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了国家博物馆的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

可以切身感受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从燧人氏发明用火开始,

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烹饪时代。

中西食物的不同的原因(饮食中的汉字之)(1)

从而发明与饮食有关的汉字也特别的多,

“食、即、既、皀”是其中之部分,

今天就来讲讲这四个字的特点与关系

中西食物的不同的原因(饮食中的汉字之)(2)

▲ 父己铜簋(商代)

【皀(jí)】

象形独体文

像簋一般盛米饭食器之形。

本义:盛米饭的食器

引申义:

1、 稻谷的香气。

2、 粒,一粒。此时破读为:bī

中西食物的不同的原因(饮食中的汉字之)(3)

▲ 爯簋(西周)

【食(饣)】

形声会意合体字,

亼(亽)皀为食,从金,竟声。

“亼(亽)”,表示盛米饭食器之盖;

“皀(jí)”,象簋一般盛米饭食器之形。

二者合一,

“亼(亽)”和“皀(jí)”

合在一起器物中盛米饭为“食”。

本义:

饭,饭食。

中西食物的不同的原因(饮食中的汉字之)(4)

▲ 父己铜簋(商代)

【即(卽)】

形声会意合体字,

皀卩为即(卽),皀(jí)声。

“皀(jí)”,象簋一般盛米饭食器之形;

“卩”,象人膝跪坐之形。

二者合一,

人膝跪坐( 卩)

正面对食器( 皀) 而“即”食。

本义:

就食,正在食。

中西食物的不同的原因(饮食中的汉字之)(5)

▲ 父己铜簋(商代)

【既(旣)】

形声会意合体字,

皀旡为既(旣),旡(jì)声。

“皀(jí)”,象簋一般盛米饭食器之形;

“旡”,反欠,象人反身口对外之形。

二者合一,

人转身( 旡) 背对食器( 皀) 将要离开而食“既”。

“既”象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食器的样子。

本义:

食罢,食就,食既吃罢。

“食、即、既、皀”汉字关系图

“食、即、既、皀”,四字都含有“皀”字,是由“皀”字造出

“皀”是一种食具,

“食、即、既、皀”都与饮食、食具有关

四字的关系及过程表述如下图:

中西食物的不同的原因(饮食中的汉字之)(6)

“饮食”关联的诗句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先秦·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论语·十二章》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先秦·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论语·十二章》

杞人有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列子·杞人忧天》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魏晋·陶渊明 《桃花源记》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魏晋·陶渊明 《桃花源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礼记·学记《虽有嘉肴》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宋·欧阳修 《醉翁亭记》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明·张岱 《湖心亭看雪》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宋·苏轼 《水调歌头》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

——宋·陈与义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汉字的产生,

源于生活,

源于生产实践,

源于对社会生活的观察,

源于自然图像,

源于对自然规律的发现。


我是 @汉字谷主,欢迎关注!

【人字学习法、说文解字、汉字思维、快速识字、国际中文,汉字博物】

想提升自己的汉字教学能力!请关注本号,私信留言 :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