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代表了你的出处,而真正区别你和同姓氏人员的是名字那么清王朝的皇族名字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演绎呢?,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清朝皇族历史渊源?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清朝皇族历史渊源(清朝皇族命名汉化的演变)

清朝皇族历史渊源

姓氏代表了你的出处,而真正区别你和同姓氏人员的是名字。那么清王朝的皇族名字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演绎呢?

爱新觉罗·皇太极

民族特色向汉排辈文化的转变

清王朝祖先生活在寒冷的东北黑山白水之间,生活起居等都有很强的民族特性。生活的风俗和中原的汉族文化截然不同,在婚丧嫁娶、孩子命名方面似乎显得很随性。像努尔哈赤及子孙的名字就是典型的例子,“努尔哈赤”翻译成汉语就是“野猪皮”、“皇太极”是“黄台吉”的意思、“多尔衮”有“金熊”的意思。可以说直到清朝入关之前的皇族命名和其他满族姓氏人群差不多,不用进行上下排辈分、命名充满了随意性和民族地方特色,名字的字数也是从两个到五个左右不等。而且对于皇帝名字的避讳可以说是不存在的。

故宫北门-神武门

随着清朝入关定鼎中原皇室开始大量的吸取汉族政治、文化等传统,皇子的命名上开始倾向汉族文化特色,仿效汉族文化进行的命名都是取两个字。像顺治帝给儿子们起名福全、玄烨、常宁等,这些都是很吉利的词语。后来的康熙更是大举推行汉族文化,刚开始给儿子命名以“承”、“长”、“保”等作开头,康熙二十年统一化成以“胤”为开头,第二个字以“礻”为部首,如胤礽、胤禛等;孙子辈的都以“弘”开头,第二字以“日”为部首,如弘晳、弘历等;曾孙辈用“永”,第二字都有“王”字旁,如永琪、永瑆等。有人说这个“历”不算,其实不然,古代都是繁体字书写,“历”的繁体字为“曆”。这样以来,康熙的儿子都是“胤”字辈,孙子都是“弘”字辈,曾孙都是“永”字辈,这是清皇室子孙命名汉化长幼排辈的重要标志。

爱新觉罗·胤禛

到乾隆年间,皇子永瑢在乾隆生母的一次大寿时奉上一张大意为儿孙满堂的书画。乾隆帝大喜在上书写“永绵奕载奉慈娱”的吉利诗句。之后将前四个字“永”、“绵”、“奕”、“载”拿出作为子孙正式的排辈。道光帝时在之后续加了“溥”、“毓”、“恒”、“启”四字,咸丰时定“仕”、“敬”、“福”、“寿”。1938年修续爱新觉罗氏宗谱的同时,溥仪又添了15个字,“永、延、年、天、运、开、中、远、危、国、挺、起、元、思、文。皇帝是大宗,也就是爱新觉罗家族的族长,所以子孙字辈的事情由皇帝来定夺是很正常的。

随着字辈的排列,皇家族谱编写也进入正轨。皇子出生一般先有个乳名。而后由皇帝命名,报宗人府记档序齿(排顺序),宗谱一般是十年一编,所以有些年幼夭折皇子的不能被序齿;其他皇室子孙出生命名报宗人府记档。假如命名出现冲突,有卑者让尊者,幼者让长者等习俗,这原则和汉宗族文化相似。

爱新觉罗·弘历

远近宗室的命名区别

上一篇提到了“宗室”和“觉罗”的近支远支的区别,在同为宗室的爱新觉罗后裔中叶区分了近支和远支。像康熙定下的“胤”、“弘”及之后的字辈适用于康熙帝的子孙后裔,康熙之间的其他支系后裔均不使用该字辈。如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位下的八大铁帽子王的后代都不可使用康熙位下子孙的字辈。不过他们的后代命名也是大致取两个字的吉利字眼。

随着皇族成员的增多,又在命名上区别了近支与远支,如近支“绵”字后跟“心”偏旁的字,“奕”字辈跟“言”偏旁字。稍偏远的宗室的第二字不使用近支字旁。

举几个例子。咸丰皇帝给儿子同治选定的八大臣中有两个世袭的铁帽子王爷,郑亲王端华和怡亲王载垣。郑亲王最早是努尔哈赤侄子济尔哈朗的封号,他的后代不按字辈命名;怡亲王是雍正十三弟的封号,到咸丰这一带已经是偏远的支系,虽用“载”字辈,但第二字不能像近支的“载湉”、“载沣”等用“氵”为偏旁。当然有皇帝给偏远支改名变近支,如道光长子奕纬无后,做皇帝的弟弟咸丰不忍大哥绝户,于是过继乾隆十一子永瑆的曾孙载中为奕纬嗣子,并改为“载治”从名字上变成近支。当然在清末同治帝、光绪帝等无子嗣,真正近支的空了,所以道光帝的曾孙成了血统最近的支系,他们都使用近支的“亻”,如溥仪、溥伟等。

除了名字之外,清朝的皇室成员还效仿汉文化给自己起“字”、“号”、“别称”等,如乾隆给自己取为十全老人来表明自己的功绩。

皇帝名字避讳

古代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的名字也不例外,皇帝避讳有改名避讳和其他避讳。皇宫南北门一般是南朱雀北玄武,如唐朝的玄武门之变,清朝入关后继承明皇宫也是这样称呼。因“玄”字和康熙名字冲突,所以改为神武门;雍正即位后将兄弟的“胤”变“允”,但因和十三弟交好,所以允祥死后特旨恢复“胤祥”计入宗牒;乾隆没有要求兄弟改名,而是将嘉庆帝“永”字改为不常用的“顒”;道光继位后将自己的“绵”改为不常用的“旻”,之后的皇帝没有进行过改名避讳。所以大家看清宫剧可以观察皇帝即位后的这个小细节是否演绎到位。

其他避讳有很多,一是读。一般我们不直呼长辈名字,皇帝的名字也不可直呼,清朝皇帝一般是一人用一个年号,所以都是以年号称呼,如康熙爷、乾隆皇帝等,对皇子以排行和封爵称呼,如四爷、八爷、怡亲王、恭亲王等。二是写。在正式文案书写中遇到皇帝名字绕不开时一般做法是“缺笔”,如雍正的“胤”字最后一笔只写一半,“禛”字最后一点不点。

曾经的大清门

当然在清朝入关之前是没有这么多的麻烦事的,都是在入关后在汉族儒家文化等综合作用下才出现的。清灭亡后,字辈文化一直延续了下来,如著名的书法家启功先生,就是雍正第五子弘昼的“启”字辈后代。

姓代表我们的家族,名代表我们自己,爱新觉罗的姓加各种字辈的名形成了一个个独一无二的个体。这些姓名和记载它们的族谱是我们研究清历史汉化的重要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