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 修辞手法运用得当,就可增加文章的情趣,增强表现力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创作中是很讲究修辞的其修辞的手法名目繁多,下面选择较常用者分类进行论述,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对联中名词活用的联句有哪些?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对联中名词活用的联句有哪些(楹联的修辞运用)

对联中名词活用的联句有哪些

修辞

修辞手法运用得当,就可增加文章的情趣,增强表现力。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创作中是很讲究修辞的。其修辞的手法名目繁多,下面选择较常用者分类进行论述。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就是利用乙事物与甲事物间的类似点从而用乙事物来比譬甲事物。比喻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对联都经常使用。

1.明喻

明喻,常用“乙像甲”这一形式来表示,只是对联中多以“如”、“似”之类来代替“像”罢了。如:

两崖如剑立;

一江似布悬。

用“剑”来比喻两崖的峭壁,用“布”来比喻一江之水,属明喻。

江城如画宜初霁;

风月无边似旧时。

这副对联题于武昌黄鹤楼。上联的“如画”,就是明喻。

长与流芳,一片当年干净土;

宛然浮玉,千秋此处妙高台。

这副对联题于浙江温州瓯江孤屿江心寺。“宛然浮玉”,也是个明喻。宛然,意即好像;浮玉,比譬孤屿在瓯江中的样子。

2.暗喻

若将“像”这类词语直接用成“是”之类的词语,就是暗喻了。暗喻又叫隐喻。

撼江上石头,抵不住迁流尘梦。柳枝何处,桃叶无踪,转羡他名将美人,燕息能留千古迹;

问湖边月色,照过了多少年华?玉树歌馀,青莲舞后,收拾这残山剩水,莺花犹是六朝春。

这副对联题于南京莫愁湖。末句“莺花犹是六朝春”就是一个暗喻,是直接用“是”来表示的。

水作青罗带;

山为碧玉簪。

这副对联题于广西桂林阳朔画山。“水作青罗带”和“山为碧玉簪”,中间的“作”和“为”,意思相当于“是”,也是两个暗喻。

3.借喻

借喻,是直接用乙事物取代甲事物,表达两事物之间的关系,比暗喻还要紧切一些。它和“借代”的不同,在于借喻也可以换成明喻。例如:

水从碧玉环中去;

人在苍龙背上行。

这副对联题于河北赵县赵州桥。上联完整的说法当为“水从碧玉环似的桥洞中去”,下联完整的说法当为“人从苍龙背般的桥面上行”。但这样说很啰嗦,直接用“碧玉环”取代“碧玉环似的桥洞”,用“苍龙背”取代“苍龙背般的桥面”,比譬犹在,语言大大简练了。因此,如果说暗喻因为联语必须十分凝练而在对联中的使用中比明喻更经常一些的话,那么,借喻在对联中的使用自然更为常见。

(二)比拟

比拟,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以物拟人,比较常见。如:

洞辟几时,问桃花而不语;

亭蹲一角,对潭水以怀情。

这副对联题于湖南桃花源水源亭。说“问桃花而(桃花)不语”,“亭蹲”在那里对潭水“怀情”,就把“桃花”和“亭”人格化了。又如:

水如碧玉山如黛;

云想衣裳花想容。

上联引用的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句,下联引用的是李白的诗句。“想”是人类才有的思维能力,“云”与“花”是不能想的。将人所能的“想”赋予“云”与“花”,增强了对联的艺术感染力。

无生命之物可以直接拟人,有生命之物就更不用说:

鹊噪鸦啼,并立枝头谈祸福;

燕来雁去,相逢路上话春秋。

“鹊”、“鸦”、“燕”、“雁”都是动物,说它们在一起便“谈”便“话”,也是赋于它们人的特征。

另一种以人拟物,所见不多。如:

鱼所肉所麻将所,所内者甜,所外者苦;

猪公狗公乌龟公,公理何在,公道何存!

这副对联传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郭亮,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题于长沙(今属望城)铜官乡公所的。联中将当时把持铜官乡公所欺压百姓的一些地主豪绅,称作“猪公狗公乌龟公”,作畜牲看待,就是以人拟物。

比拟,一般都能收到生动形象的效果。它在寄托作者鲜明的立场和爱憎时,尤其有比较强的感染力,前面郭亮题的一副联,就表明了作者对地主豪绅的无比憎恨,连用三个拟物,读来令人痛快淋漓。

(三)夸张

夸张,把事物故意夸大或缩小,极力渲染,以增强表达效果。联中很常用。

玉帝行兵,雷鼓云旗,雨箭风刀天作阵;

龙王夜宴,星灯月烛,山肴海酒地为盘。

这副对联,上联为清乾隆皇帝所题,下联为冯成修所对。讲龙王夜宴,以星作灯,以月为烛,菜肴像山一样堆着,酒像海水一样多,装东西用大地作盘子,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又不给人以不可能的感觉,这样说就是一种夸张。夸张不但不失真,反而使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鲜明。“星灯月烛”这几句,就更加突出了龙王夜宴的丰盛、排场和气魄。

万里烟云朝雪界;

九天龙象护经窗。

这是四川峨眉山金顶上的一副楹联,用“万里烟云”和“九天龙象”来形容古建筑群的远大高耸和神奇庄重,夸张而即见气势。昆明大观楼联“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中的“千”“万”也是夸张。夸张联大部分要借助于数词,有些数词,是作为一种“虚”词运用在联中,起到渲染的作用,并非实指。因为这种联创作起来较为方便,在对联资料中随处可见。

千万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只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这副对联题于广州镇海楼。如果说邺侯书院所在的位置还有尺可量的话,那么,站在镇海楼上,可以摩着天,还可以把北斗星摘下来,那高度就无尺可量了。

夸张也可通过把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尽量往小处、少处、弱处、浅处、轻处加以缩小,这就是所谓的缩小夸张。如佚名题北京颐和园涵远堂联:

西岭烟霞生袖底;

东湖云海落樽前。

西岭即北京西郊群山别称,东湖指昆明湖。作者妙笔生花,独选了“烟霞”“云海”两种大自然现象,用“生袖底”和“落樽前”这样的夸张笔法将西岭和东湖之景形象地勾勒了出来,可谓生动精练之笔。其内涵之深也耐人品味。作者写的看起来是“西岭烟霞”和“东湖云海”,实则写了一种人生处世行事之意:人要站得高,将四海烟云尽收“袖底”。

(四)排比

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平行短句,组合在一起表示相关的意思,这种作联方法称作排比法。运用排比仅限于上下联的内部,而以长联较多。运用排比法要注意排比的事物要有内容上的联系,而且要求次序须有规律,给人以审美之感。请看李联芳题武昌黄鹤楼联:

数千年胜迹,旷世传来,看凤凰孤屿,鹦鹉芳洲,黄鹤渔矶,晴川杰阁。好个春花秋月,只落得剩水残山。极目古今愁,是何时崔颢题诗,青莲搁笔;

一万里长江,几人淘尽?望汉口夕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许多酒兴风情,尽留下残阳晚照。放怀天地窄,都付与笛声缥缈,鹤影蹁跹。

所谓排比句,长联才有构成条件,因为它要求三、四句字数相等,辞意相通的句子,排列在一起,方能成立。上联中,作者利用排比之法,将武汉三镇的主要胜迹囊括无遗。联语颇富文采,只是因其历史之局限,格调及情绪较为低沉。

排比联的特点是铺陈有序,起伏跌宕,一而再,再而三地抒发内心对客观事物(包括对大自然景事)的感觉和反应,有一股异乎寻常的说理性,读来朗朗上口,清新明达。

(五)对比

对比,就是把两种相同或者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使彼此都显得更加明显突出。例如:

知斯巾帼女儿,有志复仇能动石;

多少须眉男子,无人倡议敢排金。

有一年,清末女革命家秋瑾经过天姥山动石夫人庙,听一位老僧人讲,金兵南侵时,麾军来到山下,动石夫人显灵,驱动大小石头,打退了金兵。秋瑾深深感动,于是写下了这副对联。联中把动石夫人的抗金事迹与清末许多男子不敢排满的行为加以对比,使前者更加令人崇敬,而后者更加显得可怜。

对比与衬托有所不同。对比的两部分是平列的,互相突出的;衬托的两部分则一主一次,通过一个去突出另一个。对比联不但撰写容易,而且也便于理解,因为它是“直书其意”的。对比和排比的区别是:排比平铺直叙,通篇联文的内容都能保持一致性,情节没有起伏性。而对比联,上下联文意思对比,这种联在现存的联文资料中很多,一般都是用来抒发情怀,表明对“今胜昔”或“今不如昔”的感慨。

(六)双关

双关是利用汉字的同音异义特点,似说甲,实指乙,一语双关,含而不露。如: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萧和。

这副对联的作者,传为一武一文。上联为武将所出,言下之意文不如武。下联为文臣所对,言下之意武不如文。橹速,意为摇橹迅速,谐三国东吴名臣鲁肃;帆快,意为风帆行得快,谐西汉大将樊哙;笛清,意为笛声悠扬,谐宋大将狄青;箫和,意为箫声柔和,谐西汉名相萧何。“橹速”、“帆快”、“笛清”、“箫和”都是主谓结构,而所谐的鲁肃、樊哙、狄青、萧何却都成了专有名词。这已是一个结构变成了一个词。

所谓双关修辞,就是联文中的名词有两重意思,联文字面音同而字不同,如:

扬子江头渡杨子;

焦山洞里住椒山。

“扬子”和“杨子”,前面一个扬子指的是扬子江即长江,后面的杨子是明代兵部员外郎杨继盛。下联的焦山是镇江名胜,在长江中,而“椒山”

则是指杨继盛的字。这副联是杨继盛所题。

再如:“因荷(何)而得藕(偶);有杏(幸)不须梅(媒)”一联,也是一副有趣的双关联。撰写双关联时,要寻思同音异字的词汇,使一组词联系到两个截然不同的内容,以达到含蓄、曲折、幽默、风趣的目的。这种修辞手法在对联中时常可见,楹联爱好者,必须全面掌握这些修辞技能,撰联时才能运用自如。

(七)衬托

为了突出某事物的特点,把有关事物拿来同它作参照,就叫衬托。

帆远浮天阔;

江空得月多。

题于江苏镇江西北金山寺的这副对联,上联以“帆”之“远”作参照来突出“天”之“阔”,下联以“江”之“空”作参照来突出“月”之“多”,用的就是这种手法。这副对联衬托的事物与被衬托的事物,都已在联中出现。这种情形在诗文中很常见,在对联中却不多。

衬托,有陪衬和反衬两种。

用具有相同特点的事物作参照,叫陪衬,亦叫正衬。例如:

立品于莘野渭滨之间,表读出师,两朝勋业惊司马;

结庐在紫峰白水以侧,曲吟梁父,千载风云赴卧龙。

这副对联题于河南南阳武侯祠。莘野,伊尹初耕之地,此指伊尹。商汤三聘始出,相汤攻灭夏桀。汤去世,佐卜丙、壬仲。壬仲死,又佐太甲。太甲乱政,伊尹放之于桐宫,俟其悔过,始接归政。渭滨,姜子牙遇周文王前隐居之地,此指姜子牙。姜被请出不久,文王死,又佐武王灭商纣。后封于齐。伊尹和姜子牙,皆以贤明著称。这里将诸葛亮比此二人,也同样突出了诸葛亮。

用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来作参照,叫反衬。例如:

孙曹固一世雄也!何以吴宫魏殿,转眼丘墟,怎若此茅屋半间,遥与磻溪而千古;

将相岂先生志乎!讵知羽扇纶巾,终身军旅,剩这些松涛满径,如闻梁父之长吟。

这副对联亦题于南阳武侯祠。孙,孙权。曹,曹操。磻溪,即渭滨。孙、曹确是“一世之雄”,但他们的宫殿已成废墟,而诸葛亮的半间茅屋却像姜子牙的隐居之地一样长留千古,这就从反与正两个角度突出了诸葛亮。磻溪为陪衬,孙曹为反衬。

撰写衬托对联时,特别要注意联文内部的逻辑性,不能将两句不相干的话凑合在一起。

(八)反复

为了加强楹联的语气,以突出联意,加深联语的深度和广度,把所要叙述的事物表达得更加形象生动,将同样一个或几个字在楹联中间隔地运用或者重复地运用,使之既紧相连结而意义不尽相同的一种作联方法,称之为反复法。以反复法创作的楹联,有时是联意的反复,有时是用字的反复,但绝不是重复。如:

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

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相传清朝大余县有个戴衢亨,勤奋好学,才华颇高,可因县官不识才,到30余岁连个秀才也没捞到。他的朋友出于义愤为他买了个秀才,得以取得乡试资格。在80天里,他由乡试到京试再到殿试,连中三元,被点为状元,衣锦归乡,感慨之余,写下了这副楹联。联语中“考无名”与“试第一”各自间隔出现三次,形象地表述了自己仕宦途中的坎坷经历,同时警告了那些玩忽职守、埋没人才的官吏,堪称联坛佳话,联中上品。

黄花田中黄花女,女弄黄花,黄花弄女;

青草塘内青草鱼,鱼戏青草,青草戏鱼。

撰写这样的对联,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合理的逻辑思维,撰写时不但要求全篇语句连贯,而且还要求具有一定的诙谐趣味。

再如: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这副联和上例一样,主要是讲究文字技巧,通过联文合理的反复,加强它所表达的意思,也属趣联的范畴。

(九)设问

上联(或下联)提出问题,下联(或上联)作答。以设问的方式来代替平铺直叙,是作联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方法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便于表达联意和创作主旨。如:

万卷诗书,谁能览尽?

千秋功罪,我可说清。

在对联中有三种设问修辞形式:一是有问有答;二是上下联都设问不解答;三是上下联分二段落,都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分别加以说明。如:

第一种形式是有问有答: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项处飞来。

据说“泉自几时冷起”是俞樾提的问题,他的女儿答说:峰从项处飞来。看似答非所问,实则暗有关联,因为冷泉亭和飞来峰相邻,用项羽“力拔山兮”的故事来讲与冷泉亭相邻而又齐名的飞来峰,实为妙对。

第二种形式是上下联都设问。如:

仰长天,佛法无边,缘何六祖之后再无七祖?

俯广地,大限临头,为甚千岁之前更有万岁?

池中莲苞握红拳,打谁?

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

这些都是不需回答,也不用回答的问题,读来饶有趣味。

第三种是上下联自行设问,又同时自行解答,如:

好消息几时来?二月杏花八月桂;

实功夫何处下?三更灯火五更鸡。

设问联的目的在于增强联文的可读性,上下联中重复出现问答更是增加了联文的趣味性。这种联的特点是,宛转而含蓄,耐人寻思,让读者搜求合理的答案,可以活跃人们的想象力,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十)反诘

反诘即反问。为强调某一观念或结论的正确,故意以反问的形式把本意托出,令人注意,使读者从句中找到答案,这种制联方法叫反问法。反问的目的在于给读者以艺术的感染。例如:

已知天定三分鼎;

犹竭人谋六出师?

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天下已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诸葛军师也承认这是“天定”,只能是“三足鼎立”,以蜀汉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不可能统一全国。这里的主语是“我”,省略,并用已知来证实反诘的理由,即,既然我知道天定,我为什么还要两次向刘禅上出师表,并兴师动众六出祁山呢?反诘突出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这种形式在对联中意在突出主题,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很深的。

(十一)叠字

将某个词语加以重叠,就叫叠字。叠字在对联中的使用,也是很普遍的。对联在使用叠字时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一联中只有部分词语重叠。例如: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且到这凉亭坐坐;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暂把那笑话谈谈。

这副对联旧时题于某地一路亭。单是“坐”和“谈”,表示的时间可以比较长,叠字“坐坐”和“谈谈”,与“坐”和“谈”相比,表示的时间都比较短暂,更切合表情达意的程度。

晓钟历历,晓磬泠泠,细参个里机关,凡处境无非梦幻;

岚气重重,云峰乙乙,饱看天然图画,不学仙也是真仙。

这副对联题于四川灌县青城山建福宫。上联只重叠了“历历”、“泠泠”,下联只重叠了“重重”、“乙乙”。乙乙,难出的样子。

另一种是一联中每个词语都重叠。例如: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这副对联题于杭州西湖湖山春社。上联“翠”、“红”、“处”、“莺”、“燕”,下联“风”、“雨”、“年”、“暮”、“朝”,每一个词语都重叠了。这些词语若不都加以重叠,念起来连话也不通;重叠之后,不仅自然顺畅,展现的画面也非常清晰。由此也可以看出叠字的一些功用。

叠字一向都要求上下对应。上联某个词语叠字了,下联相应的词语也要叠字,否则就会失对。只在各联自对时例外:

中天台观高寒,但见白日悠悠,黄河滚滚;

东京梦华锁尽,徒叹城郭犹是,人民已非。

康有为题于河南开封龙亭的这副对联,上联用了叠字,下联没有用,就在于“白日悠悠”同“黄河滚滚”、“城郭犹是”同“人民已非”是分别自对的。

(十二)顶针

顶针也叫顶真,是将前一句或前一节奏的尾字又作为后一句或后一节奏的首字,使两个音节或两个句子首尾相连,前后承接,产生上递下接的效果,好像串珠子似的一种制联方法。用顶针法创制的联语,要做到语句递接紧凑、生动明快方为佳联。顶针与叠字形式相仿但本质却不同,顶针可以是一个单字,也可以是一个复词或词组,既可以一次使用,也可以重复使用。如:

一丝风,风吹绉满江春水;

三尺浪,浪淘尽千古英雄。

此联即后面词语的首字承接前边词语的尾字。再请看一副风景联:

听雨雨住,住听雨楼边,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涛涛,观、观、观。

这副顶针联,既有句内顶针,又有分句之间的顶针。上联妙用一字两义,“住”一作“停止”,一作“住宿”,把听雨观潮之妙趣随着语意的跳跃尽纳联中。

顶针联从形式上看是环环相扣,读起来像绕口令一样,如下面一副戏台联堪称顶真联中的佳品: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这副顶针楹联概括力极强,寥寥数语,就把戏剧演员忘掉自我、逼真肖人的精彩表演描述出来了,该联对仗工稳,精巧风趣,联意隽永,是一副绝妙戏联。

作为艺术对联的顶针对,专供茶余饭后娱乐之用,有一定的欣赏价值,这种联撰写起来相当不易,实用对联中也很少见。

(十三)借代

不直接说某事物,而借相关的事物去代替它,谓之借代。

借代,不外乎代物和代人两种。而在对联中,代物、代人又有种种代法。代物的举例如下:

无丝竹之乱耳;

乐琴书以消忧。

这副对联,上联出自刘禹锡《陋室铭》,下联出自陶渊明《归去来辞》。丝竹,本指琴弦和箫管,此代乐器,是部分代全体。

小子暗藏春色;

大人明察秋毫。

明人解缙读私塾时,一日于座上玩花,猛见先生进来,连忙藏于袖中。先生早已见到,是有这副对联。上联乃先生所言,下联乃解缙所对。春色,本泛指万紫千红之态,此代解缙手中之花,是以抽象代具体。

代人的举例如下:

用之则存,舍之则藏,溯尼山邹峄而还,五百年必生名士;

为一不义,杀一不辜,虽千驷万钟弗受,三代下犹见斯人。

这副对联题于河南南阳武侯祠。尼山,在山东曲阜,此代孔子。邹峄,即峄山,在山东邹县东南,乃孟子出生之地,此代孟子。这是以地代人。

红拂有灵应识我;

青山何幸此埋香。

这副对联题于湖南醴陵红拂墓。红拂,隋朝宰相杨素侍姬,不恋相府荣华而私奔布衣李靖。唐初,李靖受命平广西,红拂随之,病故于醴陵。香,乃古代妇女日常用品,常用以称妇女。此代红拂,是以用物代人。

八千子弟随流水;

百二山河委大风。

这副对联题于某地项王庙。公元前195年,刘邦讨伐英布叛乱后回师长安,途经故乡时,置酒沛宫,与父老子弟饮。酒酣,击筑而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歌后入乐府,史称《大风歌》。此代刘邦,是以歌代人。

借代常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也可使文字简练,用“香”代红拂就很明显。但在对联中,用借代还有其特殊功用,请看:

千古痛钱塘,并楚国孤臣,白马江边,怒卷千堆夜雪;

两朝冤少保,同岳家父子,夕阳亭里,心伤两地风波。

这副对联题于杭州于忠肃公祠。下联既要把于谦同岳飞一起讲,在与上联“钱塘”相对的位置上,又只能用两个字,而他们名字各异,谥号不同,都不好用。此联抓住他们先后都做过“少保”这个官这一点,来个以职代人,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十四)回文

回文是利用词序的往复以表达事物间的有机联系的一种艺术手法,不仅诗文辞章常用,对联中也常见。

浙江新昌南明山有尊大佛,高十丈,手掌到指间一丈二尺五,两膝髁间四丈五,于齐梁年间依山而凿,历时二十八载。佛前一寺,曰大佛寺,因环境清幽,风景如画,亦称天然居。有人据此曾撰写了这样一个上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在这个上联中,“居然天上客”就是“客上天然居”全句逐字反读而成的。后来有一下联曰: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据说这个下联乃清乾隆进士纪晓岚所对,后句也是前句的逐字反读,而且是从不同的角度讲同一事物,对得非常贴切。

再看厦门鼓浪屿鱼腹浦的一副对联: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这副对联,上联以“头”为中心,“山”、“山”对称,“锁”、“锁”对称,“雾”、“雾”对称;下联以“尾”为中心,“水”、“水”对称,“连”、“连”对称,“天”、“天”对称。上联顺读反读都是“雾锁山头山锁雾”,下联顺读反读都是“天连水尾水连天”。这也可视为全句逐字反读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

(十五)互文

两句话只有互相参合才能正确理解,就叫互文。

生为国家,死为人民,耿耿忠心昭日月;

功同山岳,德同湖海,洋洋正气结丰碑。

这副对联是挽周恩来同志的。上联“生为国家,死为人民”,不是说生就为国家,死才为人民,而是说生死都为国家为人民。下联“功同山岳,德同湖海”,也不是说只有功才同山岳一样高,只有德才同湖海一样大,而是说功德都同山岳一样高,同湖海一样大。这就是互文。这同古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只能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的情形一样。

(十六)析字

析字,包括拼和拆两种。

拼,是合零为整。下面这副联就属这一种:

二人土上坐;

一月日边明。

这副对联,相传上联为金章宗所出,下联由李妃所对。从联中看,二“人”同“土”合起来,便是“坐”字;一个“月”同一个“日”合起来,便是“明”字。

拆,是化整为零。例如:

踏破磊桥三板石;

分开出路两重山。

上联就是从把“磊”分成三个“石”的角度来说的,下联就是从把“出”分成两个“山”的角度来说的。

拼和拆在一联中可同时使用:

因火为烟,若不撇开终是苦;

舛木成桀,全无人道也称王。

在这副清时禁烟衙门征对的对联中,上联“因”与“火”合成“烟”是拼,“若”缩短那一撇变为“苦”是拆;下联“舛”与“木”合成“桀”,又是拼;“全”分为“人”和“王”又是拆。全联是前拼后拆。

写析字联,当然不是把一个字简单地拼拢或者拆开就算完事。拼也好,拆也好,都是为了巧妙地表达一定的意思。

除此之外,修辞手法还有若干种,如同旁、镶嵌、总分、飞白、缺隐等等,恕不一一列举了。

实践任务

1.请将下面这副联补全,并说说你要表达的意境。

轻风( )弱柳;明月( )梅花。

剪,映,扶,润,呵,妒,欺,护,舞,隐,抚,落,拂,失,梳,笼

2.请判别下列各联所使用的修辞方法(除对偶外)

①浪费犹如水推沙,荡金如土;节约好比燕衔泥,积宝成山。 ( )

②绿柳舒眉迎新岁;红桃开口笑丰年。 ( )

③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 ( )

(《史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三户:借指楚国;《九歌》屈原作品,代指屈原)

④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山西输油管油输西山。 ( )

⑤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

不做半点事,朝来拜夜来拜,使我为难! ( )

⑥水陆洲,洲停舟,舟动洲不动;

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兼格。长沙天心阁楹联)

⑦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 )

⑧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水,彭蠡烟,湘江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汇古今绝艺,置我轩窗。 ( )

3.福州乌山的琵琶亭有一副对联,上联:一弹流水一弹月。你认为最适合作为下联的一句是( )。

A.半入江风半入云B.一味清凉上月时

C.二分明月万梅花D.三月细雨春妩媚

4.“轻风细柳;淡月梅花”是一副四字对联。请根据扩展后的下联,在横线上填写一字,组成一副对仗工整的五字联。

上联:轻风细柳

下联:淡月隐梅花

5.根据下面语言材料,对出下联。

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上联是:春水船如天上坐;

下联为:。

6.某班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读名著对对子”,现在邀请你参加这个项目的活动,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参考人物:孔明、悟空、武松、黛玉)

上联: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下联

7.下面是某餐馆门口所贴对联。请你运用《悯农》诗中有关诗句,填在下面的横线上,组成完整的对联。

上联,弃之可惜;下联:杯中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8.成语对联填空(成语对联的特征:组成对联的两个成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其结构一致,对仗工整)。请在下面的两个成语后面的括号内各填写一个成语,使之与前面的组成对联。

旗开得胜( ) 瓜熟蒂落( )

,