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能做到“人如其名”的人并不多,但陈传谱绝对算一个。也许冥冥中正是因为名字里的这个“谱”字,他的人生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已经死了的粤曲人物(天河沙东人物陈传谱)(1)

小e是在沙东街文化站乐蓓艺术文化中心见到陈老的。享有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安徽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天河区老干民族乐团指挥等多种荣誉,已经71岁高龄的他,并未在退休后颐养天年,反而一头扎进基层民族乐团,教学、指挥、作曲、当二胡手......仍以“职业音乐工作者”的名义要求自己,忙得不亦乐乎。对于旁人的关心,他总笑言道:

已经死了的粤曲人物(天河沙东人物陈传谱)(2)

累不死,但能闲死!

已经死了的粤曲人物(天河沙东人物陈传谱)(3)

扎根社区:音乐灵感源于生活

出生于安徽寿州“书香门第”的陈老,从小就在文化馆里摸着各种乐器长大。耳濡目染,让他走上了音乐之路。

1999年,陈老随女儿来到广州后,便成了社区里的音乐活跃分子,先后加入广东侨联南洋民族乐团、天河区老干民族乐团和活跃在沙东街的广东汉乐乐团。

因为对音乐的认真和专业,他不仅在各个乐团中担任着编曲、指挥、二胡手等角色,更作为乐团总监成为各个乐团里的主心骨,先后创作出了《地道战叙事曲》、《红歌联奏》等经典曲目,在广州市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汇演等演出中震撼全场,获得好评如潮。

已经死了的粤曲人物(天河沙东人物陈传谱)(4)

在乐团里,他是指挥,是作曲者,更是乐团的主心骨。

已经死了的粤曲人物(天河沙东人物陈传谱)(5)

陈老作为乐团指挥带乐团参加各类演出。

南方的文化娱乐生活比北方丰富很多,在这儿音乐的生命活力更强。

陈老告诉小e,来到广州,除了从老电影、经典红歌中汲取“营养”,他许多的创作灵感都来源于生活,他最得意的作品之一《欢乐的社区》便是最好的诠释。

“一年中秋节,我散步走过天河城广场门口,看到门前搭建的中秋节布景,以及人们欢庆中秋的喜悦情景,一下就有了这首曲子的创作灵感。”

陈老笑称,他联想到平日在社区里看到的社区群众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一幅人们欢天喜地庆丰收的音乐立体形象就在他脑子里形成了。

已经死了的粤曲人物(天河沙东人物陈传谱)(6)

和乐团团员们一起表演二胡齐奏。

已经死了的粤曲人物(天河沙东人物陈传谱)(7)

演出中的陈老。

为了能让社区乐团把这首曲子表现好,他特意为非专业水平的社区乐团编写了适合每种乐器演奏的配器和声乐谱,并在与乐队队员排练时,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耐心地分别给予指导。

“因为非专业乐队没有经过配器和声,弹出来的曲子基本都是一个调,太单调,我就想给他们提升提升。”陈老说,把各种乐器进行配器创作,有了和声,就像人有了立体的骨架,不再松散,曲子更好听了,气势也出来了,乐队的表现也更有活力,更有感染力了。

在他的指导下,三个乐团成了广州各类大型演出和比赛中的常客,还曾多次获得“好相会”、“美在金秋”、“丝路传歌”等多个“中老年才艺展示大赛”的大奖。

已经死了的粤曲人物(天河沙东人物陈传谱)(8)

新“老广”的快乐生活

陈老坦言,从十几岁成为二胡独奏演员起他的生活就没有离开过音乐,写过的歌曲不下几百首,还被列入安徽戏曲志名人之列。来到广州后,他逐渐被这里热情的岭南文化所感染,成了一名新“老广”。

已经死了的粤曲人物(天河沙东人物陈传谱)(9)

陈老和乐队成员们的合影。

玩音乐,玩石头,坚持走路 —— 谈到自己的退休生活,陈老感觉很满足。

每天5点半起床,每周休息1天,他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比“上班族”还满。除了每周三个乐团定时定点的排练聚会,他还在沙东街文化站里的乐蓓艺术文化中心当音乐老师,为沙东地区的音乐爱好者授课。除此之外,因为住在华南师范大学附近,他还常常参加学校爱乐协会的活动,帮助学生们办新年音乐会,甚至免费为学生们上二胡演奏课,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已经死了的粤曲人物(天河沙东人物陈传谱)(10)

除了音乐,陈老的第二大爱好便是收藏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石头。去旅行,或是平日在公园爬山、散步,他总能发现不少新奇的石头,捡回家清洗干净,细心摆放、拍照,还会给每块石头命名并自作小诗一首。

已经死了的粤曲人物(天河沙东人物陈传谱)(11)

十二生肖四卯兔,蹦蹦跳跳闲不住,

生姓温顺惹人爱,人格性属得兼顾。

—— 陈传谱

玉兔石

如今,陈老已收藏了上百块奇石,还准备开办奇石展。

已经死了的粤曲人物(天河沙东人物陈传谱)(12)

陈老收藏的奇石《西式早餐》

此外,为了身体健康,陈老每天再忙都会坚持走路1万步以上,还会用手机计步器记录自己每天的步数,在网上跟朋友比赛。

“能有这几样爱好,我每天过得很充实,很快乐!”陈老笑着说,也许要等到自己动不了的时候,才会放下音乐吧。

【记者 莉莉】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编辑 楚韵】

来源:微社区e家通幸福沙东(xxsbejts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