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的一户人家,马从云和妻子正在家里吃午饭,突然来了几名客人。来客一共数人,他们进门见到男子后,其中一位忍不住说道:“像,真是太像了。”

东北抗日名将马占奎后人 河南的马从云寻父多年未果(1)

正在吃饭的夫妻二人,并不认识突然到访的几位来客,对那人口中所说的话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见夫妻二人有些不知所措,来客赶紧语气诚恳地向他们进行了解释,两口子这才知道,原来几位来客是黑龙江省委的干部,此次前来河南,是专程来寻人的。

夫妻二人闻言,立刻热情地邀请客人入座。双方一番交谈过后,黑龙江省委的干部们了解到,这名男子叫马从云,女子叫方绣云,是他的妻子。确认了马从云夫妇就是此行要寻找的人后,黑龙江省委的干部们说话的声音开始变得有些沉重,正式的告知马从云:“你的父亲是抗日英雄杨靖宇,也就是马尚德,他已经英勇牺牲了。”

抗日英雄杨靖宇,1940年牺牲后家喻户晓,为何他的儿子苦寻十余年后,仍不知自己的父亲牺牲?黑龙江省委又是如何找到杨靖宇的儿子,并确认了他与杨靖宇之间的父子关系?这一切还要从杨靖宇离家参加革命说起。

“杨靖宇”这个名字,不是他的原名,而是后来去东北主持工作时起的名字。杨靖宇的原名叫马尚德,字骥生,他还有一个乳名,叫马顺清。

杨靖宇出生于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贫苦。彼时的清朝虽然已经走到穷途末路,但根深蒂固的封建压迫的“余威”,依然令这个普通家庭不堪重负。偏偏命运总喜欢雪上加霜,在杨靖宇还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撒手人寰,将抚养杨靖宇长大成人的重担,全都压在了他母亲柔弱的肩膀上。

杨靖宇的母亲性格坚毅,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从未想过逃避责任,很长一段时间里,靠着讨饭艰难度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杨靖宇自幼便是一个懂事的孩子,长大后总是帮着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母慈子孝之下,艰苦的日子总是会过去,在母亲含辛茹苦的拉扯下,杨靖宇如同梅花在凛冽寒冬中成长一般,长大成人了。

东北抗日名将马占奎后人 河南的马从云寻父多年未果(2)

1922年,杨靖宇与杨桥村的姑娘郭莲结为夫妻。郭莲是一个非常贤惠的女性,嫁给杨靖宇后,立刻担起妻子的担子,将家里的大小事情打理得井井有条,操持家务,照顾老人,多年来始终如一。

1923年,杨靖宇在这一年18岁。在这一年,他得到了上学的机会,顺利考入开封纺染工业学校。杨靖宇的人生经历,令他对底层农民的苦难生活最为了解,没有人比他更想改变这一切,让更多的底层农民都能获得更好的生活。

然而,想要达成这个远大的志向,就必须要推翻压在农民头上的地主阶级,只有脱离他们的压榨,才能真正实现靠努力改变生活的目标。杨靖宇在校期间,接触到进步思想,感受到“革命”的力量。

毕业以后,杨靖宇返回确山县老家,成为一名教员。虽然这份工作可以让他糊口,但他的志向绝非“果腹”。为了帮助更多人,他积极组织夜校,利用业余时间帮助其他农民读书,并进行革命活动。

1927年,对于杨靖宇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对于全中国的人民而言,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杨靖宇在豫南重镇确山县,领导了人员多达数万的农民暴动,一举击溃了驻守在确山县城的奉系军阀,活捉了当时县知事正少渠!

同年11月1日,杨靖宇又发起了震惊中外的刘店秋收起义。当天凌晨3时许,杨靖宇与李鸣岐借着月色,率领自卫军敢死队向刘店进发。另有300余自卫军由虞松如率领,作为机动兵力,随时准备支援进攻刘店的敢死队,或者阻击来自确山方向的增援之敌。

由于此次起义,事先计划周详,且隐蔽性极高,敌人对此毫无戒备。杨靖宇、李鸣岐率领敢死队悄然干掉敌人岗哨,对刘店发起进攻时,犹如神兵天降,守敌顿时溃不成军。李广化的团部被敢死队团团包围,激战声四起时,其余团丁才从睡梦中惊醒,醒来的团丁大部分溃逃,小部分负隅顽抗的团丁,也被打得落花流水,哭爹喊娘。

东北抗日名将马占奎后人 河南的马从云寻父多年未果(3)

随着战斗形势越来越明朗,最后一批顽抗之敌见势不妙,选择交枪投降。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起义军获得最终的胜利,将胜利的红旗插在了刘店。杨靖宇作为确山农民暴动和刘店秋收起义的领导者之一,他的名声大噪,令敌人对其恨之入骨。由于当时他尚在使用马尚德这个名字,敌人侦知他的个人信息后,将无处发泄的怒火,倾泻向他的家人。

杨靖宇的家人成为敌人迫害的目标后,敌人贴出500大洋的高额悬赏,捉拿杨靖宇的家人。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郭莲作为家中的顶梁柱,带着重病的婆婆和儿子马从云四处躲藏,平日里只能靠乞讨为生。

敌人抓不到人,恼羞成怒,一把火将杨靖宇老家的草房焚烧成灰烬,断了郭莲返乡的念头。马从云是1926年出生的,当时只是1岁多的幼儿,郭莲怀有身孕,又处于上有老下有小、每日饥寒交迫的窘境,生存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1928年3月23日,郭莲在一个狭窄的小窝棚里,产下了自己的女儿马锦云。5日后,杨靖宇闻讯前来,在小窝棚里与母亲和妻儿团聚。杨靖宇小心翼翼地捧起刚刚出生5天的女儿,想到一家人因为自己颠沛流离、食不果腹,整日担惊受怕,心里非常不是滋味。

但铁汉固然也有柔情,伟大的革命事业却终究是要有人去做,即便心中有所牵挂,却还是要果断做出艰难决定。彼时的革命事业尚处于艰难时期,敌人的白色恐怖铺天盖地,杨靖宇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越长,就会给家人带来更大的危险。由于他是主要的领导者,他离开队伍越久,处于瞬息万变的局势之中的队伍,也会因此承担更大的风险。

不得已之下,杨靖宇与家人短暂的相聚后,马上就又要离开。杨靖宇眼含泪水,艰难地对妻子说道:

“明天我要出远门,也许几年不回来,这个家就交给你了!”

东北抗日名将马占奎后人 河南的马从云寻父多年未果(4)

郭莲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女人,知道自己的丈夫干的都是大事,是对人民有利的好事。她听了丈夫的话后,没有表现出不高兴,更没有抱怨,只是坚定地点了点头。一夜的相聚很短暂,凌晨很快就到来。母亲、子女仍在熟睡时,杨靖宇已经穿着完毕,临行前不舍地看了一眼熟睡中的儿子和女儿,留给妻子一张自己的照片,便果断转身离开了。

杨靖宇离开后,郭莲咬牙坚持要养活全家。由于生活太过艰苦,杨靖宇的母亲很快离开了人世。安顿好婆婆的身后事,郭莲将所有的精力放在抚养两个孩子长大成人上,她每天靠捡破烂、乞讨为生,阅尽人间疾苦。

但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她总会保护好丈夫留给自己的那张照片,为了避免损坏,她将照片谨慎地缝在了女儿的棉袄里,成为她重要的精神寄托。遗憾的是,她与丈夫的这次分开,便此生都未能再见一面了。

1944年,穷凶极恶的日寇和泯灭人性的汉奸,将郭莲抓了起来,对她使用酷刑,导致头部破了一个大洞。由于郭莲始终坚贞不屈,彻底激怒了敌人,狠心地将她浸入了粪坑里。郭莲多年来饱经风霜,身体和精神都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身体在多年的透支下,已然是强弩之末,哪里能经得起敌人如此折磨?

身受重伤且无钱医治的郭莲,随着头部的重伤加剧,身体状态每况愈下。重病卧床期间,郭莲自知时日无多,心里最惦记的事情,还是希望能与丈夫杨靖宇见最后一面。

然而,夫妻见面这样的心愿,对于此时的她来说已经太过奢侈,她知道心愿无法达成后,将儿子、儿媳、女儿和女婿同时叫到病床前,颤巍巍地取出珍藏了多年的那张杨靖宇的照片,一边交给他们,一边语气凝重地叮嘱他们,一定要保存好这张照片,未来红军再打回来的时候,一定要找到他们的父亲。郭莲还告诉他们:

“记住,你们的爹叫马尚德……”

郭莲又哪里知道,她日思夜想的丈夫杨靖宇,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先她一步牺牲了。她的子女们也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一位真正的大英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日寇见了也不禁肃然起敬的军人!

当年杨靖宇离开家后,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事业中,主要在东北、河南一带从事秘密工作。由于杨靖宇工作的地方被敌人环伺,先后5次被捕入狱,但面对敌人的迫害,杨靖宇坚贞不屈,从未向敌人低头,经受住了残酷的考验。

东北抗日名将马占奎后人 河南的马从云寻父多年未果(5)

1932年,杨靖宇奉命前往当时还被称为南满的吉林,组织东北抗日联军,率领抗日游击队在吉林和辽宁一带打击日本侵略者。杨靖宇极其擅长指挥游击战,抗日游击队在他的带领下,游走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令日寇和伪军闻风丧胆。

杨靖宇率领的抗日游击队有多厉害?曾经创下了单日行军120里并打了5场战斗的记录。要知道,那可是在深山密林中穿行,即便是装备精良的日寇,也无法达到如此快的山间行军速度。

杨靖宇凭借着数百场战斗,屡屡获胜的战果,让他的威名传遍了吉林。当然,日寇和日伪军对他也恨之入骨,将他的名字列入了悬赏名单。彼时的东北被日寇掌控,抗日环境非常差,无论是粮食还是物资,都没有充足的供给,艰难时期只能靠野菜、草皮、树根果腹。

恶劣的生存环境,没能阻止东北抗日军民的决心,在杨靖宇的感召下,更多的人加入到东北抗日联军中来。杨靖宇率领的队伍,越打越大。时至1936年,杨靖宇的游击队人数已经突破6000大关,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

作为当时活跃在南满的最大抗日武装力量,杨靖宇与活跃在北满的赵尚志并称为“南杨北赵”,被日寇视为心腹之患。为了打击杨靖宇,日寇将杨靖宇列为首要打击对象,将日军在东北的作战原则定为,“遇到抗日队伍时,优先打击抗联;遇到抗联时,优先打击杨靖宇的部队,哪怕是放过其他抗联部队,也在所不惜。”

从日军的这项作战原则来看,就能轻而易举地看出日寇对杨靖宇的恨是深入骨髓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杨靖宇将军所率领的部队,对东北的日寇以及日伪军,造成了多大的伤亡。

除了将杨靖宇率领的部队列为首要打击目标外,为了能够除掉杨靖宇,日寇还发布了高额的悬赏令,重金购买杨靖宇的项上人头。甚至提出了谁拿出杨靖宇的一两肉,就给他一两黄金;谁拿出杨靖宇的一两骨头,就会奖励一斤黄金!

东北抗日名将马占奎后人 河南的马从云寻父多年未果(6)

日寇甚至实施了“集家并屯”、“保甲连坐”等政策,并大量收买汉奸、特务,这一系列的操作,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取杨靖宇将军的性命。杨靖宇将军,就是在如此残酷的环境下,坚持率领队伍抗日,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顶着汉奸、特务的监视和暗害,与十倍于己的敌军周旋。

抗联战士在一年中最艰苦的时间当属冬天,寒冬来临之时,大雪封山,食物匮乏的问题也随之加剧。加之物资短缺,抗联战士们在冬天时,往往都是饿着肚子,用破布袋子缠着脚与日军战斗。尤其是长白山地区的气温很低,零下三四十度再正常不过,许多抗联战士在冰天雪地里睡一觉,可能就再也醒不过来了。

以往日寇对抗联战士采取狠毒的手腕,只要抓到抗联战士,基本上都直接处死。但数年时间过去,无论是日寇的屠刀,还是恶劣的环境,都没能让抗联战士的抗日热情降低,反而在杨靖宇的带领下,抗日热情空前高涨。

日寇动用了很多手段,也都没能奏效。最终,日伪当局想出了一个办法,打算不再屠杀活捉的抗联战士,而是采取“招降纳叛”的方式,引诱一些立场不坚定的人叛变,进而从内部瓦解抗联队伍。

日军对待抗联俘虏的方式,从高举屠刀变为威逼利诱,致使许多意志不坚定的人甘当汉奸。这些人叛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来是迫于日本侵略者的淫威,二来是贪生怕死,不愿意继续身处艰苦卓绝的生存环境。

若是普通的战士叛变,自然无法动摇杨靖宇,但偏偏有一个深受杨靖宇信任的人,也选择了投敌。这个人的名字叫程斌,叛变时在抗联第一军第一师担任师长。程斌叛变后,立刻受到日寇的重视,他也丝毫不顾及往日的袍泽之情,投敌后甘当日寇的走狗。

由于程斌曾为师长,深得杨靖宇信任,杨靖宇本人的作战习惯,以及抗联的各种军事机密,程斌全都一清二楚,程斌投敌后成为日寇“围剿”杨靖宇的急先锋。

东北抗日名将马占奎后人 河南的马从云寻父多年未果(7)

此前,杨靖宇率领的抗联队伍,在山区神出鬼没,令日寇和伪军毫无办法。程斌叛变后,直接带着敌人捣毁了抗联藏粮食和武器弹药的70余个秘密营地。失去了这些武器弹药和粮食储备后,杨靖宇的处境变得非常被动。

程斌这个人也真是可恨,重创了杨靖宇后仍不肯罢休,带着敌人死死咬住杨靖宇的部队不放,大有不置之死地决不罢休的意思。

有了程斌的带领,原本不敢夜间进山与杨靖宇作战的伪军也猖狂起来了,夜间也不再离开山间,持续追击杨靖宇。杨靖宇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即便是如今落入被动境地,原本也不是程斌之徒可以击败的。

但程斌这个人真的是太歹毒了,他竟然与伪军制定了“车轮战”的战术。白天日伪军负责扫荡山林,到了夜晚,则换成程斌带队,24小时追击杨靖宇的队伍。虽然是钢铁一般的硬汉,但杨靖宇将军和抗联战士也需要休息啊,被日夜轮番追击之下,杨靖宇的队伍没有一丝的喘息之机,很快就被敌人逼入了绝境。

杨靖宇不愧是身经百战的将军,面对困局,他果断下令,让抗联战士们化整为零,在深山密林中打游击,减轻敌人轮番追击的威胁。此时,杨靖宇虽然有性命之忧,但他却并非全无求生之机。

无论杨靖宇向北满撤退,或者向吉东方向迂回,都有可能搏得一线生机。但杨靖宇没有这样选择,他意志坚定,就是要留在长白山,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

1940年,程斌作用逐渐减弱,抗联战士在杨靖宇的带领下,逐渐争取到与敌人周旋的空间。日寇显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时任日本关东军吉林守备队司令官的野副昌德,紧急从警察大队和日伪军调集了两万五千余人,采取地面包围,战机侦察轰炸的策略,打算毕其功于一役,一举除掉杨靖宇的抗联第一军。

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杨靖宇准确地判断了形势,立即派抗联第一军的主力部队北上,避开敌人的锋芒。杨靖宇本人却并未随主力部队离开,而是带着数百人留下来,继续与敌人血战。从战略战术的角度来看,杨靖宇的留下,又何尝不是为了撤退的主力部队断后呢?

寡不敌众之下,杨靖宇的队伍牺牲了很多人,激战到最后时刻,身边就只剩下了包括黄生发在内的7个人了。7人之中,有3人受了伤,杨靖宇留下两人带着3名伤员躲避起来养伤,自己则带着两名警卫员继续南进。

东北抗日名将马占奎后人 河南的马从云寻父多年未果(8)

杨靖宇原本打算带着两名警卫员投奔抗联二路军,结果途中买日常所需的物品时,两名警卫员在激战中牺牲。牺牲的一名警卫员身上,带着杨靖宇的印章,导致杨靖宇的行踪被发现。消息传出后,敌人蜂拥而至,对附近林区进行封锁。

彼时杨靖宇,不仅断绝了任何补给,而且身体正处于高烧的状态。1940年2月22日的晚上,杨靖宇辗转来到蒙江县的三道崴子。连日来与敌人交战,加上饥寒交迫,病痛缠身,杨靖宇来到一个小窝棚后,终于得以躺下休息一晚。

次日上午,4名村民出现在杨靖宇所在的窝棚,发现了衣衫褴褛的杨靖宇。村民们认出了杨靖宇是抗联战士的身份,但并不知道他就是杨靖宇。对于抗联战士,大多数村民还是心存感激的,他们没有抓杨靖宇,还劝他投降。

杨靖宇怎么可能投降日寇呢?他当场就拒绝了村民的劝说,并拿出一些随身携带的钱交给他们,让他们帮忙买一双棉鞋和一些食物。然而,4名村民中有一个人叫赵延喜。赵延喜下山后将杨靖宇出卖,引来日伪军讨伐队,导致杨靖宇壮烈牺牲。

根据日伪资料《阵中日志》记载,日伪军讨伐队包围杨靖宇后,进行劝降,遭到杨靖宇拒绝。后来双方发生枪战,持续20多分钟后,杨靖宇先是手腕中枪,随后被胸中数弹牺牲。

东北抗日名将马占奎后人 河南的马从云寻父多年未果(9)

杨靖宇的遗体被搁置在一块门板上以后,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下令,让军医对杨靖宇的遗体进行解剖。结果发现,杨靖宇的胃里没有一粒粮食,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亲眼看见这一幕,身为敌人的岸谷隆一郎,忍不住感叹:

“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

抗日英雄杨靖宇牺牲的消息,传遍了大江南北,然而,杨靖宇的子女多年来一直寻找的都是马尚德, 并不知道杨靖宇就是自己的父亲。阴差阳错之下,杨靖宇的后人始终没能得知父亲牺牲的消息,就这样搁置起来。

1950年,黑龙江省委计划建立一座东北烈士纪念馆。只要谈及东北烈士,杨靖宇自然是绕不过的人,弄清楚杨靖宇的真实身份和经历,就成了必须要尽快完成的任务。

战争年代,档案保存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许多珍贵档案和文件,都因为战争的原因消散在历史长河中。东北烈士纪念馆筹建期间,黑龙江省委尽最大努力寻找,也只找到了一份杨靖宇的履历表而已。在该履历表中,记载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马尚德,抵达东北后曾用名杨靖宇……”

由于当年的保密工作非常到位,即便是与杨靖宇共事的人,也极少有人知道杨靖宇就是马尚德。因为这份珍贵的履历表出现,才将杨靖宇和马尚德两个名字联系到一起,也让更多的人知道,原来抗日英雄杨靖宇,就是当年参与领导了确山暴动和刘店秋收起义的马尚德啊!

黑龙江省委顺着这个线索调查下去,一路寻找到安徽合肥,虽然查到了一些相关资料,却始终无法查出杨靖宇确切的出生地。就在黑龙江省委一筹莫展时,《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文章,引起了调查组的注意。

这篇文章的作者名为杨易辰,是杨靖宇在南满期间的战友,他与杨靖宇的关系非常亲密,了解杨靖宇的出生地是在河南省。为了进一步了解,黑龙江省委调查组的陈雷,直接找到杨易辰,当面询问此事。杨易辰果然知道杨靖宇的出生地,果断地说出了杨靖宇的老家在河南省确山县,并将杨靖宇读书的经历也准确的说了出来。

东北抗日名将马占奎后人 河南的马从云寻父多年未果(10)

得到这些信息后,调查组立刻找到了方向,来到确山县后,根据杨靖宇的读书经历,很快就查出了杨靖宇的老家,并找到了他的子女马从云和马锦云。兄妹二人得知消息后,拿出了母亲临终前留给他们的照片,进一步确定了杨靖宇就是马尚德。

马从云在郑州铁路局材料厂任职期间,黑龙江省委负责人曾提出让马从云去黑龙江工作的想法,但马从云没同意。显然,他不希望自己得到任何特殊待遇。1964年,37岁的马从云因公牺牲。

马从云牺牲时,妻子方绣云已经怀有3个月的身孕,靠缝手套、糊纸盒养活4个孩子,生活很艰难。但方绣云总是告诫子女:

“咱是抗日英雄的后代,咱家可不能出孬种,更不能躺在爷爷的功劳簿上向政府、向组织提要求,捞好处。”

马从云的妹妹马锦云,一直在郑州铁路局托儿所工作,同样没有去黑龙江发展。

杨靖宇的一家人,都以不同的方式,为祖国贡献一生,不坠将军风骨,留给后人瞻仰。笔者借此文,向所有为了新中国而奉献一生的先烈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