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几年来,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与测评日益引起全球关注,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改革的基础,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2022版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2022版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

2022版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

近十几年来,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与测评日益引起全球关注,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改革的基础。

3月28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举行发布会,首次对外发布《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报告(中文版)》。这份报告吸纳了中国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基于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教育发展需求,进一步追问“打下中国根基、兼具国际视野”的人应该具有哪些素养,提出了“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并搭建框架、阐述内涵。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包括文化理解与传承(Culture Competency)、审辩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新(Creativity)、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这5项素养的首字母均为C,故称该模型为核心素养的5C模型,这些素养简称为5C素养。5C素养每个方面又包括3-4个二级维度,如下表所示。

“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是核心,为其他素养提供价值指引。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提出的“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包括多个层面的含义,既包括认知层面对不同文化内涵、共性与差异的认识和理解,又包括价值观层面能够认同并愿意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行为习惯等,还强调在行为层面切实践行优秀文化中所蕴含的这些价值观念。该素养是一个中国人具有中国根基、打下中国烙印的体现,为其他四个方面提供价值指引。

五项素养既各有侧重,又相互紧密关联。“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是核心,包含的价值取向对所有行为都具有导向作用;审辩思维与创新更多地表现为认知能力,审辩强调理性、有条理、符合逻辑,创新强调突破边界、打破常规;沟通与团队合作侧重反映个体的社会技能,沟通强调尊重、理解、共情,合作强调在实现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做必要的坚持与妥协。

五大素养又相互关联。文化理解与传承是核心;创新离不开审辩思维,沟通是合作的基础;良好的审辩能力能够提升沟通与合作的效率,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有助于实现更高质量的创新。

综上,五项素养从不同角度刻画了21世纪人才必备的核心素养,它们之间既各有侧重,又相互紧密关联,形成一个整体。

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成果,文化理解与传承指人们对文化的认知与理解、继承与扬弃、发展与创新的过程和行为。该素养又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为文化理解、文化认同、文化践行三个要素。

1.文化理解

文化理解指对文化的基本内涵、特征及其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不同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及其相互影响的体验、认知和反思。

与该要素有关的行为表现举例:

(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充分的感受与认知;

(2)选择家乡某个特定的文化现象开展专题研究,了解其渊源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3)选择我国某个特定的文化现象开展专题研究,了解其发展脉络及背后凸显的人文精神;

(4)选择域外某个特定的文化现象开展专题研究,了解其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

(5)具有尊重多元差异的立场和开放包容的心态,对社会上常见的文化现象和相关观点作出评价与反思。

2.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指一个社会共同体的成员对特定文化环境中的审美取向、思维方式、道德伦理、行为或风俗习惯等的接纳和认可。文化认同从根本上要回答“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的问题,是社会共同体成员身份识别和认同的基础,也是民族和国家认同的根本。

与该要素有关的行为表现举例:

(1)接纳所在社群中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风俗习惯;

(2)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3)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力及其发展前景具有坚定信念和情感认同。

3.文化践行

文化践行指一个社会共同体的成员对于其所选择和认同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原则等在现实生活中主动加以实践、传承和改造、创新。

与该要素有关的行为表现举例:

(1)能自觉遵循并积极宣传所在社群中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风俗习惯;

(2)能自觉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行为习惯,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

(3)积极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案例,并体现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4)结合个人兴趣爱好选择性学习并掌握某种文化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审辩思维素养

审辩思维是一种反思性思维,它强调经过审慎思考并利用先前知识和多方面证据阐释、分析、评估、推理、论证、自我调节并作出判断和决策的过程。该素养又可进一步具体化为质疑批判、分析论证、综合生成和反思评估四个要素。

1.质疑批判

质疑批判既包括不轻易接受结论的态度,也包括追根究底的品格。质疑批判应是理性的、双向的,不仅指向他人,不迷信权威;也指向自己,并因此更加包容异见。

与该要素有关的行为表现举例:

(1)对既有的观点或做法持怀疑态度;

(2)能从不同角度不断提出新问题;

(3)坚守真理的相对性,不迷信权威;

(4)考虑并包容不同意见,特别是与自己相左的意见。

2.分析论证

分析论证强调基于证据的理性思考,在对各种信息或证据进行理解、识别、比较和判断的基础上,实现多角度、有序的合理分析与有效论证。

与该要素有关的行为表现举例:

(1)区分事实与假设,辨别信息的真伪;

(2)选择合适的、多方面的证据;

(3)识别系统中的变量,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4)能借助证据、合理的推理形式进行有效论证;

(5)分析论证过程或证据与结论的关系,发现论证过程中的逻辑漏洞。

3.综合生成

综合生成指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整合与重构,形成观点、策略或其他成果的过程。

与该要素有关的行为表现举例:

(1)综合不同角度的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2)形成问题解决方案;

(3)设计与开发新产品。

4.反思评估

反思评估是指基于一定标准对思维过程、思维成果以及行动进行监控、反思、评估和改进,促进自我导向、自我约束、自我监控和自我修正。这一过程有助于学习者更加积极主动地建构意义、解决问题、合理行动。

与该要素有关的行为表现举例:

(1)评估证据的可靠性及论证过程的逻辑性;

(2)区分因果与相关,考虑其他可能原因或解释;

(3)复盘任务执行过程及完成情况,反思经验与教训;

(4)基于证据评估自己、他人或团队的行为表现;

(5)在对思维、行为、产品等评价的过程中能运用适当的标准。

创新素养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提升个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该素养包括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三个要素。

1.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指个体具有好奇心、开放心态、勇于挑战和冒险、自信并坚持自己的观点等特质,即与创造性相关的非智力因素。

与该要素有关的行为表现举例:

(1)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2)具有开放心态,愿意接纳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视野;

(3)敢于冒险,能容忍不确定性;

(4)勇于挑战,乐于探究复杂事物,面对批评、挫折有韧性;

(5)对自身的创造性有信心;

(6)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独立性。

2.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的最高级认知活动,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探索性、求异性、综合性为特征的心智活动。

与该要素有关的行为表现举例:

(1)能够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发散性思考,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2)能根据一定的目的,将多种思路和各种信息梳理聚焦,进行系统分析与推理,以求得有效的解决方案;

(3)能根据需要,把已有的几种事物(或者其部分)进行重组整合,生成新的、具有更优功能效果的新事物。

3.创新实践

创新实践指个体参与并投入旨在产生新颖且有价值的成果的实践活动。创新实践包含澄清目标或表征问题、搜集信息或资源、付诸实践(创意产生或问题解决)等环节。

与该要素有关的行为表现举例:

(1)从多个角度对目标进行澄清和分解,或者对问题进行识别和表征;

(2)围绕目标或问题,能搜集不同来源的信息或资源;

(3)付诸行动,通过引入新的思路和方法,或者对已有解决方案进行重组,以产生创意或解决问题;

(4)选择特定主题,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形成作品等各种形式的成果。

沟通素养

沟通作为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有效的沟通基于双方有效的互动,也就是说,作为信息发出者要具备有效的组织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而作为信息接收者要有理解和解释信息的能力。该素养包括同理心、倾听理解和有效表达三个要素。

1.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能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一种能力,是一种了解他人感受、预测他人行为的社会洞察能力。

与该要素有关的行为表现举例:

(1)能尊重沟通对象的人格、价值观及社会文化背景;

(2)能依据对象的知识水平和接受程度调整沟通行为;

(3)能感知、理解和把握沟通对象的感受、情绪和情感;

(4)能从对方立场上思考和处理问题。

2.倾听理解

倾听理解指能够正确理解沟通对象以语言、文字及其他多种形式传递的信息,以及隐含的意图、情绪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倾听理解包括积极倾听和深度阅读的能力。

与该要素有关的行为表现举例:

(1)具有良好的倾听技能,让沟通对象感受到尊重和关注;

(2)理解沟通对象所表达的内容和观点,体会其意图、情感、思想和价值观;

(3)对信息的来源、观点的可信度、论证的充分性等进行反思与评价;

(4)监控自己的理解,当遇到理解障碍时选择适当时机让对方进行澄清;

(5)避免作出没有根据的假设。

3.有效表达

有效表达是指在不同情境下,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等多种形式,清楚地传达信息、表达思想和观点,以达到沟通的目的。

与该要素相关的行为举例:

(1)语言流畅、条理清晰;

(2)善用多种形式或手段表情达意,符合相关语境;

(3)能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表达;

(4)对表达过程和效果以及情绪情感进行有效的监控与调节;

(5)表达的内容合乎社会规范、伦理道德。

合作素养

合作是个体在认同团队或组织共同愿景的基础上,积极主动承担分内职责,并本着互尊互利的原则,通过与团队不同成员间的平等协商,灵活地作出妥协、解决争议,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该素养又可进一步具体化为愿景认同、责任分担、协商共赢三个要素。

1.愿景认同

愿景认同即个体认同团队或组织的目标、使命以及核心价值取向,并使之内化为自己工作的目标和信念。

与该要素有关的行为表现举例:

(1)具有较强的组建或融入团队的动机;

(2)参与建立团队目标及价值观;

(3)学习并理解团队目标、使命及价值观;

(4)在共同愿景下积极思考个人定位和目标;

(5)监控并不断调适个人目标与团队愿景的一致性。

2.责任分担

责任分担是指个体积极主动承担分内职责,并制订工作目标和计划,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以较强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做好本职工作。

与该要素有关的行为表现举例:

(1)目标分解,角色定位;

(2)制订具体工作方案;

(3)遵守规则、尽职尽责;

(4)对行为过程进行有效监控;

(5)评估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3.协商共赢

个体运用沟通技能,本着互尊互利、平等协商的原则,与相关成员展开对话,并适时、灵活地作出必要的妥协和让步,有效推进团队进程,实现共同目标。

与该要素有关的行为表现举例:

(1)站在团队或对方立场考虑问题;

(2)有效协调资源与行动;

(3)合理表达个人观点或诉求;

(4)对出现的分歧与争议进行有效协商;

(5)必要时作出妥协或让步;

(6)监控、反馈成员角色与团队组织形式。

(摘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发布的《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报告(中文版)》)

《中国教师报》2018年04月11日第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