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墨多先生(mrmoduo)
每日经济新闻获授权转载
人脉是开路神器,也是自缚的茧。
行走江湖,少不了人情世故,越是人口流动少的地方,圈子就越小,公权越看不到的地方,越是熟人社会。
所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个熟人好办事,多个朋友多条路。其中道理我虽懂,可偏偏拦不住自己的情商与智商互殴,直至梦想与现实错乱。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文无关)
相比之下,我打小就羡慕有些“情商高”的朋友,一顿饭的时间就能跟人打成一片,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大至官职财运,小到兴趣爱好,都是他们结交朋友的机会。
只不过,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远没有理想中美满,对于多数初出茅庐、没有什么履历和资源的年轻人而言,想要寻得志同道合相扶相助的朋友,远没想象中简单。
而那些你通过读了几本人脉成功学,花费大把时间和力气结识的酒肉之交,到头来,也不过只是冠以“熟人”的美誉罢了。
1
有次,记者问导演冯小刚,“为什么会选择一直跟华谊合作?”。
冯导答,“王家两兄弟是实在人,每次我的电影立项,只要说一个数他们就立即将钱入账,如果遇到超出计划的,他们也会无条件追加投资。”
“如果换成其他人呢?”冯导依然直言不讳,“不差钱的土豪遇见不少,每次觥筹交错间,总会拍着胸脯告诉你,兄弟要钱了尽管找我,我一定支持你......”
“可当电影真的开拍时,这些土豪多是回个短信,说最近正在做一个大项目,回款还没拿回来,要么说最近比较忙,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采访最后,一贯犀利的冯导总结道,“我是熟人太多,朋友太少”。
冯导这句话透出了当今社交场的真谛——对于很多自己根基不深的人来说,所谓的人脉,看似全线飘红,实则虚假繁荣。
比如我周围就有很多人喜欢把“人脉”二字常挂嘴边,终日穿梭于会场、酒桌、KTV、桑拿洗浴等等社交场所开拓“人脉”,动不动就夸口昨晚又认识了谁,又跟某局长老总吃了一顿饭,搞的自己好像是现代版的胡雪岩在世。
英文中有个词叫做“Name-dropper”,说的就是这些喜欢抬出名人显要从而意图提高自己身价的人。
想像一下,假设你仍是个大学里的菜鸟,如果能被冯导临幸共进晚餐,岂不遭人嫉妒?
可现实是,即使你有机会能和冯导来一次面对面地晚餐,也未必能和他建立真正的友谊。毕竟,所有人情面子的本质是价值交换,而你与之未必存在对等的利益交集。
2
有句话说的特别好,一个人越炫耀什么,内心就越缺少什么。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求而不得”,人脉亦然。往往最想认识别人的人,也是别人最不想认识的人。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段子,某市政协会议散席,几个身价十亿的老板相约一起去打牌。
这时,被同为政协委员的某超市连锁企业老板听到,由于之前大家一同出席过几次类似的会,所以也就提出一起去玩。
看着兴致盎然的超市企业老板,几个煤老板面面相觑,无人应声。最后,其中一位首富老板忍不住发话了:“我们哥几个一起玩,是因为我们都有产业,你一个开超市的跟我们瞎凑什么热闹啊?”
随后呢,这位超市企业老板,在刺骨的寒风中,灰溜溜地只身离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现实中的人脉无非分两种:一种是“自己人”,一种“不是自己人”。只有互利互惠的人际关系,才能称之为有效人脉。
那些能帮到你的人,不是你的人脉,只有那些你能帮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文无关)
这里还有一个英文单词,叫“Acquaintance”,我们可以将其翻译为“点头之交”。从生活到工作中,我们每天都会遇到这样的人。
比如大街上那么多美女,你每个都想认识,因为你能从其身上获得美感和愉悦。但美女并非想要认识你,你也不可能每个都娶回家,倘若你随意对身边一个熟悉的女性说“让我来帮帮你吧”,想必她一定会觉得你不怀好意。
人脉云云,不外如是。比如不知从何时起,聚会场合互加微信,开始变成衡量一个人是否乐于交朋友的一种信号,随后朋友圈里点个赞,偶尔闲来无事,微信上寒暄几句,这是许多人的常态。
但事实上,在我们微信通讯录里躺着的多半是“僵尸好友”,真正在日常工作中有交集的,却寥寥无几。但凡猛地接到对方一个电话,心里都要盘算半天——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这人是要跟我借钱呢,还是要结婚了凑份子呢?
呵呵,真是点头容易,摇头难啊~
3
最高效的社交是拒绝,最有效的社交是付出。
我们往往会高估了不通人情事故而带来的损失,却往往低估了自身能力所能带来的善缘。
人生就像金字塔,每个人都在不同的阶层向上攀爬,越接近塔端的人越少。决定你有效人脉的不是范围的大小,而是质量的高低,认识多少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号召多少人。
谈人脉的作用,自然不能跳脱逻辑。
要知道,马云是先携团队在无数次的跌宕起伏中摸爬滚打,才于1999年获得孙正义的投资,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而非先有的人脉,才造就的成功。
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在武汉大学时就是非常厉害的技术牛人,仅用2年时间就修完了学分,一毕业便开始闯荡计算机市场,涉猎广泛,先是编著了《深入DOS编程》一书,写过多个加密软件,后来去了金山,一直从程序员做到CEO。
在金山担任总裁的时候,马化腾和丁磊都是其手下的站长。后来,腾讯成为了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巨头,又间接投资了小米。
我说这些,无非是想得出一个结论:真正的人脉,并非使用殷勤赢得的人心,而是你身陷囫囵时的搭救者,是人生失意时助你东山再起的恩人,是你孤城挥师时营救你的军中同僚。
而能结交如此人脉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首先得让自身优秀,然后再毫无保留地把自身价值付诸到别人身上。
优质的人脉靠的是吸引,而非追逐。司马迁在《史记》中谈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成人社会的丛林,遵循的是“等价交换”法则,自身不过硬,空谈人脉也枉然。
所谓能力就像树根,决定了你在社会扎根哪一层;而人脉就像树叶,不过影响的是你在这一层活得好不好。
4
我有位陕西朋友经常说:“心交朋友钱交狗。”
活在当今,朋友是种很奢侈的存在。人脉因利而聚,朋友因情而聚,熟人只会关心你飞得高不高,而朋友则关心你飞得累不累。
熟人与朋友不同。所有以利益为基础的熟人社交,都要付之以同等的议价能力,所谓利益有多大,交情有多深。而朋友则有着更深的的内涵和外延,朋友往往始于无目的的交往,才是真性情。
古时有个俞伯牙弹琴,音调高昂激越。一个叫做钟子期的砍柴人闻声驻足,叹道:“巍巍乎高山”。伯牙又琴出奔腾回荡的旋律,子期再叹:“潺潺兮流水”。于是,两人成为知音。
后来,子期不幸因病逝去,伯牙闻听悲痛欲绝,随即摔断琴弦,从此不再弹琴。这个典故讲的就是“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想必大家都知道。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句有趣的话,“友情是何时消失的?从被称作人脉的那刻起。”其实,如果静下心来去发现,年纪越长,越是少有机会选择朋友,相反,更多人只是在无奈地建立人脉。
真正的朋友,不是你计划里上升通道的阶梯,而是有困难你不愿麻烦他,借钱时不会先想到他的人。但朋友,却绝对是在你需要他帮助时,不用开口,就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的人。
多数人的朋友,建立在一无所有的年纪。因为年轻,鲜有过挫折,没见过太多冷脸,你有充分的时间和耐心把陌生人暖成知己。
凡是一心抱以混圈子、玩人脉想法的人终将徒劳,毕竟人类花在人脉经营上的时间,多半都是浪费的。任凭你关系再广,真正遇到大麻烦时,能够依靠的总是那么几个人。
5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与其追逐人脉,不如让自己成为人脉。
心理学表明,深度培养2~3个亲密挚友,远远胜过200~300个泛泛之交。
所谓心智成熟,也并非是海纳百川,相反,它是一个懂得取舍的过程,知道什么人可交,什么人不该交。最重要的是,能请清楚审度自己的价值所在。
人活于世,人脉固然重要。但当一个人没有任何资源和能力的时候,一味以“交际花”的姿态示人只会丑态百出。
毕竟,人脉之间的关系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方在你身上的所需,即使是酒肉朋友,你也得有在饭桌上给他人带来乐趣的能力。
所以,纵观百家人际交往之学问,我总结了三点,或对你有所帮助:
一、不端不装,待人真诚。一个人的所言所行,都代表其心中所想,说一个人有城府,并非是懂得阿谀奉承,做事欲盖弥彰。真心交往一个人,要选择对方可接受范围内的习惯和方式。心态要高,姿态要低,不要看轻别人,更不要高估自己。
二、懂得取舍,学会简单。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价值观截然不同的人,注定很难走进彼此内心深处,也注定成不了事业中相辅相成的挚友。与其痴迷于浮华的“人脉泡沫”,推杯换盏结交各路“神仙”,不如搞清楚自己几斤几两,真诚处世,简单为人。
三、人若无名,专心练剑。水利万物而不争,所以做人啊,要常思贪念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人都有自己的做事之志和生存之道,而人脉的精髓不在“经营”,而在于“吸纳”,一个人的眼界能力上去了,自然能够结识新的朋友。
人生有趣的地方在于变化,而一切变化,又是围绕着人际交易的结点。
人生就像抛物线,关键时刻需要的不是熟人,而是朋友,因为只有朋友的毒舌慧心,才能帮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自己。
每经编辑 李净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