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竟成破釜沉舟(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1)

蒲松龄

有志者竟成破釜沉舟(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2)

项羽剧照

有志者竟成破釜沉舟(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3)

破釜沉舟 战役

有志者竟成破釜沉舟(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4)

越王勾践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此为蒲松龄落第自勉联。蒲松龄少时几次赴考都名落孙山,于是愤而放弃科举转而著文。为激励自己,书一联刻于铜镇尺上:“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翻译:有志向的人,做事都会成功,就像项羽破釜沉舟,最终的百二秦关都归于楚;苦心人,天也不会辜负他,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仅以三千越甲,吞并了吴国。

这句话就是告诉人们,做事一定要有恒心,有毅力,想成功,就要做一个有志者,一个苦心人。

有志者竟成破釜沉舟(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5)

蒲松龄创作

上联是破釜沉舟,说的是项羽率军伐秦,过漳河的时候,命令士兵只留三天的干粮,然后把船沉没,把锅砸碎,以示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下联是卧薪尝胆,说的是越国被吴国灭亡,越王勾践睡在柴草上,每天临睡前都要舔一下苦胆,以提醒自己不忘亡国之辱。

蒲松龄撰下此联,就是激励自己在读书和创作上,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做任何事情,有了决心和毅力,还会不成功吗。

天不负这位有志者,蒲松龄怀着矢志不渝的决心,穷毕生精力著书,取得了卓著的成就,不仅在诗文、词赋、戏曲、俚曲等均有佳作,一部《聊斋志异》更是为古典文学树起一座丰碑。幸好腐朽的科举制度没让蒲松龄跨进官场仕途,否则,文学史上将殒灭一颗巨星。

有志者竟成破釜沉舟(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6)

扩展阅读:

1.蒲松龄(清代杰出文学家)

有志者竟成破釜沉舟(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7)

蒲松龄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济南府淄川(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

中国清初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作者。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总近200万言。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刊行后,遂风行天下。

有志者竟成破釜沉舟(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8)

蒲松龄作《聊斋志异》,承袭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人传奇的衣钵,但在观念和作法上却有了质的飞跃。蒲松龄摆脱了“明神道”的观念,以生活经验理性,驾驭六朝志怪小说和后来渗入民间宗教信仰中的神秘意识,诸如人死为鬼,幽明相通;物老成精,能化人形;得道成仙、为神,能给人以祸福等,进行文学创作,虚构出诡谲瑰丽的故事,来针砭现实,抒发忧愤,表达个人的感受、经验和情趣,寄托精神上的追求、向往。

有志者竟成破釜沉舟(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9)

蒲松龄作《聊斋志异》手稿

《聊斋志异》之所以超越以前的志怪传奇小说,成为这一类小说最杰出的文学名著,根本原因就在于将宗教迷信意识转化为文学的审美方式。

有志者竟成破釜沉舟(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10)

《聊斋志异》,凡490余篇,内容相当复杂,作法不一,思想和艺术都是极不平衡的,可以说优劣并存。《聊斋志异》便呈现出浓淡不同的诗化倾向。蒲松龄堪称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创作之圣手。

2.《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

有志者竟成破釜沉舟(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11)

西楚霸王项羽 剧照

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又攻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被迫退守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鹿南数里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草。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于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去救。

有志者竟成破釜沉舟(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12)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去跟宋义说:“秦军包围了巨鹿,形势这样紧急,咱们赶快渡河过去,跟赵军里外夹击,一定能够打败秦军。”

宋义说:“我们还是等秦军和赵军决战以后再说。”他又对项羽说:“上阵跟敌人交锋,我比不上你;要说坐在帐篷里出个计策,你就比不上我了。”

项羽说:“现在军营里没有粮食,但是上将军却按兵不动,这样不顾国家,不体谅兵士,哪里像个大将的样子。”

第二天,项羽趁朝会的时候,拔出剑来把宋义杀了。他提了宋义的头,对将士说:“宋义背叛大王(指楚怀王),我奉大王的命令,已经把他处死了。”

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皆沉船,破釜沉舟”,意思是说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有志者竟成破釜沉舟(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13)

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看项羽。

3.《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

吴越两国世代攻伐,互相仇恨。

主角是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

有志者竟成破釜沉舟(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14)

越王勾践的父亲允常和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在位时一直交战。

一天,越王勾践的父亲允常去世,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得到消息立马派兵来攻打越国

勾践派敢死队应战,排成三行,到达吴军阵前,大声呼喊着刎颈自杀。吴军光顾了观看,越军趁机袭击吴军,吴军在携李被打败,越军射伤了吴王阖闾。阖闾临死之际,对他的儿子夫差说:“一定不要忘记越国。”

勾践听说夫差日夜厉兵秣马准备攻打越国,决定先发制人,范蠡劝阻,勾践不听。

夫差派遣全部精锐攻打越军,勾践仅以五千兵退守会稽,被围困。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珍宝,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

有志者竟成破釜沉舟(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15)

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而吴王夫差盲目力图争霸,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他还听信伯嚭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

死之前,伍子胥告诉门客:“在我的坟上种上用来制作棺材的梓树,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放到吴国都城东门的城头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从吴都的东门大举攻入,灭亡吴国。”说完,便自刎而亡。

吴王夫差后来听到伍子胥的这一番话后,大为震怒,命人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进了皮做的袋子,投到江中,让其葬身鱼腹。这样一位吴国的忠臣就被小人伯嚭的谗言陷害而死,吴王身边也再没有人一个警醒他了,吴国政治也更加腐化黑暗。

与此同时,吴王夫差的淫乐好色也成为吴国败亡的重要因素。越王勾践投其所好,向吴王进献了越国的两名美女,一个名叫西施,一个名叫郑旦。吴王夫差见了西施的美色之后,十分高兴地说道:“勾践甘心将这样的绝色佳人送给我,真是忠心啊!”吴王被西施的美色所诱,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她建造了一座姑苏台,吴王还与其天天饮酒作乐,不理政事,吴国也日益腐朽。

有志者竟成破釜沉舟(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16)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的强势猛攻,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