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海兰 BY | LIU HAI LAN
主编 作家 编剧 文艺评论家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一曲长恨歌让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尽人皆知,
更让《大唐贵妃》的故事成了流传千古的经典。
18年前,梅葆玖先生演出的一版《大唐贵妃》
在18年后,又被北京京剧院和上海戏剧院复排了。
演出在上海国际博览会期间上海大剧院连演五场,
座无虚席博得国际国内观众叫好声不断——太漂亮了!
而诸多行家却在一片叫好声中更添了一份震惊:“这些演员的服装造型,
跟18年前梅葆玖先生演出那版一摸一样啊!”
在时代审美观飞速变化的这18年,
为何这些服装造型看上去丝毫不显得陈旧或过时,
反而像自带仙气,更加熠熠生辉呢?
那娇艳欲滴的牡丹,
在大唐贵妃的衣裙上瓣瓣灵动,
舞着贵妃生活中的乐与悲,
吟着贵妃一生的幸与衰,
所谓的经典大抵就是如此了吧!
而创作这经典的人之一,
正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
国宝级舞美设计大师蓝玲之女——
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张 颖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 香港理工大学纺织与制衣系硕士。
中国舞美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家学会会员。 作品:有越剧《荆钗记》、桂剧《七步吟》、
晋剧《傅山进京》,京剧《武则天》《大宅门》,
大都版《牡丹亭》《孔子入卫珉》《赵氏孤儿》,
昆曲《金印记》《哈姆雷特》,话剧《尹在纳西》,
锡剧《紫砂梦》,楚剧《万里茶道》,民族歌剧《楚庄王》等。 曾多次荣膺文化部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中国戏曲学会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诸多大奖,
个人获得文华奖舞美设计奖、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奖、
中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最佳舞美设计奖
及多届各省戏剧节舞美服装造型设计奖等多项荣誉。
为什么一定要在张颖前面冠以“蓝玲之女”的头衔?
因为蓝老师和她的蓝家班在业界的声望实在是太高了。
曾经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当家服装造型设计总监、
现今戏剧界声名远播、申报非遗呼声最高、
在舞台艺术领域享有“造美之神”美誉的蓝玲
其50多部作品先后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文化部文华奖、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奖、
中国艺术节、中国戏剧节大奖、中国戏曲学会奖、
中国电视金鹰奖等国家级大奖,省级奖项更是不胜枚举,
更值得一提的是:年逾70的她至今还活跃在创作舞台,
她创作的业绩又被她自己的一部部新作品不断地刷新着。
虽然在事业上收获颇多,但提起自己的女儿张颖,
蓝老师却是满心歉疚,
因为自己工作忙,经常到各地演出,
那时丈夫也在外地工作,
女儿张颖只能托管给朋友照顾,就连女儿的艺术天赋,
也是她偶然间才发现的。
张颖的艺术天赋是从小学时代就已经显露了出来。
那一天,偶然间,蓝老师在家里收拾东西,
发现了一张小孩子玩的圆形纸牌,
这张纸牌是白板,上面没有印东西,
而是用铅笔画上了精致的侍女头像,
那描摹精准的线条和气韵生动的细节马上就吸引了蓝老师,
她找到女儿张颖问:这是你画的?
张颖说:是啊,你不信?我画给你看啊~
说着,个头还不高的张颖踩着小板凳拿着粉笔就在家里的
小黑板上画了起来。
没多一会,一个形神兼备、精致的粉笔版侍女像就完成了。
虽然发现了女儿的艺术天赋,
那时的蓝玲根本没条件为女儿提供早期的艺术教育,
但张颖却回忆说,
儿时的艺术启蒙来自妈妈偶尔在家中的勾勾画画。
原来,虽然蓝玲经常演出,很少在家,
但仅有的在家的一段时间也经常会见缝插针地在纸上涂涂画画地琢磨人物造型设计,
小张颖有样儿学样儿,妈妈画的时候她也在一旁偷偷地画。
这宝贵的点滴偷师学艺,
竟耳濡目染成了引领张颖走上艺术道路的启蒙。
香港理工大学服装硕士毕业时的 张颖
从中国顶尖级的艺术学府中国美术学院毕业之后
她获得了香港理工大学的服装硕士学位,
然后又回到浙江理工大学继续执教前后整整12年,
从一开始只是因为看到妈妈一个人从早忙到晚,
心疼她太辛苦于是主动拿起笔帮忙性质的勾勾画画
到被妈妈说服将精力投注于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去尝试的戏曲服装设计,
张颖说,一路走来,这种偷师学艺的感觉竟然一直都在,
一是因为妈妈一直特别忙,
有时候跟她请教一个专业问题,她就会让我自己去查,
但她对蓝家班师哥师姐们的问题却总是很耐心地一一解答,
二是因为越做得多越发现中国戏曲服装文化的传承后继乏人,
很多在学院里学不到的东西都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继续学,
而这种学很多时候都是没有老师的,
是必须要靠自己去查资料、
去走访民间艺人等多种形式才能“偷”来一点点的。
也许正因为有着与一般年轻人不一样的独特眼光
与一颗能够静下来的心,
蓝玲发现但凡经过女儿张颖之手绘出来的图样
都十分大气、灵动,
但凡经过女儿张颖设计出来的服装
都既有古典美又融合了现代美学观。
蓝老师有一句名言,那就是“为演员塑造角色”,
而女儿张颖设计的服装
无论是从纹样儿设计还是从专业配色角度
都能看出其用服饰“塑造角色”的独具匠心,
可以说这既是她扎实学院派功底的体现,
也是她对戏曲服装设计天赋灵性的表达。
而让诸多业内行家更为惊艳的则是
这些生动地塑造出了人物命运线的服饰即使经过了18年时间依然充满艺术张力:
从“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姹紫嫣红,
“一朝选在君王侧” 一朵雍容华贵的红牡丹;
“春寒赐浴华清池” 氤氲蒸腾出的一朵娇艳欲滴的出水芙蓉;
“尽日君王看不足” 激情鼓点中舞动的妩媚橙牡丹;
“天长地久有时尽” 长生殿里一朵惆怅的黄牡丹;
到 “宛转蛾眉马前死”时 绝望而又缱绻的一袭白牡丹;
整个人物命运线由不同的服饰设计得恰到好处,
而高潮处莫过于下面的这场“仙会”,
以往我们印象中富贵奢华的大唐贵妃
被这霓裳羽衣中的仙女形象彻底颠覆,
白色轻纱质感中有水波的纹理,
有粉色花瓣在风中飘落,
象征着如水般的女子在世事尘间的浮沉,
亦写意出了一段出尘世而不染的千古爱情神话。
18年前,
梅葆玖老师出演的《大唐贵妃》就是在蓝老师指导下张颖手绘的设计稿,
梅葆玖老师表示非常喜欢,拿到戏服时更是爱不释手。
无独有偶,18年后,
当梅派传人、国家一级京剧演员史依弘老师
决定复排《大唐贵妃》的那一刻,就立即请来了蓝老师,
并明确表示:服装设计还用18年前那一版。
于是蓝玲老师又拿出了当年张颖画的服装手绘设计稿,
在保留原有设计的基础上,
此次采用了全新的面料和现代工艺,加强了服装的质感,
于是便有了今日再现经典的传奇。
18年前 梅葆玖 老师的《大唐贵妃》
18年前 张颖 和 著名京剧艺术家 梅葆玖 老师的 珍贵合影
张颖说:“我很幸运能在母亲的引领下进入到这个行业,
接触到戏曲界很多优秀的前辈,
他们每一个人都像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而中国戏曲服装设计艺术更是一块永远也挖不完的宝藏。
以前上学的时候,总觉得西方艺术史很了不起,
因为他们的理论性很强,
很多东西都有文图记载、体系完整,
但我越是深入到中国传统戏曲服饰研究中才越发现:
西方的很多艺术理论,在我们古代很早的时候就都有实践,
不过很可惜的是:时至今日,能在书本上查阅到的不多,
很多传统戏曲服饰设计文化和手工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妈妈这几十年的坚守,
一直在一边做项目一边做传承和整理,
到了我这一代,更加感到肩负重任,
它是祖国瑰丽的文化宝藏,
值得我们去用心传承并开拓创新。”
本文系原创,欢迎转载但请带作者署名,感恩厚爱
主编 | 作家 | 编剧 | 文艺评论家:刘海兰 Liu Hai Lan
中国戏曲服饰
是祖国瑰丽的文化宝藏,
而不畏清苦,甘愿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
传承与守护这份文化宝藏事业的人,
其境之美也堪比宝藏。
合作联络13910164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