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感悟100章(感悟人生智慧白话译文道德经)(1)

前言

人生哲理这个东西,理解的出发点不同,获得的人生感悟就不一样。从具体的事例来讲,姑且拿“活在当下”来形容,理解成“得过且过”是一种感悟;理解成只关注正在发生的事,不关注可能发生的事又是一种感悟……

对人生哲理的理解,有几个出处呢?我认为有两个:一个是思维。思维对哲理往往都是持否定或批判的态度,一般来说会将其视为“唯心”,是虚而不实的东西,然而,思维本身又把虚看的比实重要——比如它总是让你关注那些你没有得到的东西,恐惧那些可能发生的东西。

即便思维在装模作样的研究人生哲理,也会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好让它主导你的地位不被动摇。(欲望来自于思维的不满足属性,而真实的内心状态是波澜不惊的

第二个出发点是内心感受。这个就不展开说了,总之,用它去体会感受人生哲思,会让我们内心获得平静,相信每个人都会对此有过暂时体验(应该说找回平静)。

人生真正活得是什么?

不是权利财富,不是平安长寿,而是内心宁静,从容自在,是一生如一日地活在当下。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

有一个神奇的东西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存在了。无声无息,无形无象,永恒不变。它无处不在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世间万物都源于它,并且受它的影响。

我不知道它叫什么,所以给它取了个名字叫“道”,用我能想到的词来表述它的形状只有“无边无际”了。无边无际可以理解为流转不息,永无休止;流转不息永无休止可以理解为没有它影响不到的地方;所有的地方都影响到了,它又会回到最初的状态。

所以,“道”神奇,天神奇,地神奇,圣人也神奇(得道之人)。天地间,四种神奇的存在,圣人就占了一席之地。(实在不知如何翻译这里的“大”了。)

圣人效仿大地(养育万物——利他“功‬成‬而‬弗‬居‬”),地又受制于天(四季分明风调雨顺才能保‬收‬成‬——符合规‬律‬),天的做法又因顺从“道”而不可琢磨(“其不自生又以万物为刍狗”所以莫赌天意),“道”的变化来自于它无形无象自然而然的初始状态。(万变不离其宗,本‬然‬、如‬来‬、如‬是‬)

道德经感悟100章(感悟人生智慧白话译文道德经)(2)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

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译文

解决生存问题是升化思想觉悟的基础,保持内心的平静是化解烦恼的最佳方式。所以,修“道”之人也不能不吃饭,圣人周游天下也要携带必要的物资。(此句多种释意,我这里仍是秉承老子只是为了让尹喜感受“道”,体会“道”,理解“道”,践行“道”的创作背景解‬析‬。也‬可‬理解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按理说,拥有了足够多的物质财富就不应该有烦恼忧愁了,思想境界也会有条件得以提升。那为什么拥有天下的君主会有国破家亡的时候?(物质是思想进步的基础,但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自现,自是、自伐、自矜、居功,就‬会‬失去民心,自我膨胀成就不了大业。(思想的‬发展有两个走‬向‬‬,一是老子说得“静”(寡‬欲‬),如:不自现、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争等。;二‬是“动‬”(动‬念‬)自现、自是、自伐、自矜、居功等。

(这里讲的应该是“心物一‬元‬”的意思。物质和精神同等重要,但偏执于任何一极,都会导致人生偏离轨道。所以,不要再纠结老子是唯心还是唯物了,人家根本就没有这个意思。如果他体现出一点精神物质有轻重之分的话,整篇文章的思想就不能自圆其说了。)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

真正的善举是不会刻意让人所知的(这就是曹德旺说陈广标的原因。另:真善是没有目的的,但会让你“故无忧”。)少说话,说实话,就不会让人挑出毛病;心有所属,依“道”而行,人生就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事物来成就;以不变应万变,谁又知道你在想什么呢?(不伪装自己,别人也琢磨不透你。)得“道”之人,没有打不开的心结。

(这里应该是说“道”在现实应用中带来的积极作用)

所以,在得“道”之人的眼里,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一视同仁;物尽其用,承认凡事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就是“道”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得“道”之人,并不喜欢到处讲道;有不相信“道”的人存在,才让自己有了去探寻“道”的动机。(承接上段内容——无弃人,无弃物。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道理只能改变自己,无法通过你去改变他人。)不把自己修养品德的举动看得与众不同,也不被那些追逐物欲放纵自己的人所感染(既要从他人的恶行中看到善根,又不能被他们一时的欢乐所动摇),有智慧的人不会把事物的两面性分的明明白白(难得糊涂,看破不说破。)这就是“道”在微妙之处的体现。

延伸到生活之中就是,顺境与逆境快乐与痛苦对人生来说有其存在的意义,顺境的快乐不要肆无忌惮,逆境痛苦时也不要一蹶不振。可以明察秋毫,但不要以此炫耀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道德经感悟100章(感悟人生智慧白话译文道德经)(3)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译文

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知行合一或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会像溪水一样,由高到低流入大海,变得更加广阔包容(守在高处就不会拥有海量,况且守在高处就无法汇入支流,最终蒸发殆尽。)人若有溪水一样的性情,自然会在生活中提高自己的修养,亦会在独处的时候感受“道”的气息,如此一来,他表现出来的状态就是自然而然毫不做作的。(游走于虚实之间,无以束缚。)

对人来说,是有善恶美丑之分的(有善有恶意之动),所以要知善知恶(知善知恶是良知),更要扬善除恶(存善去恶是格物),这是在做人的基本原则。坚持这个基本原则,生活中的言行,思想道德修养就不会偏离轨道,最终回到无分别心众生平等的和谐状态(无善无恶心之体)。这一句‬解释上一段的“守其雌”,说“”中的动。

在生活中,胜不骄 败不馁(宠辱不惊),胸怀就会像山谷一样空灵深邃。拥有宽广的胸怀,做事就能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精神状态就会朴实无华,返璞归真。(这一句解释“知其雄”,说“动”中的静。)

“道”虽然无形无象,但完全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利用它,普通人用可以衣食无忧,圣人用可以治理天下,若是人人如此,国家就不需要依靠法律规则来治理了。(柏拉图《理想国》也有类似的观点。)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