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经》指《墨子》一书中,由战国末期的后期墨家所撰写的《经上》、《经说上》、《经下》、《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的合称。在《墨经》中已经出现了最早的几何学理论的雏形。

如把“圆”定义为“圆,一中同长也”。意思为:圆有且仅有一个中心,从圆心到圆周上任何一点距离相等。这与古希腊欧几里得的提法基本一致,但比欧氏要早100多年。

墨子号量子卫星地面(世界第一颗量子卫星为什么叫)(1)

在《墨经》中还有许多几何命题,如两条平行线之间等距、三点共一直线、同圆的半径相等、矩形四角皆为直角等。《墨经》中还论述了物理学的内容,有力学、声学和光学等,最早提出“杠杆原理”、“浮力原理”、“成像原理”等。其中最精辟、最受人推崇的是几何、光学部分。

更令人惊叹的是,在2000多年前的《墨经》中已经出现了现代原子学说的萌芽思想,这使其无论在哲学发展史上还是在科学发展史上都占据一定的地位。力学知识在《墨经》中也有很好的阐述。如《墨经》认为,力是人体所具有的使运动发生转移和变化的手段,指出杠杆平衡与两端的重量和力臂的长短都有关系,发现船的形体大小与其在水中下沉深浅有一定的均衡关系,这是关于浮力原理的朴素表述。此外,《墨经》中还有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和各种镜面对光的反射的记载。

我国的“墨子号”是世界上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之所以命名为“墨子号”。是因为:

“卫星之名取自于我国科学家先贤,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 我国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

在潘建伟看来,哲学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也是一位鲜为人知的伟大科学家,《墨经》里记载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实验,该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而这正是现代照相技术原理的起源。

墨子号量子卫星地面(世界第一颗量子卫星为什么叫)(2)

潘建伟说,这个实验指出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也是第一次对光直线传播进行科学解释——这在光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原理,为量子通信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取“墨子号”来命名量子卫星,和卫星本身的意义相符,也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