邾娄,所以黄族呼东方夷人为邾

娄,称东夷文化为“邾娄文化”0。对于这个间题,王献唐先生曾

作过详细的考证。他说:“夷,隶脂部,古读如侧,为最初之本音。”

又说:“夷人发音何以如侧?侧即邾也。邾读若邹,邾、侧一音之

转,炎族语言尾声若邾娄,因称其族日邾邾又转为夷,亦称其族

日夷。夷即邾,邾即夷,族同名同,…“凡以邾娄名地者,犹以夷

名地也。”“邾娄原为东夷人的诨号,号积久,遂成正名。”

王先生继续说道:“东夷或邾娄都居于何地?《说文》谓:“夷,

东方之人也”,“山东各地即古夷地,邾在滕县,莒在莒州、若单、

若介、若嵎夷,俱属东境;规之中原方位,皆东夷也。”0大而言

之,南起闻越,北到朝鲜,沿海一带地区,皆古代夷人所居之地,

在诸夷中,人口最集中而经济、文化又最发达的首以三邾为代

表。三邾在商代原为一个国家。如《公羊传》唐徐彦疏谓:“《公

羊》以邾娄为大国,仅次于齐、鲁.”周族灭商后,遂将邾娄国分而

为三:即邾、小邾和溢“邾在今邹县中部、南部、济宁东境、藤县

北境,东、西、北三面界鲁。”“小邾(見B),在县东北至东南

带,今滕县治即为邾地,东北之部水,东南之昌虑,皆邾地也。”0

“道,在勝之东南六十里陶山北,周十余里。

三邾地区,地处泗水两岸,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光照时间适

度,水陆交通特别方便。所以自唐、虞、三代以来,其经济、文化就

领先于其他各地。入周之后,又一直是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三邾土著人民,乃炎帝神农之后,当时所谓夷者也。”“其民彬

彬礼让,文质相宜,…知古代东方土著民族,敦厚和平。其气度

风范,黄族虽以异族嫉视,酃之为夷,然终以良心上之驱使,不能

不日有君子国”、“其俗仁也”。他方之人各有贬词,独于东夷无

异言,以礼让称之,以仁人称之。”の《山海经・大荒东经》说

“东方“有君子国”,其俗衣冠带剑…“…。”《海外经》也说:“其

人好让不争。”史称此地“其俗尊天、敬祖、重鬼神、尚祝由与

物无竞。”②

前面已经说过“邾即夷”,而“夷、人(尸)原为一字,因又以仁

为夷,仁之别体作尸,《汉书》更以足为夷”。按:“仁”即“夷”之借

字,“夷”古作“尸”,与“仁”形音并近。《孟子・尽心上》说:“仁者,

人也。”《春秋繁露》也说:“仁之为言,人也。”由此可见,古之“仁

学”,实即“人学”或“夷学”。“夷邾一事”,所谓“仁学”、“人学”

“夷学”,也就是“邾娄之学”。王献唐先生说:“邾娄之学为儒墨两

家所自出。又说:“儒墨两家,俱讲礼让,称仁义,说君子,衣冠

带剑,正夷仁之流风遗俗。”再说:“儒之一词,即原于邾娄之

娄。”最早的鲁文化,也是由邾娄文化乳出来的。“鲁为娄转,

因娄得名。”0古人常说“邹鲁”而不说“鲁邹”,主要的是由于“都

娄文化”,不仅早于鲁文化,而且也比鲁文化先进。在孔子眼里尚

如是观,如他称“野人”(即邾娄人)为“先进”,称“九夷”为“君

子”等等皆是。

如我们将墨子的学说与“邾娄文化”相比,不难看出:墨子的

思想,无一不是在继承“邾娄文化”的基础上,并吸取了、舞、

禹、汤、管、晏以及孔子的思想发展而成的。故史称:孔墨俱道尧

舜,俱谈《诗》《书》与《春秋》。秦汉时代的学者,认为孔墨是同源

而异流,而又殊途同归的。如孔墨俱崇实际,俱贵人事,俱主有

为,俱以止战、息兵、安民为目的,力行手段;他们利人济世的精

神完全一致。所以唐代韩愈说:“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

不相用,不足为孔墨。”孔墨两家都是古代东方著名的伦理思

想家。如果他们不成长在重仁义、讲伦理的“邹鲁文化”地区,就

很难培养出讲“仁爱”或“兼爱”为主旨,以“利他”为特色的孔墨

思想。因为当时的其他文化区,尚不具备培养高水平人才的社会

条件。就拿当时比较好的“荆楚文化区”的情况来说,也很难办

到。因为“荆楚文化”是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型文化

此地的人们多强调以个人为本位,对人伦日用、政治生活常抱以

轻蔑的态度。楚狂、接舆等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十分向

往于“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田园牧歌式生活;而又

非常崇尚自然,对自然万物歌颂备至;“其文汪洋劈圖,仪态万

状。”在政治上,主张“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像这样的社会文

化环境,怎能会产生“摩顶放踵利天下”的思想家呢?再说“燕晋

文化”区,也同样办不到。主要的是由于燕晋当时正处于四战之

地:东有齐,西有秦,南有荆楚,北有匈奴。为了在激烈地斗争中

求生存,他们不得不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狠下功夫,因而就产生

了一大批像吴起、商驶、韩非一类的法家,苏秦、张仪一类的纵横

家,赵武灵王一类的改革家,荆轲、聂政一类的刺客以及一大批

军事家等等。他们“重君而轻民”,“重死而轻生”,“衽金革,死而

无厌”,所以史称“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在这样的文化环境

里,实难培养出“重民而轻君”和“崇尚正直与利他”的墨家思想

西方的“戎秦文化”更不可能。因为“戎秦文化”是“轻王而重霸”,

“贵权顺,高诈力”“重耕战,轻德义”的,如司马迁所说:“论秦之

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此地培养出来的人才,怎能会讲

“兼爱”、“非攻”和“爱人如已”呢。

综观当时各地的情况,我认为:只有在邾娄或邹鲁文化区

里,才能培养出讲道德、说仁义、重伦理关系的孔、墨一类的思想

家。这是历史已证明了的事实。

第三,从科技发展的渊源上来看,如墨子不生长在三地

区,也不可能取得那么高的科学成就。杨向奎先生说:“墨子在自

然科学上的成就,决不低于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甚至高于

他们。他们一个人的成就,就等于整个希腊。”0由此可知,墨子

的成就已达到了当时世界上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如果他不生

长于具有国际先进地位的科技之邦,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王献唐

先生一再指出,春秋战国之间,科技最先进的地区首推三邾,因

为这里自古就有“邾娄百工”之乡的称号②。齐思和、王献

生都曾说过,我国古代先民的衣、食、往、行等方面的器物,并非

黄帝和他的臣下所创制②,考其史实,应该说很多都为邹鲁地区

的先民首先发明的。何以知之?王献唐先生说:“知声音文字者

前代典章文物之秘钥也。今以此秘钥求典章文物,其出于东夷炎

族者,皆可以邾娄一词得之。”0举例以证,古代最早穿的鞋子名

之日“展”。“展”者,娄也,知源于邾娄。人们最早用的筷子叫

箸”,盛筷子的器具叫“等篓”,均为邾娄人最先使用的器物。人

住的屋,从尸(夷)从至(朱),也原于邾娄。“声”、娄同组,字由娄

转,亦出于邾娄之族。《说文》谓:“楼,重屋也。”楼从娄声,知为邾

娄人所造。再如治炼金属用的“炉”,农业生产用的働、、楼、铺、

锹以及刻物用的镂刀等等。皆是以族名而名物的。以上所说的

器物名字,不以邾,就是娄;王先生认为都是邾娄族的产物。在

这些器物中,最重要的是“舟、”“车”等交通工具;经考证,也为三

邾地区的先民首先发明的。王先生说:“舟亦出于朱,古言舟,今

言船。…《说文》,触下:“汉律名船,长方为舳舻。舻即邾委。

邾娄可单名邾,故舟也可称俞、称舟,又可连名邾娄,故船亦称触

舻,此尤制出东夷炎族之铁证。”0我国最早的“车”(音同朱),相

传是奚仲和他的儿子吉光共同发明的。他们父子也是邾菱族的

后。在古代来说,制造舟、车,是一种极其繁难的尖端工业,如

《考工记》所说:“一器而百工聚焉者,车为多。”如没有相当高的

数学、力学、几何学、机械学的知识是制造不出来的。此地,既会

造“舟”,又会造“车”,说明这里在科技工业方面是具有领先地位

的。一直到今天,“奚仲造车处”和奚仲墓的遗址,尚保存在滕州

境内,距墨子的故里“目夷”,不过十多里。墨子自幼就是在这样

先进的文化科技之乡,接受多方面的教育成长起来的。与墨子同

时代而年龄稍长的公输般,也成长于邾娄国北端的“下山”脚

下。②他们二人,都是由“邾娄文化”培养成为能工巧匠和杰出的

科学家的。方授楚说:邹鲁地区,“其俗喜学术,好技艺,颇似希腊

之雅典。明乎此种环境关系,则鲁为儒术最盛之邦,又为墨学洲

源之地;以技巧言,输之攻,墨之守,乃同出于鲁人;底可恍然知

其故矣。”当时的楚、越、齐、晋四个大国的工业水平,尚落后于

邹鲁地区。《左传》成分二年,楚国兴兵侵鲁,将鲁国战败,一次就

向鲁国要走三百多名技术工人,足见楚国缺乏科技人オ。再说,

如楚国不缺乏高科技人オ,就不会不远千里到鲁国去请公输股。

当时的晋国,就连目用玩好等工业产品,也靠鲁国源源供给

齐越两国,也常到此地招聘工匠。这都说明,当时的几个大国

都还不具备培养高科技人才的条件。因此说,墨子和公输般,只

​能产生于“邹鲁地区”。

第四,再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上来看:

《庄子・天下篇》说“者,以跞为服”。按肢断原为程,亦从

夷(尸)而来,可知它为邾娄族所制。墨子生长于邾,服其多乡人

之服,以证从夷之谊。三邾地区,自古就有爱鸟、敬鸟的习俗。这

里的居民,把“玄鸟”视如祖先。墨子之所以以“程”为名,就是因

为“翟”(亦名天程),乃风凰的别名,而风凰又为“玄鸟”行化而

来。墨子用“程”为名,以示不忘所出,也可证明他乃小邾国的遗

民。

另外,在今之滕州境内,尚有不少与墨子有关的遗址遗迹。

除前面说的“目夷子墓”以外,尚有位于小邾国北境的“染山”,相

传就是因墨子曾在此“叹染丝”而得名的①。滕州东南四十多里

处,乃古“目夷国”所在地,那里尚有不少迹象可寻。如木石(台)

镇附近,还有东台(夷)、西台(夷)、南台(夷)、化石(台)沟等自然

村。此地还有“目台山”、“目夷亭”以及“沂(夷)河”等等。近几年

出土的铜器有“台戈”(即目夷戈)等器物。古人常以地名命人

名,反过来,又以人名命地名。在古代,“目夷”与“墨翟”为同音

词,并可互为通假。由此看来,州正是墨翟的故乡无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