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诸葛亮,我们不禁想起那个三国争雄的年代,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千年妙计诸葛亮?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千年妙计诸葛亮(侃古今史话二千古诸葛亮)

千年妙计诸葛亮

说起诸葛亮,我们不禁想起那个三国争雄的年代,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毕竟这样的人生可遇不可求,我们注定默默无闻地走过一生,世上再也没有那样的风云际会,君臣一体。

还记得杜甫写诸葛亮写得最好: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花木掩映,斯人已去?但为什么即使过了千年,依然有无数人为之凭吊!这是为什么呢,诸葛身上到底有何让后人所缅怀追思的品质呢?今试言之。

一.安贫乐道。诸葛亮出茅庐前安心读书耕田,即使外面天下大乱,依然能平心静气修身养性,而不是到处谋求富贵。当然我也没有看过《三国志》,从演义中看,天下大乱的时候别人都是主动谋求职业,以期为世所用,如凤雏庞统等。说明从诸葛亮的内心深处来说,不想涉世太深,为了军阀混战出谋划策导致黎民百姓受尽战乱之苦。

二.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其成为自古以来被看作惜才爱财的典范模板。古往今来,读书人的梦想都是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被国家所用,能为老百姓谋幸福、谋发展。只可惜古代的生产力水平确实不高,国家既没有能把所有读书人才智为其所用的能力,且古代制度也不尽完善,致使极多的读书人不能被国家所用,他们即没有能力耕田,也不愿意放下身段做苦力,还没有社会地位,被人瞧不起,所以常常想起诸葛亮,想受到诸葛亮一样被君主三顾茅庐的殊荣。

三.忠诚。诸葛亮是忠诚的代表,前后《出师表》,即便是如今读起来也是催人泪下,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在今人看来,即便是被杜甫称作伯仲之间的伊尹、吕尚、霍光这些人的忠诚度都是存疑的,但是两千年来没有人对诸葛亮的忠诚度存疑。

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这或许是我们经常想起诸葛亮的缘由吧!只是我们能被谁欣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