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昊,起床了!” 我把饭煮好,才喊儿子起床,他动也不动,我又喊了一遍,他扭了扭身子,还是不肯起床。

我两手叉腰,大吼了一声:“起床啦,准备吃饭啦!” 儿子很快就从床上爬起来。

我心想,对孩子谈尊重,理解,简直太难啦!还是吼一吼效果来的快!

口苦婆心讲半个小时,效果绝对没有噼里啪啦打两下来的快。

吼叫和打骂是快速调整混乱局面的有效途径,很多父母包括我自己,也经常用这两种武器对付孩子,在局面脱离自己掌控的时候,想也不想的就开吼,甚至开打。

毕竟,直接了当的咆哮要比控制好情绪然后烧脑的去想一个对策,容易多了。

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很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就像小津安二郎说的那样,高兴就又跑又跳,悲伤就又哭又喊,那是动物园猴子干的事。

有多少父母,管理孩子的方式源于最原始的情感冲动,爱的时候又亲又抱、恨的时候又吼又打。留下孩子在那里发愣,如果他有成人的判断力的话,一定在想,“爸爸/妈妈这是疯了吧?!”

可惜他们只是孩子,只能做父母的情绪接收器,你高兴的时候他们跟着欢呼,你发怒的时候他们跟着战战兢兢。你情感飞扬,恣意发泄,孩子也只能跟着你的情绪来判定自己到底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

凡事凭直觉冲动做出反应,是因为没有管控自己情绪的能力。而有情绪管理意识的父母,则会时刻领悟当下发生的事情,努力压制本能意识做出的冲动反应,从而能理性的处理问题。

理性的父母,一定有着良好的情绪管控能力。

老爸和你妈妈吵架(请别再对我大吼大叫)(1)

读书的时候,我的班主任老师说:“多愁善感的性格可不好。” 那时我并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后来,我上班了,我们老板说:“我们这里能干的人很多,但是最受欢迎的还是没那么多事儿的人。”

其实,老师和老板都只表达了一个意思,就是想做好事情,就要管好自己的情绪。

职场需要一颗平静耐烦的心,身为父母,更需要一颗平静耐烦的心。

有人说,说说容易,做起来就难了。

可是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容不得你犯错,你能否控制好手上的笔,在这片白纸上涂上适当的画卷,关系到你将来能否有一个安定祥和的晚年。

如何管控好自己的情绪?只有当一个人意识到问题并积极予以纠正的时候,就有希望能做好它。

怕就怕根本不觉得打骂孩子有什么不妥,“我们小的时候不就是这样过来的吗?我们有什么问题吗?”说这种话的人本身就是有问题的,用传统的方式来管理现在的孩子,早就不合时宜了。

传统棍棒育带给孩子的伤害,还少了吗?

我们不想说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诸如此类的话,原生家庭已经是过去式,而现在,我们做为父母,成了我们孩子的原生家庭。是继续重复曾经的伤害,还是从我做起,给孩子一个幸福的未来?才是我们需要去考虑的。

当然,做为一个心智齐全的人,焉能没有喜怒哀乐诸情绪?要通过学习适当的管理它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做一个平静的父母?

1. 延迟动作

我们都知道,育儿过程中,有一个延迟满足的理念。就是当孩子需要某种东西的时候,不要立刻就满足他,让他学会等待。

当我们处理不好孩子的事情时,也可以让自己延迟动作,暂时离开那个场景,让自己舒缓一下,也给孩子一个缓和的空间。有可能这么一会儿的功夫,他就想通了。

老公在陪孩子下围棋,突然起身跑到阳台上去了,我问他怎么了,他怒气冲冲的说,这个家伙根本就没有专心,下的乱七八糟,干脆不要学了!

男人的自控力就是好,他没有当面对孩子发脾气,而是先离开让自己冷静一会儿,避免一顿暴雨般的咆哮,这种咆哮对孩子学习技能根本没有任何好处。

在学习一种新技能的时候,鼓励机制能增加他学习的兴趣。

当老公从阳台出来时,还是非常生气,他对孩子说:“你下棋不专心,怎么能下好?做每件事情都要专心的呀!”

这已经非常理智了,经过情绪的缓冲以后,既达到表达的目的,又没有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伤害孩子的举动。

有人把情绪比作心理的大小便,我觉得很妥帖。成人,此处说的是心智成熟的人,不会在不适当的场所恣意排泄。当你身体有排泄反应时,总是能延迟自己的需求,找到合适的地方再进行

情绪也是一样,延迟发泄是避免伤害别人最好的方式。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想打骂孩子,更不想打骂以后又悔之不及。所以,要经常提醒自己,等一下,等一下再说。梳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去跟孩子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扯起嗓子喊一通,孩子只看到你的愤怒,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通过打骂的方式,只会让孩子表面上对你臣服,心里却在“哼,哼,哼”呢!

老爸和你妈妈吵架(请别再对我大吼大叫)(2)

以前听人讲过一个故事,说是感动了许多人。说是一个爸爸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一边打一边流眼泪,一边流眼泪一边打。“你错了吗?” “你错了吗?” 在孩子终于肯说错了的时候,爸爸一把搂住孩子。这么感人的故事却没有感动到我。

我觉得有点莫名其妙,这位爸爸到底是想听到孩子说“我错了”,还是希望看到孩子真正的意识到“我错了”?

用激烈的惩罚来获得孩子一句“我错了”,无异于古代的严刑逼供。

而这背后是爸爸急切的功利心。他希望自己的教育成果得到快速的显现,不惜以伤害孩子,折磨自己为代价。

而教育从来都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它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润,是长年累月浇灌的结果。

2. 角色置换

让自己不发脾气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把事情暂时交给别人处理。

这个很简单,“我搞不定了,你来吧?” 我和老公两人经常互相求助,“我去告诉你妈妈。” “你再这样,等下你爸回来会生气的。” 孩子并不是怕谁,只是我发现,通过这样的方式,转嫁了一部分矛盾。

我把希望寄托了一部分给别人,自己的情绪没有那么糟糕了;儿子并不想第三个人知道这件事情,也会极力的去纠正。

自尊心没被破坏的孩子,其实特别上进。他希望自己能做好,如果没做好,他并不希望第三个人知道。

当自己沉溺于某种情绪之时,交给旁观者来处理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正所谓“旁观者清”。

你会发现其他的人在吼孩子的时候,你的心特别难受。如果打了,你有时会忍不住护犊子。这是因为,训人的那一位正沉浸在气愤中难以自拔,而你做为旁观者,觉得事情并没有这么严重。

一个打一个护肯定是不对的。如果能时刻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体察自己的情绪不对了,赶快交给另外一个人来处理,可以避免许多的家庭矛盾。

一个和谐的家庭,劲要往一处使,心要往一处放。家庭成员之间有矛盾,孩子会钻空子。我相信,和谐的家庭出来的孩子,性格一定不会太差。

老爸和你妈妈吵架(请别再对我大吼大叫)(3)

3. 把情绪语言化

能经常意识到自己正处在糟糕的情绪之中,并且想办法去缓解,是一种很好的自我情绪管理的方式。

但是,情绪犹如洪水,堵是堵不住的,给自己一个发泄的出口也很重要。

就像上文说的,情绪是心理的大小便,总要找到地方排出来,否则,越压越多,会使心理崩溃。

很多时候,忍并不能解决问题。忍了别人,苦了自己,得不偿失。而且,我们说的控制情绪,也并不是让你去“忍”。

说到这里,我想起来一个很好笑的画面,一个男人左手使劲按住右手即将挥舞的拳头,瞪着眼珠子从嘴里说出“我忍!” 这样忍实在太痛苦了。

有效的做法是:表达愤怒而不攻击,说出自己的感受。

当孩子真的惹到你的时候,不要忍着,告诉他,我真的很生气!我简直肺都要气炸了!我真的要吐血了!你知道我有多生气吗?

其实这种表达方式对孩子已经足够有震慑力了。既发泄了自己的情绪,又让孩子明白了他的错误,关键还没有面目狰狞的吓到孩子。

一个妈妈回到家,看见房子里玩具到处都是,沙发的垫子被拖到厨房,厕所的马桶刷被拿到客厅。我完全可以想象当时的崩溃,尤其是身体很累的时候,那感觉简直糟透了。

此时,愤怒需要表达出来,“怎么可以把家里弄的这么乱呢?我真是被你气疯了!" 哪怕你说很多句被气疯了都可以理解,只要别抬起你疯狂的胳膊开打,因为愤怒的时候,人的情感被夸大了许多倍,会做出许多不计后果的举动,等愤怒过后,又会自责不已。

为了避免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需要及时体察到自己的愤怒。

表达过后,要让孩子承担后果。

在绘本《我永远爱你》里面,那个妈妈的做法非常棒。

孩子问她,如果我给妹妹的身上画的紫一块、红一块、蓝一块的,你还爱我吗?

妈妈回答,当然了,我永远爱你,不过你要负责给妹妹洗澡。

孩子问她,如果我跟乔乔用枕头打仗,弄的家里羽毛满天飞,你还爱我吗?

妈妈回答,我永远爱你,不过你要负责把这些羽毛清理干净。

同样的,妈妈可以不吼你打你,因为妈妈非常的爱你,但是你要负责把家里收拾干净。

与其抡起拳头一顿鸡飞狗跳,不如让孩子自己去清理现场,相信他在亲自体验一番劳动以后会更加了解妈妈的辛苦。

老爸和你妈妈吵架(请别再对我大吼大叫)(4)

4. 培养良好的习惯

借用keep的一句广告词,“自律给人自由!”

暑假是父母跟孩子战争的主要爆发期,二者相处的时间太长,总有爆发矛盾的各种导火线。

所以,给孩子制定一个靠谱的暑期计划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首先,跟孩子商量暑期计划的内容,在征得孩子同意的基础上制定的计划,才更有说服力,实施的过程中孩子也找不到借口去拒绝。

计划必须有一个人监督实施,监督的这个人必须先自律。

你计划上规定孩子7点起床,自己却睡到10点。后面的计划都没办法实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计划就没有意义了。

有了充实的暑期活动,再也不用大眼瞪小眼,你看我不爽,我看你不忿了。

充实使孩子和父母都有成就感。无所事事带来的恐慌感不只大人会有,孩子也会担心自己“没用”而惴惴不安。终日沉迷游戏或者电视,会令孩子思维呆滞,没有活力。

暑期计划就像给孩子打的预防针,当你再要求他做什么的时候,他也不会一口拒绝了。孩子其实可以信守承诺,这点有时可比大人强多了。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孩子会更得心应手。

有没有提前学习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孩子善不善于学习。提前学得的知识总有用完的时候,但具备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才是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习惯决定个性,个性决定命运。” 我觉得这句话一点都不假。

有专家研究,培养一个好的习惯需要坚持90天。一个好的行为只要坚持下来,便是陪伴孩子一生的好习惯。

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去音乐会上看到那一双双嫩嫩的小手拉出动听的旋律,大家都忍不住赞叹。

那些抓住机会教育孩子的父母会说::“你看人家宝贝,多厉害!”

他们不明白这些孩子经历了多少个点滴的训练,孩子的父母背后付出了多少艰辛。

真的想说点什么的话,不如告诉孩子,这些小演员们长期认真的去做一件事情,才有了今天的成绩,如果你做xx也能每天坚持,一定也能像他们这样厉害。

一开始就让孩子学会自律的生活,把琐碎的时间利用起来,那他就比别的孩子多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或者兴趣上。

孩子养成了好的行为习惯,做家长的也不用每天广播喇叭一样的提醒,也不用时时去担心孩子的作业,某种程度上,家长也获得解放。

老爸和你妈妈吵架(请别再对我大吼大叫)(5)

总结

大量调查表明,父母情绪稳定,孩子更具幸福感和安全感。

家里有一对气定神闲的父母,孩子的气质必定是从容而无所顾虑的。

安静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父母的情绪稳定而乐观,孩子才能沉浸自己的世界里,完成对自己的构造。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应该抱着虔诚的心去学习如何做父母,每个人都不完美,智慧的父母会俯低身子,竖起耳朵去学习、去聆听,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原创文字,欢迎转载,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