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公众号和头条号同时发布

文章精简后制成的短视频:西瓜、抖音和哔哩哔哩发布

五次中东战争始末(第二次中东战争)(1)

2019年1月,我创建了我的公众号,两年多的时间内笔耕不辍,最多的时候一周写了十四篇原创文章,现在的更新频率是一周一篇长篇,从无断更,已写了300多万字,内容主要是时事政治、国际关系、历史、文化、宗教、哲学、金融、宏观经济和地产等领域。我在此处已发布的长篇,后续篇章可以去我公众号先睹为快,搜索侃侃乱侃即可。

我目前发的文章已经超过了八十篇,可以点击这个汇总贴《截至目前我在头条号上发布的所有文章的直达链接》,选择自己想看的内容更为便捷。

上篇未看的可以点击此标题《第二次中东战争上》,直接跳转正文阅读。

紧接着上篇,在了解了第二次中东战争的背景以后,我们再来看看此战的经过和结果。

五次中东战争始末(第二次中东战争)(2)

五次中东战争始末(第二次中东战争)(3)

在这场战役中,以色列军队共有17.5万人参与,坦克400辆、火炮150门、作战飞机155架。英国投入了各部队45000人,法国34000人。

五次中东战争始末(第二次中东战争)(4)

以色列空军流星(图源:Wikipedia 维基百科)

其实三国联军对埃及动手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因为埃及为了独立,采购了大量的苏联武器,包括530辆装甲车,其中230辆是坦克,150架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50架柳辛伊尔28轰炸机,还有潜艇和其他海军舰艇,这种先进武器的涌入彻底改变了本已不稳定的力量平衡,让以色列和英法深感不安。在此战中埃及投入了总兵力约30万人、装甲车含坦克530辆、火炮500门、作战飞机255架,但仅100余架能完成作战任务。

埃及许多飞行员和坦克手还在苏联受训,导致多数先进和重型装备不能在实战中发挥作用。埃及投入的兵力人数虽多,但论军队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是比以色列差。所以,埃及也与约旦和叙利亚结成了秘密联盟,以备不时之需。况且,埃及的防御重点是尼罗河三角洲及运河地区,所以,在西奈半岛仅有3万人左右。

终于在1956年10月29日,英国、法国和以色列三国联军,对埃及发动了军事行动,时隔七年,战争又一次在这片土地上爆发了。

五次中东战争始末(第二次中东战争)(5)

米特拉山口战斗

1956年10月29日下午5点,由沙龙上校指挥的以军第202伞兵旅在法国空军的支援下,首先在米特拉山口空降了500余人和部分武器装备。就是想利用埃及军队在西奈半岛中部地区兵力稀少的这一弱点,攻其防御最弱之处。想当初第一次中东战争时,以色列哪有什么空军基础,短短七年,推行强制性兵役,迅速提升了海陆空军队数量。

该旅的主力部队为3000人,先是与米特拉山口的伞兵会合后,再向米特拉山口突进。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其中一场“眼泪山谷之战”也是在此地发生的。

五次中东战争始末(第二次中东战争)(6)

埃及总统纳赛尔 (图源:百度百科)

米特拉山口位于西奈半岛,长23千米,可从东面控制通向苏伊士运河的所有道路。两旁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此地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让以色列心心念念许久,12年后以色列又故技重施,再一次想占领此地,但是仍未成功。

埃军司令部接到前线报告后,东部军区司令部在当天,命令第二步兵旅的第五、第六营立即开过运河,迎战米特拉山口的以军部队。埃军总参谋部派遣第米特拉山口第四装甲师的主力由运河西岸进入比尔.吉夫贾法地区,两个国民警卫旅尾随前进。第二侦察团向东南运动,企图切断以色列空降部队的退路,对米特拉山口的以军构成包围之势。

1956年10月31日中午,以军两个连,包括坦克支队和重迫击炮队组成的侦察分队进击米特拉山口。以军一进入海坦谷地,即遭到埃军5个连伏兵的袭击。埃军占据了东南两地的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充分发挥火力优势。以军进退两难,只得利用临时工事进行抵抗,双方激战至黄昏,以军才占领谷地东部。

阿布奥格拉战斗

以军为实现“中间突破”战术,威胁西奈北部埃军主力,配合202伞兵旅在南线的进攻,决定以第38特遣部队突击阿布奥格拉。阿布奥格拉位于西奈半岛东北部,东距埃以边境30公里,向西可通运河重镇伊斯梅利亚,从阿里什到库赛马的公路也通过这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埃军在阿布奥格马的前方鲁阿法水坝等地有坚固据点,形成了完整的防卫体系。

1956年10月30日中午,以军第七旅进至乌姆卡特父南线600米处遭到埃军反坦克火炮的袭击,损失不小。以军正面进攻失败后,第七旅奉命采取迂回战术,于31日越过埃军防守薄弱的达卡山口,进逼阿布奥格拉和鲁阿法水坝。以军南部军区司令部为配合第七旅行动,命令第十步乌姆卡特父兵旅提前于30日下午行动,由东向西正面进攻,于当晚抵达乌姆希汉和乌姆卡特夫的东线,第七旅由乌姆卡特夫南面进攻。埃军也从阿里什和运河方向调集部队增援阿布奥格拉。

1956年10月31日,以军以第七旅对阿布奥格拉发起进攻,受到埃军顽强抵抗和正确的炮火轰击。中午埃军两个步兵营夹击以军。以军在空军火力增援下,占领阿布奥格拉后,该旅立即分兵两路,一路向西推进,一路向东围攻鲁阿法水坝的埃军据点。埃军凭借20多个反坦克掩体组成的防御工事进行顽强抵抗,但未能抵挡以军的推进。以军于当夜占领该地,尔后转入防御。乌姆希汉和乌姆卡夫特的战斗也十分激烈,埃军依靠两个营的兵力就顶住了以军两个旅的进攻。达扬总参谋长亲自督促第十步兵旅进攻乌姆卡夫特,但遭到埃军炮火猛烈袭击,进攻屡屡受挫,旅长古迪尔被撤换。

以军命令第37机械化旅乌姆卡夫特,1956年11月1日凌晨,第37旅先头部队发起进攻,遭到埃军炮兵和反坦克武器的集中射击,后续部队也误入雷场,旅长戈林达阵亡,大部分官兵受伤,进攻失败,以军总参谋部不得不命令停止进攻乌姆卡夫特阵地。但这时阿布奥格拉已落入以军之手。

埃及与英法联军交战

正当埃及军队在西奈抵挡以军,大批埃军由运河开进西奈并准备大规模反击的时候。1956年10月30日下午6点,英法两国借口保护运河航运,向埃及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埃以双方停火,并允许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否则派兵干涉。

限12小时以内作出答复:1、两国政府立即停止在陆海空的敌对行动;2、两国军队相互后撤,埃及军撤至苏伊士运河西岸,以色列军撤至运河以东10英里处;3、埃以两国政府同意英法联军为隔离两国军队和保障一切国家船舶在运河航行而暂时占领福阿德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城。

以色列按照早已和英法商量好的接受最后通牒要求(典型的狼狈为奸)。纳赛尔则在当天深夜加以拒绝,并于31日早晨命令尼罗河流域和苏伊士运河区的防空部队进入戒备状态,命令阿密尔在英法军进攻时撤退西奈半岛和部队,保卫苏伊士运河。纳赛尔认为,只要能守住拉法阿布、奥格拉、阿里什三角地区,就能阻止以色列军从北路、中路进攻西奈半岛,而当前威胁最大的是已经到达哈萨拉的以色列第7装甲旅即将与米特拉山隘的空降部队会合。为此,埃及军迅速将运河西岸的第4装甲师推进到哈萨拉,同时为阻止第7装甲旅与空降部队的会合而将部队推进到萨马代。

遭埃及拒绝后,英法空军(司令凯特利上将,拥有100余艘潜艇、约650架飞机以及大量海军陆战队和其他地面部队)在1956年10月31日下午对埃及的15个机场、一些兵营和开罗、亚历山大、塞得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等城市的重要经济、交通设施,进行了疯狂的轰炸,同时轰炸西奈的埃及部队,企图将埃军拦截在西奈半岛,使拥有250余架作战飞机的埃及空军遭到毁灭性打击。

联军海军也出动对埃及港口进行了袭击。掌握了制海权。埃及识破了英法的这一战略企图,在英法空袭后,埃及总统纳塞尔为防止英法占领运河区,而使西奈部队受到夹击的危险,命令增援部队停止进入西奈,在西奈的守军迅速撤至运河区。这样,埃军开始有组织、有计划的撤出西奈半岛。驻守在乌姆希汉和乌姆卡夫特的埃军,虽受以军三面包围,仍然利用夜色掩护,向阿里什方向撤退。

1956年10月31日,以军在英法空袭埃及后向开始准备撤退的埃军进攻。但沿途遭到埃军顽强阻击,至1956年11月2日凌晨以军进至阿里什时,埃军主力已撤退西奈半岛。

五次中东战争始末(第二次中东战争)(7)

西奈半岛局势图,英法联军侵略路线 (图源:Wikipedia 维基百科)

打破对蒂朗海峡的封锁是以色列发动这场战争的主要目的,沙姆沙伊赫是蒂朗海峡西岸重镇,11月2日,以军第9旅可是进攻沙姆沙伊赫地区。该地的埃军两营守军在接到埃总部的撤退命令后,鉴于海上有英国海军的封锁,陆路缺乏交通工具,因此,只能固守阵地。以军多次发动进攻,仍未得手。5日,埃军在多面夹击、孤军奋战的情况下,丧失阵地。埃及军队这种不顾后路的打法,使得军队主力得以后撤。但此时,埃军主力已全部撤出西奈半亚喀巴湾岛,从而保存了有生力量。

埃军保卫运河战斗

埃军同英法军队的战斗主要在塞得港进行。从11月1日起,英法空军对塞得港进行连续轰炸。1956年11月5日拂晓,英法想向塞得港空投了第一批伞兵,英军伞兵约600人在加密尔机场周围着陆,并迅速占领了机场。法军伞兵500人在富阿德港降落并很快占领了供水厂。下午1时45分,英法第二批伞兵又在上述两地着陆。

1956年11月6日上午,英法军队首先用猛烈炮火袭击塞得港防御阵地,然后,2.2万名海军陆战队队员开始登陆。英海军第三突击旅在塞得港登陆作战,法军海军陆战队在富阿德港登陆。6日深夜,英法登陆部队沿苏伊士运河南下,企图一举占领运河区,但遭到埃军抵抗。

五次中东战争始末(第二次中东战争)(8)

英军在被轰炸过的埃及 (图源:Wikipedia 维基百科)

埃及军民奋起保卫塞得港。英法第一批伞兵着陆后,埃及当局通过设在各重要地点的广播,迅速告诉居民敌军降落的地点,群众立即集合起来,协助守军消灭敌人(埃及人还是很团结和勇敢的呢!)。使英法军队始终没能完全占领塞得港,先头部队只进到塞得港以南27公里的卡卜。

苏联态度

此时,苏联的注意力正为匈牙利事件所吸引,难以兼顾埃及危机。在匈牙利局势明朗化之后,苏联便采取一系列行为,主要是以不同的措辞照会有关各方。赫鲁晓夫在致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中称,以色列的行为“将使以色列是否能继续作为一个国家而存在发生问题”,致使本·古里安大为不安,赶紧向联合国表示接受其一切停火建议而不带任何附加条件。

苏联在致英国首相艾登和法国总理摩勒的信中称:“如果拥有各种现代化毁灭性武器的更强大的国家向英国和法国进攻的话,那么英法两国会处于何种境地呢?”致使英法慌忙要求美国保证北约组织的团结。而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函则称,“如果这场战争不予制止,则将险象环生,并能发展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美国和苏联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拥有原子武器的大国,对于制止战争和恢复近东地区的和平负有特别的责任。(那时候的苏联发话何其管用,可惜在美欧的阴谋下,苏联在1991年12月25日解体了)

美国态度

此时的美国政府,既面临苏联要求联合采取决定性措施,又面临英法要求保证北约组织团结,显得有些左右为难。如果不与苏联联合采取行动,那么在“运河回合”中得分的将是苏联,而得罪阿拉伯国家的就是美国。经过内部的紧急磋商,美国政府一方面声明拒绝与苏联采取联合行动,并以美军进入全面警戒状态为姿态,警告苏联不得进攻英法;另一方面照会英法,表明只有当苏联进攻欧洲或埃及进攻英法舰船时,才有所谓“大西洋的保护”问题,当务之急是限英国在12小时内停火。

中国态度

中国坚决支持埃及,发表正式声明声援埃及,后无偿提供2000万瑞士法郎援助埃及。(看看我们国家多好,直接给钱,也没任何附加条件,真的是雪中送炭啊!)

五次中东战争始末(第二次中东战争)(9)

英法以三国的行动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指责。作为三国盟友的美国也不满这次秘密行动,他们将英法的侵略看作是殖民主义的再次体现。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直接致电英国首相艾登施压。经济上,美国政府故意抛售英镑,导致英镑汇率浮动并贬值15%,同时否决英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申请,亦停止向英国的经济援助。

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也提交议案要求英法立即撤军,遭到英法两国否决后又敦促联合国大会召开紧急会议,正式通过决议要求停止战争并从埃及撤除所有外国军队。另一方面,忙于匈牙利事件的苏联也插手苏伊士运河危机,甚至警告英法两国,必要时苏联将动用核武器(虽然北约的情报显示苏联当时根本没有能够直接从本土袭击巴黎或伦敦的导弹)。美苏两国的介入动机各不相同:美国希望能够拉拢一批刚刚从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统治底下独立出来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避免他们倒向苏联阵营;而苏联则能通过插手苏伊士运河危机淡化国际社会对其出兵匈牙利的关注。

五次中东战争始末(第二次中东战争)(10)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和埃及总统纳赛尔,摄于1960年(图源:Wikipedia维基百科)

在苏联宣布,如英法不停火,苏将对英实施核攻击的同时,美国为把英法势力挤出运河区,命令全球美军进入戒备状态,威胁英法。在埃及国内,军民坚决反抗,团结起来一致抵抗侵略者。终于在国际社会强大舆论压力下,英、法被迫在11月7日宣布停火,1956年11月22日撤出全部军队。在埃及应允以色列有蒂朗海峡水面航行和空中飞行权后,以色列军队于1957年3月从西奈撤出全部军队,所遗有争议的加沙地带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由“联合国军”暂时管理。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英法对埃及的轰炸持续6天,地面战斗40余小时,英国死亡16人,96人受伤;法国死亡10人,33人受伤,损失飞机50余架;以色列死亡172人,817人受伤,1人被捕。

埃及方面死亡不到3000人,还有1000多名平民被杀,军方受伤人员为900多人,损失飞机200架,五大城市遭到严重破坏,1.2万幢住宅毁于战火。

以色列虽撤离西奈半岛,但解除了埃及对蒂朗海峡的封锁,亚喀巴湾的航行不再受阻。苏伊士运河是在1956年10月至1957年3月关闭的,这是苏伊士运河建成以来第一次关闭。但是因为以色列的建国,导致阿拉伯国家们心生不满,从1950年开始,埃及一直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蒂朗海峡。所以此战以色列虽然没有赢,但是通航解禁,也达成了战前的一个目的。

苏伊士运河危机不但导致了一个政府的垮台,当时时任英国首相的安东尼 · 艾登因为此战正式辞职。法国总理居伊 · 摩勒的总理地位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英法两国在全球的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二战让英法综合国力受损严重,可是第二次中东战争明显就是对其他弱小国家的侵略,他们妄图再现殖民时期的剥削,这已经不合时宜了。依然故我地这么做,口碑都跌了很多。历史学家得出结论,这场战役也是“标志着英国作为世界主要大国之一的角色的总结!

此外,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成为真正主宰中东乃至全世界的力量。二战后,世界形成了两级格局,北约和华约的领导国分别为美国和苏联,英国和法国已无领导资格。其实,面对苏联的核威胁,美国自己也很慌。

美国外交官雷蒙德·黑尔后来回忆道:“很难让自己回到这个时期。确实有一种对敌对行动的恐惧,对苏联积极占领中东的恐惧,你几乎可以听到苏联人的靴子在炎热的沙漠上摩擦。”

对法国来说,没有核武器的他们,只能认怂。也深知美国并不是一个可靠的盟友,只有拉拢欧洲其他国家才可能与美国和苏联抗衡,制造第三股平衡力量,所以后来法国才极力促成组建欧盟,至于欧盟形成的历史,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我之前的这篇文章《英国脱欧脱的是什么欧?来看看欧盟的历史和发展!》(点击此标题即可跳转正文)。此外苏联的核攻击威胁也让法国下定决心,必须研发自己的核武器。

对埃及的纳塞尔来说,虽然埃及在军事战略上彻底失败了,但却获得了政治上的胜利,也让刚刚成为共和制没多久的埃及,能彻底摆脱君主制的阴影,进一步加快了共和制的完善,巩固了埃及革命的胜利果实。埃及经过此役,成为了阿拉伯世界对抗以色列的主要力量,并建立了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根据地。

此战还有一个影响,联合国创建了UNEF维和部队,来“保卫”埃及和以色列的边境,自此,联合国终于有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直接派兵入驻介入中东地区局势。直至今日,巴勒斯坦的戈兰高地曾经被以色列非法占领,其中一块区域仍然有联合国维和部队的驻军。

这场只有九天多的战役就这么落下了帷幕,从此战可以看出,埃及还是很有反击力的,军民同心,比第一次中东战争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联军一起对抗以色列时要出色得多,再一次证明,齐心是多么得重要。

英国、法国和以色列三国的野心昭然若揭,可是他们为什么会失败呢?因为他们高估了自己的国际地位,那时候的世界老大哥苏联,是不会眼看着他们在中东地区这么乱搞一通的,祭出“核武器”的大旗,瞬间就让他们乖乖的。

但是,美国的表现更为狡诈,一棒子再加一块糖,软硬手段兼施,又想维护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又想对北约各国尽量不得罪,太偏帮北约呢,又怕让中东的阿拉伯国家更加反美,既要面子,又要里子;既要赚钱,又要权力;既有经济武器,又有核武器,两手都硬。在当时的境况下,美国政府的智囊团给出的方案,无疑是对美国最为有利的。所以,读多点历史,很多事情可以看得更透彻一些。

埃及在这种情势下,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对于民众不畏死亡地配合军队去击杀英法伞兵,我看得十分感动。

中东地区的人民们非常不容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军事实力不强,只能处于被剥削的地位。不要以为我们已经处在一个和平年代,其实人类自古至今,从来没有一刻是没有战争的,一处太平,不代表地球其他角落也依然安宁。

多关心一下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历史和政治,你会发现你比以前更懂得居安思危,更不会被国外有心的媒体所洗脑。就如犹太人,他们在世界上竖立起的形象都是聪明和会做生意,可犹太人聚集最密集的以色列,他们以前和现在都干了些什么呢?一个民族的特征,是不会突然之间改变的,那要了解他们,就得从历史着手。

只有国家更强大了,老百姓们才会更好,而如何让国家更强大,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体,就得从自身做起,努力学习,进步不止。

愿世界更好!苦难更少!国泰民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