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铎

1、置办年货

前两天,我的近90岁的老岳父慨叹:“过年过年,就是过小孩子。”因为疫情的原因,我的女儿连续两年不能回家过年,这让我们平添了许多牵挂和遗憾。确实,过年就是过小孩子。大连金州地区属于胶辽文化圈,年俗和山东的胶东几乎一致。我记得我的小时候,从小年这天开始,年味就来了。首先,母亲一定会点灯熬油给我们做套新衣服,我哥一年到头帮助邻居大娘挑水,也是小年这一天,邻居大娘就早早来了,送给我哥一双袜子或者一条白毛巾,表扬的话一大车,很有仪式感。让人羡慕。我就暗地里使劲,盼着自己快快长大,也给邻居大娘挑水,也能得到礼物得到夸赞。再大一些,家里条件好了,我们就嫌弃母亲做的衣服不好看,就央求去商场买现成的。

金州历史文化(回忆1980年代大连金州地区的年俗文化)(1)

1980年代初期,母亲一般愿去金州的“服务大楼”和“联营”这两个地方置办年货。城里的“老百货”和红旗桥那边的百货去的不多。那时,我母亲还不会骑车,逛一次街得走很远很远的路。一般来说,都是带着我去逛,主要还是让我帮她拎东西。母亲看见什么都想买,可是一摸口袋,就不敢随便伸手了。虽然不舍得花钱,却也得买衣服,买袜子,买筷子和碗。都买完了,再买一副对联,年货就算基本上置备齐了。我母亲还要买本挂历,那时,有的人家买黄历,有的人家买挂历。有的喜欢明星美女,挂在家里显眼的地方,想想挺喜庆。我母亲一般喜欢买山水画,仕女画的挂历。一本挂历翻一年,看一年,我也是在挂历上得到了不少的艺术“熏陶”。母亲逛街的任务完成了,回到家里,我父亲准保也完成了任务,他一般负责买鱼呀、肉呀、干果、糖块,我爸骑车飞快,即便忘记买了哪一样,只要想起来,二话不说,骑车就走。我爸什么都能忘记,只是鞭炮这一样那是绝对忘不了的。那时,家家都买5000响的大地红,那是真的响,不捂耳朵都能短暂的失聪。钻天猴,呲花,都要买一些。

金州历史文化(回忆1980年代大连金州地区的年俗文化)(2)

昨天上午在金州群众文化馆录节目的时候,张本义先生向电视机前的观众普及了年俗的一些知识和规矩,我作为嘉宾,也认真地聆听了张先生的真知灼见,获益匪浅。年三十的夜里“发子”,非“发纸”,这是一个古词,和子夜有关系,“发子”意味着新的一年到来,祈祷祝福。

当时,大连的金州地区城镇居民还能凭票买两瓶金州大曲或者向应老窖。我父亲不喝酒,但是,他特别喜欢收集酒,每年初四,我叔、舅、姨几家人来拜年的时候,我爸特别舍得把收集的美酒拿出来给他们喝。

金州历史文化(回忆1980年代大连金州地区的年俗文化)(3)

2、新春扫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尧舜时代,我国就已经有春节扫尘的习俗。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就赋予了新的含义,有“除陈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春节前的大扫除最累人,每当要过年的时候,我就想着法子出去躲活。有一年,我正好在沈阳的同学家,等到腊月28赶回大连的时候,发现我母亲猫着腰,走路扶着墙,一问才知道,是大扫除累的,她说不小心掉腰了。从那以后,大扫除的时候,我都在家里,尽可能地帮着干一些,我不会干家务活,可是,我同情干家务活的人,我总是真心实意地说:“别干了,差不多就行了。”

金州历史文化(回忆1980年代大连金州地区的年俗文化)(4)

3贴对联福字

年30的中午,哥哥嫂子们都回来了,我父亲就宣布封门。这时,他的脸上充满了满足和幸福的神色。他先熬好膙子,膙子必须是白面熬,我母亲心疼白面,每次都要亲自掌握用量。封门照例是我这个老小的事。我得踩着凳子贴对联,我父亲站在下面看贴的是否端正。还要大声读一读。我喜欢把福字倒着贴,讨一个“福到了”的好口彩。封门以后,全家人就算真正团圆在一起了。

金州历史文化(回忆1980年代大连金州地区的年俗文化)(5)

4、祭祖

封门以后,就开始了祭祖仪式,农村老家还有堂宗,挂在醒目的地方,供桌上摆放着蜡烛、香炉,还要摆放猪头肉水果贡品。然后由家中长辈带着晚辈上香行礼。

金州历史文化(回忆1980年代大连金州地区的年俗文化)(6)

5、吃水饺

年三十晚上必须得吃饺子,在大连地区的一些地方,饺子还有个名称:“嗗子”,我姥姥就把饺子叫“嗗子”。小时候不懂事,嫌这个称谓土,还一直笑话她。年三十的饺子里面一定要放硬币,不知道这是从什么年代开始的,全家围着吃,谁要是吃到硬币,大家就说他是最有福的人,都祝他发财。这个仪式很受欢迎,就连不懂事的孩童都懂得吃出硬币光荣。我女儿小的时候,看见大人们吃到硬币了,就急,就哭,我母亲就偷偷地把硬币摁进饺子里,夹给她,我女儿一口咬到了硬币,顿时破涕为笑。许多年过去了,她都不知道硬币是后放进去的。当然了,每次包饺子前,使用的硬币都要大煮一次。

金州历史文化(回忆1980年代大连金州地区的年俗文化)(7)

6、压岁钱

年三十夜里,长辈给孩子压岁钱,这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习俗。给压岁钱这个习俗自汉朝开始就已经流行,确实很有乐趣。现在的孩子过年得到的压岁钱都吓人,少的也有几千,我一位好朋友的孩子,有一年收爆了,据说能买一辆汽车,当然了,有来就有往,他父亲可能也要往外送一辆车。我们小的时候,年三十的夜里,只要到了“发子”的时辰,夜里11点半吧,吃了饺子,穿上新衣,跑到邻居家拜年。有的住在工厂大院里的,伯伯叔叔舅舅,一路拜下来,都能拜到天亮。回家吃了初一的饺子,再出来拜。也就是眼巴巴地盼着人家给个红包,一毛钱不多,5分钱不少,给了就高兴,不给就噘嘴,回家跟母亲说,谁谁没给,母亲一拍大腿,坏了,他家的小子来拜年,刚给了一毛钱。左邻右舍,转来转去,基本上就是持平,谁也不亏,谁也不赚,就图孩子们一个乐呵。有的后辈亲友来家看望我父母,也有给我压岁钱的,给压岁钱的在我心目中都是好人,就记住了对方的脸,直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很多人都能想得起来。

金州历史文化(回忆1980年代大连金州地区的年俗文化)(8)

7 走油

1980年代,大连金州人过年前要准备吃的。首先得蒸一锅大馒头,然后,就开始走油。所谓的走油也就是现在的油炸。条件好一些的人家炸点肉丸子,炸点刀鱼。我们家一般炸素丸子也就是萝卜丝丸子,把萝卜丝檫成丝,凉水拔透了,然后剁碎,加上调料,盐和面粉,团成团子下锅炸,炸出来的丸子没有萝卜的辣气剩下的就是萝卜的香气,大人孩子都喜欢吃。所有的油炸,第一炸是炸肉滋啦,肥肉切成大小不一的丁,入锅炸,㸆出油来,捞出来晾干后又脆又酥,这是1980年代记忆中最香的食物。现在,很少有人走油了。前些日子,我去鞍山,在一家小饭馆里看到了肉滋啦,忙点了一盘吃,还有小时候的味道,顿觉时光倒流,仿佛回到了1980年代。

金州历史文化(回忆1980年代大连金州地区的年俗文化)(9)

8、看龙舞

金州龙舞远近闻名,曾经多次进京汇演,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龙舞是金州的骄傲。1980年代,过年期间,龙舞表演,高跷、旱船、腰鼓等等,一路走来,街道两边人群攒动,伴着阵阵的“梨膏!梨膏!”的吆喝声,大人孩子都是喜上眉梢,对各种花式表演指指点点啧啧称赞。

金州历史文化(回忆1980年代大连金州地区的年俗文化)(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