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光斗

第一次听郎朗的音乐会是在新落成的国家大剧院。音乐会上高朋满座,演出的反响也十分热烈。看着舞台上,自信满满的郎朗不断地向观众席致敬,我想起了早年与郎朗齐名的另一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

郎朗与李云迪世界排名谁更高(郎朗是如何超越李云迪的)(1)

郎朗和李云迪,两个同样生于1982年的青年人,凭着天赋和勤奋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钢琴演奏家,但郎朗却比李云迪更火更红。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在电视广告的屏幕里,在网络的娱乐新闻里,总是能时不时见到郎朗。而李云迪,似乎许久不见,连长相都有些记忆模糊。说到中国钢琴,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反映都是:郎朗。

郎朗身后的团队显然更擅于包装造势,在宣传上更积极——他们敢于早早亮出“国际钢琴大师”的旗号;在演出上更勤快更频繁——据说,郎朗一年的演出场次可达150场之多,而且是国内国外全世界的赶场;在机会把握上更主动——近年来央视直播的大型活动总是能见到郎朗的身影;在媒体炒作上也颇有心得——郎朗父亲的一句话:“只有公主才配得上郎朗”,也不知是真是假,反正被媒体热炒了一把,无形中又将郎朗的知名度提升了几个百分点。

反观李云迪,就显得比较沉默,除了一些正式的艺术演出,很少看到有关他的报道。

市场永远是现实的。郎朗早早就成为了劳力士、奥迪的形象代言人,在中国的电视屏幕里也以天才成功者的形象为奶粉做广告。而李云迪呢?真的想不起来他在钢琴之外的商业表现。

怕就怕那些商家们也想不起来,或者商家虽然想起来了,却担心消费者想不起来。

还是那个道理,再好的产品也要会营销,做市场不能做无名英雄。营销做得好不好,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商业价值——你是谁并不重要,消费者认为你是谁才重要。

当然,艺术家的成就并不能单纯用商业价值来衡量,对于郎朗和李云迪来说,现在评论谁优谁劣还为时过早,他们将来的路还长着呢。

约书亚·贝尔是美国灸手可热的音乐大师。他4岁开始学琴,14岁就与费城管弦乐团合作演出,之后曾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奏,被视为“同代中最好的小提琴家之一”。他曾为多部著名电影配乐,并因演奏奥斯卡名曲《红色小提琴》而获得过格莱美大奖。

贝尔的演出酬金平均每分钟高达1000美元。他在华盛顿百年礼堂举行演奏会时,演奏会的门票最低也要100美元一张,尽管如此,门票仍然销售一空。

这位富有浪漫气质的演奏家有一天突发奇想,要搞一次行为艺术。贝尔把自己装扮成落魄的流浪汉,带着他那把1713年制造、估值350万美元的小提琴,在接近早上8时的繁忙时间,站在华盛顿朗方广场地铁站的垃圾桶旁开始演奏。

在43分钟里,贝尔共演奏了6首古典名曲。但经过他面前的1097人当中,绝大多数人对他的悠扬乐韵置若罔闻,只有27人被吸引。但当中多数人听了数秒之后就转身而去,只有7人停下来欣赏了一分钟左右。

更令贝尔泄气的是,几乎没有人能认出他这位天天出现在电视杂志上的明星人物。

43分钟表演结束后,没有掌声,只有32.17美元的可怜施舍。

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产品要卖出价,需要营造良好的营销环境。同样的音乐,在地铁垃圾桶边上和在华盛顿百年礼堂里听起来感觉绝不会一样。

终端是品牌形象的载体。在音乐礼堂,发烧友即使花1000美元听一场演奏也在所不惜,而在地铁站,哪怕是免费的大师演奏也无人喝彩——在这里,遇上知音的概率太小。

再好的产品也要包装。流浪汉的音乐只值得施舍,而大师的音乐需要聆听——即使前者的造诣与后者不相上下,甚至有可能高于后者。一句话,产品的价值往往取决于品牌形象和终端形象。

本文作者李光斗:中国品牌第一人、中央电视台品牌顾问、著名品牌战略专家、品牌竞争力学派创始人、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互联网金融委员会首席顾问、华盛智业•李光斗品牌营销机构创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