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17课,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安塞腰鼓宣传片?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安塞腰鼓宣传片(安塞腰鼓一曲磅礴壮阔的赞歌)

安塞腰鼓宣传片

语文七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17课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抒情散文。本单元多为与艺术相关的文章,重在让学生感受到艺术之美。因此,本单元的文章大多言辞兼美,阅读本课,重在让学生通过诵读、感悟,品味文章语言美,体味作者情感美,走进人生文艺美。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安塞腰鼓》作为一篇自读文章,言辞兼美,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什么情趣,逐步形成他们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本课面向的是初一学生,他们敢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愿意配合课堂,愿意动手动笔。但知识储备不足,对于文学作品缺乏深入的审美体验。因此,这篇文章教师需要借相关资料带领学生了解文章,起到主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多角度诵读,感受本文语言的磅礴气势,在老师的引领下,走进陕北,触摸腰鼓,感受陕北纯郁的民风民俗,丰富生活体验,从而激发学习本文的积极性。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推敲品味本文气势磅礴的语言,感受语言美,学会作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诵读,体会作者对腰鼓的情感,感受陕北浓郁的风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感受艺术,热爱艺术的情操,培养他们对陕西文化的热爱之情。

现代教学手段:以多媒体展现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和敲击时的磅礴气势,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安塞腰鼓这种艺术形式的壮美。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析文章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在文中使用的各种写法及文章中长短句交错使用之美。

二、教学准备

在网络上搜集与安塞腰鼓相关的图片,准备好安塞腰鼓敲击时的视频,以多媒体形式呈现。

三、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引入腰鼓

(播放视频)天安门广场安塞腰鼓表演《欢乐道情》

同时,幻灯片展示如下内容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环节借助视频素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其在课堂上跟随老师一起学习一首散文,了解一种文化的兴趣。

2、一读文本,初识腰鼓

(1).学生分组,朗读文本,其他组学生评价。教师总结朗读技巧。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语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初步阅读,感受文章语言之美,同时在相互的点评中,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在朗读时的体验以及积累的朗读感受,学会朗读。

(2).教师泛读,学生自读

在明确统一朗读方法的基础上,教师泛读两段,学生根据范读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接着自己自由大声诵读。

(3).默读文章,体味情感

以“ 的安塞腰鼓”为句式,谈谈你听完文章后对安塞腰鼓的感受。(可填词或短语,最好用文中内容)。

学生可能会说到“壮阔”、“磅礴”等词,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文章中展现的只有敲击时的磅礴吗?”引出本文的结构。学习本文对比、蓄势手法的运用。

击鼓前(1-4) ——安静的腰鼓

击鼓时(5-27) ——激昂的腰鼓

击鼓后(28-30)——寂静的腰鼓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七至九年级学生应当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同时,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在读中感受文章语言美,在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3、再读文本,寻美腰鼓

分小组品读,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在 ,你看(听) ”的句式叙述出来。

幻灯片展示

请用“美在——,你看(听)”

这一句式点评。

(可从修辞、用词 、句式、写法等方面进行评价。)

(1)美在多种修辞的运用。

排比--气势磅礴。比喻--准确、形象。

反复--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 对比--突出特征。

(2)美在词语的运用。

美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美在反义词的运用。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3)美在多种句式的运用。

美在短句的使用。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4)美在写作手法的使用。

美在以有声衬无声。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美在音乐性。美在有旋律感、节奏明快

(5)美在以文载情。

美在作者对安塞腰鼓倾注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寻找本文的美点,既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对文章之美,作者写法之美有深入感悟。学生可以举一反三,从中学到赏读文章的方法。

4.三读文本,品情腰鼓

作者对安塞腰鼓倾注了什么样的情感呢?作者要借安塞腰鼓传达什么样的情感呢?我们结合以下两个片段分析。

幻灯片展示语段

比较阅读以下两段文字,说说有哪些相似的感受,为什么?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刘成章《安塞腰鼓》)

当你登上高高的山巅,举目四望,视野所及,苍苍茫茫,一望无际。那数不清的梁峁,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像条条巨蟒,像只只雄狮,像头头大象,像个个巨人……盘踞在这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正蓄势待发。那层峦叠嶂的山脉,仿佛是大海的波涛,一浪接着一浪,汹涌不退,大有排山倒海之势。总之,任凭你怎么想像,想像什么就是什么。(《陕北的山》)

学生自由诵读,寻找文章中能够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分析句子感受作者对陕北人民及黄土高原的热爱和赞颂之情。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5、听读文本,回味腰鼓

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播放安塞腰鼓朗读音频,在激昂的音乐声中,再次走进文章,感受文章语言美和情感美。同时多媒体展示文章小结。

小结: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铿锵,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也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设计意图】在音乐中回味文章,再次复习本节内容,让学生通过听,感受文章内容和情感,回顾文章美点。

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我在西北大学附中所讲的一节公开课,当时听课的是西北大学附中初2017届学生。总体而言,这节课较为成功。在朗读阶段,学生们能够很快找出其他组朗读时的问题,并且在本组朗读时有所改进,到最后一组朗读时,学生基本上已经不再需要更多的朗读指导。朗读后,很快找出了磅礴的腰鼓,安静的腰鼓,寂静的腰鼓这三个部分,并且了解到了对比与蓄势手法的使用。在这个基础上,我顺利地由第二环节过渡到了第三环节美点赏析的修辞中。分组讨论时,大部分学生非常认真,基本上自主赏析了含有修辞的句子,并分析了一些词语的含义,明确了相关写作手法,只是在句式使用这一部分,能够看出句式特点,却很难说出其中的妙处,我举了长句和短句各一例后,学生很快理解。最后的品味情感环节,已经不再需要我做出任何提示,学生很快在文中找出抒情性语句,并解答了多媒体上展现的拓展问题。

但这节课我总觉得尚有不足之处。首先,与这些孩子是第一次接触,还是不够熟悉,这节课开始时较为仓促,没有充分准备好互动,导致开始上课时气氛较为沉闷。在以后的公开课上,还是应该提前与学生熟悉,让孩子们能够迅速接受老师,融入课堂。其次,评价不够到位。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应该由学生自己互评和教师点评两者结合。朗读环节过于注重学生互评,教师的指导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后边的环节又没有让学生充分评价,学生主体作用并未完全发挥。最后,各个环节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最后拖堂几分钟。其实,在寻美这一部分,只要学生说出一个类型,就可以迅速进入下一个类型的寻美,同类的其他句子完全可以留到课后自主处理。

以此为鉴,可以明得失。在我的教育生涯中,这节课只是一朵微不足道的浪花,但这朵浪花足以照出我一节课的瑕疵,也足以为我今后的课堂教学竖起一根灯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